阻力越是巨大,越是应该拿到手
宗庆后必须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做一个抉择,最后他贯彻自己的明断作风,对杭州罐头厂工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了罐头没必要继续生产的理由。这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工厂中一些元老工人的利益,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只能这样做了。
宗庆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小鱼吃大鱼”的好戏,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时的娃哈哈还没有很大的规模,虽然经济效益很好,可是发展时间短,根基还没有站稳。就是这样的条件下,宗庆后表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魄力和眼光,用自己仅有一百多名员工的小企业收购了拥有两千多名员工的杭州罐头厂,而且还是一个负债累累、体制跟不上时代的大型国有企业,这确实要冒不小的风险。后来的事实证明了宗庆后的冒险是值得的,杭州罐头厂很快实现了扭亏为盈,原本的阻力和压力化作了企业前进的动力,一举成就了经济上的奇迹。
杭州罐头厂曾经是风光无限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全国十大罐头厂之一,辉煌时期曾达到1000万元的年销售额。可是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这样的国有企业体制陈旧,经营惨淡,到1991年初,企业已有6700万元的负债,还要养着七百多名的退休工人,可谓举步维艰。可是宗庆后有他的想法和魄力,他相信这样的大型企业在他的手上会变成宝,100亩的厂区、5万平方米的厂房在宗庆后眼中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尽管当时社会各界都不看好,可是宗庆后决心非常大,他说宁愿债让他去负、工人要他去养,他也想揽下来。宗庆后的这种魄力与勇气让人钦佩,不久后确定了兼并方案:由娃哈哈出资8411万元收购杭州罐头厂,同时负责接收企业的500名合同制工人,其他的由政府安置,允许杭州罐头厂原有欠款由债权银行挂账停息,待企业扭亏为盈后再进行还款。本以为兼并之事可以顺利进行,可是中间冲突不断。
当市里的兼并决策到达杭州罐头厂时,职工大会在“是否同意兼并”这一议题上始终很难通过,表决的结果也是差强人意。而且全厂有一种悲凉的气氛,上上下下的工人对兼并持有异议。他们长期处于僵化机制中,缺乏市场活力,认为国有企业是“铁饭碗”,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家堂堂两千多名员工的大企业怎么会被一家一百多号人的小厂吃掉呢?总之各种疑问和质疑都在厂里盘旋。其实在娃哈哈内部也有质疑的声音,工人们想不通一个朝气蓬勃的企业怎么会接收这样一个负债累累的“累赘”,怕被“拖下水”。
面对这些质疑的声音,宗庆后决定身体力行、现身说法。他亲自在罐头厂礼堂进行演讲,全厂三百多名党员和班组长以上的干部都被召集在一起。宗庆后的演讲充满斗志、激情昂扬,他开头便说:“我今天不是来救你们的,没人能够救这罐头厂……除了你们,还有两千多名杭罐人……”一席谈话并没有空洞的内容,都是与工人利益息息相关的,他把工厂衰败的原因讲得很到位,不是工人本身的原因,而是机制的问题,还说了娃哈哈这几年的经济效益和现在面临的尴尬情况,说只有娃哈哈和杭州罐头厂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困难,工厂才有明天……
在宗庆后的不懈努力下,娃哈哈和杭州罐头厂成功实现了兼并重组。收购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罐头厂与娃哈哈的融合管理以及宗庆后承诺的兑现都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刚刚被兼并的罐头厂的工人们心里有诸多不满。之前宗庆后承诺过罐头厂兼并之后可以继续生产罐头,但现在的情况是罐头的生产线已经基本停工,因此不少工人都要去找宗庆后说理。这也怪不得工人,他们对本行业总会有技术和心理上的依赖,而对新的饮品制造必存恐惧和不安全感。可是宗庆后也有自己的理由,罐头市场基本饱和,而且市场开发困难,如果要将罐头继续做下去,肯定没有出路。宗庆后必须在理智和情感之间做一个抉择,最后他贯彻自己的明断作风,对杭州罐头厂工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了罐头没必要继续生产的理由。这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工厂中一些元老工人的利益,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只能这样做了。
