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
“尔且去吧,我知晓你心中的那道坎一直不曾过去。”
“并且,我心学一道,如若不历经凡世,如何成道?”
“当年我提出‘知行合一’这四字之时尚且有人理解其意,现在又有多少人能够通其精髓?”
群山之中,鸟兽相逐,又是万千造化相聚造就如此一钟灵毓秀之境地。
民间向来有这么一句流言:凡名山大川,钟灵毓秀之地,多有隐逸仙人所在。
这倒是引发了无数人的向往,尤其是一些文人雅士,在观了壮丽秀景之后留下多少千古奇文,佳词妙句为后人所颂。
纵观万载长河,浩浩神州疆域,多少奇人异士,能人巧匠熠熠生辉。
如那五帝,汤,周文武王,李子,孔孟,庄,政等,无一不是大才大德大能之人。
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朝代,终究会有一些人名传万古,或是臭名昭著,或是青史流芳。
老者命小子王如入那京城,去参加那京都的科举考试。
此次科举全国上下统一题目为:何为安国强军之道?
常慎常年随着夏黍学习,在这方面一定程度上是占了很大的便宜的。
常慎认为安国之道与强军之道是互生共存的。
国者,不过水土一方,国之盛者,军必强之。
如吾神州汉唐之时,皆为万邦来贺之上国。
于内者,当以礼度束行度言,行民生之教化,开智祛邪。
民智皆开,天下万万神州子民皆知家国之意,皆晓伦理之约,皆明天地之道,不受愚言流语之改,不应邪魅魍魉之惑。
于吾观,兴国,必当先行教化之事,教少小识文字,知生来之意,教其何为家国。
知家国者,必以家国为先,以守家国为荣,以势力为耻。
如战,诸子必无退者,定当勇于入我神军,志于扫荡叛星,安于天下。
届时,我大明上下一心,何愁于他邦之乱?怎忧内之不臣?
国之既安,兴之已成必然,国之祥和,行以教化启智,定有诸般贤能汇涌,国之兴盛何已不成定数?
且知古往今来诸般大才皆知数算一道,皆明晓天时,地利,奇门遁甲之道,故我之大明当升数算,天象,地理于进士科,为我大明更增国力。
火器之威,自其成世,其力便已显之,如若将其继续研究改变,待到来时,未尝不可制出惊天之器。
然,凡可制此些物器者皆为精于数算奇门遁甲者,由此,数算提为进士科是安国必然。
再观古来灭亡之朝廷,其根在食,百姓无饱腹之能必然会取饱腹之法。
故民生一事必然也需...
故也,安国