不久,一条儿童营养液的大型生产线在原杭州罐头厂安装完成,取代了生产了几十年的罐头生产线,这为罐头厂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打下了基础。只要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的政策,宗庆后就要坚决执行。此后,宗庆后开始了他的铁腕式管理,表现在用人方面,就是把娃哈哈的精兵强将调度到罐头厂的管理层,为原本死气沉沉的工厂换了新鲜血液。其中的阻力自不必说,原来的罐头厂由于长久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很严重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大大降低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在改革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人员利益的损失,在首批公布的名单中就有41名干部“下课”,有些人就找上门来闹事。这时候的宗庆后更加强硬了,他严厉地对那些人说:“我们是在办企业,不是在搞慈善事业,我们需要的是踏实肯干的创业者,而不是在这里拿铁饭碗混饭吃的人,我们是要养你们,可是不养那些不干实事的人……”
宗庆后的强硬换来了厂里的安定,一些老弱病人失去了继续在厂工作的机会。在我们看来宗庆后有些冷酷,可是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将罐头厂的负债还清,才能够兑现宗庆后当初接管罐头厂时的承诺。按照这样的思路,宗庆后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在工厂内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生产结构及时得到调整,严厉而高效的管理模式确立了起来,生产和销售形势蒸蒸日上,企业的蛋糕在宗庆后的手中越做越大。
兼并三个月后,宗庆后领导员工提前实现了让罐头厂扭亏为盈的承诺,当年娃哈哈的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这样的成绩彻底打消了人们之前的质疑,也是宗庆后敏锐洞察力的最好证明。杭州的两大主流报《浙江日报》和《杭州日报》同时报道了杭州罐头厂在被兼并106天之后转亏为盈,娃哈哈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提高,宗庆后在商业之路上又迈进了一大步。宗庆后经过不懈努力,让这次的“小鱼吃大鱼”给娃哈哈带来了新的机遇,是娃哈哈走向辉煌的重要一步。
在与竞争对手较量当中学习
“达娃之争”是中国本土企业和外来资本的一次深刻较量,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宗庆后凭借着那股永不言败的劲头带领娃哈哈在这场角逐中获得了成长与历练,既是一个接受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企业学习提高的过程。
宗庆后为了能够掌握领导管理权,就积极发展非合资企业。在其后的几年中,宗庆后大力发展所属非合资公司,使得非合资企业迅速扩大,这些企业的控股权都掌握在宗庆后手中,也是宗庆后手上对付达能操控娃哈哈的王牌。达能看到娃哈哈的这些举动,故伎重施,希望能通过收购非合资企业的股份来达到控制娃哈哈的目的。2006年12月,达能集团的董事长里布到达北京,他此行的目的是想和娃哈哈签署一份协议。协议的大概内容是,达能出价40亿元,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其他全部非合资公司的51%股权。达能这次来势汹汹,一方面通过法国大使馆向中国有关部门递交不利于宗庆后的材料,希望借政府之口劝说宗庆后就范;另一方面最高长官里布亲自挂帅,和宗庆后进行直接对话,做他的思想工作。
宗庆后此时对达能的认识还不是太清晰,他在非合资企业中树立的崇高威信使得他在做事情的时候有许多的人治思想,法制观念有些淡薄。当看到里布带着诚意来到中国,宗庆后想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即使达能有51%的控股权,自己依然是企业的主人和管理者,企业上下还是会听自己的调度。再加上多方面的压力,宗庆后最终在这份合同的中文意向书中签下了名字。
不久,宗庆后便后悔了。经过手下参谋的详细分析,这次并购给宗庆后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也是达能策划的一次成功转股。宗庆后驰骋商场二十年,鲜有失策的时候,可是这次却是一次不小的决策失误。成熟的人不会纠结于自己犯的错误之中,而是要将错误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地弥补回来。宗庆后意识到自己的失策会给娃哈哈造成重大的损失,立即通电给达能,要求将一个月前签署的那份意向书推翻。这对于达能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他们连续向娃哈哈发去传真,要求召开董事会,娃哈哈并没有马上给出答复。达能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派出相关人员通过多方协调,促成了杭州市政府代表团和达能之间的会谈,试图借政府的名义向娃哈哈施加压力。宗庆后顶住了压力,他知道达能这个巨人只要有了喘息的机会,就会给娃哈哈带来很大损失。
这件事使宗庆后和达能彻底撕破了脸,宗庆后通过这件事的历练变得更加成熟理智了。虽然宗庆后在这个过程中的处理方式也有争议,可是娃哈哈这个团队一直是在进步。宗庆后也意识到自己的法律意识还比较薄弱,需要提升一下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以取得更大的提高和进步。为此他深入研究了《合同法》《商标法》《中外合资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不久之后,宗庆后在答记者问的时候,时不时地冒出一些专业法律术语。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宗庆后和竞争对手打了半辈子交道,从中学到了不少人生经验,不断迈进新的人生境界。
一步不能退,退让只会一败涂地
宗庆后正是以他的强硬性格让娃哈哈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发展。“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有魄力、有担当,不妥协、不退让,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企业的文化和创始人的性格是息息相关的,宗庆后正是以他的强硬性格让娃哈哈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赢得发展。“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能够有魄力、有担当、不妥协、不退让,才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娃哈哈刚打响招牌的1992年,发生了一件对娃哈哈来说是成长之路上的挫折历练的事,这件事更是对娃哈哈这种新型饮品的考验。当时,宗庆后正在国外考察,突然接到国内通知:禁止娃哈哈再行销售。理由是不符合国家制定的含乳达30%的标准。宗庆后知道后不禁一惊,要说没有达到30%是没有错的,可原因是娃哈哈作为一种新饮品,是不能用现有国家标准来衡量的,而是企业自定标准,并且是通过省级相关部门的审定后才执行的,可以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解基本情况后,宗庆后没有片刻的迟疑,尽管人没在国内,可是事情片刻不能耽搁,于是他立即联系办公室负责人杜建英去协调沟通,以平息事态。
可是身处国外的宗庆后等来的不是喜讯,依旧是不公正的待遇。杜建英跟随着杭州上城区的领导,星夜赶往南京,然而协调得并不成功。南京方面以老的标准为由,没有改变原有的评判。这下宗庆后在国外彻底待不住了,他不能忍受事态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这样会给企业带来难以挽回的声誉损失。在第一时间回到国内后,宗庆后立刻向浙江省标准计量局汇报了此事,由浙江省的同级单位转达给江苏省标准计量局,同时还请示了国家技术监督局与卫生部。宗庆后统筹全局,仔细思量各种情况,派杜建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协调,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才使事情有了转机。到了这年的6月份,卫生部同意了娃哈哈的生产销售,这个消息使娃哈哈着实松了一口气。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大家以为娃哈哈可以步入正轨的时候,事情却又有了变化。虽然卫生部同意了娃哈哈的生产销售,可到了南京又出了岔子。地方部门在允许娃哈哈生产销售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个条件,即必须改换新标签后才能上市。这是对企业的一种变相打压,宗庆后绝对不能容忍。宗庆后没有退缩,他深知退一步就会错一步,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其不利的。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找相关人士进行谈判。在谈判会上,宗庆后一副咄咄逼人的气势。他向相关人员,阐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说明娃哈哈从生产到销售程序都合法,一切都是在市场监管下正确执行的。一番义正词严的话如同演讲,于情于理,无懈可击。可以说宗庆后没有为自己留一条妥协的退路,这次的谈判尽管没有达到预计的效果,可是更多的人看到了宗庆后的坚决态度和凛然正气,他的公众形象得到很好的提升。
南京谈判的失败并没有使宗庆后绝望,返杭后他向杭州市委班子汇报了这一情况,希望能得到公正的裁决。在多方努力协调后,南京地方部门和娃哈哈最终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通过《南京日报》刊登公告,让杭州娃哈哈继续销售。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后,娃哈哈终于走上了正轨。在这场斗争中,宗庆后表现出了异乎常人的勇毅果敢,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风雨过后见彩虹”,尽管这些事件在人力、物力上给娃哈哈带来不少的损失,可是娃哈哈却迈过去了,大大增强了娃哈哈的抗打击能力和对市场的适应力,为后来的快速发展留下了可供参考的风险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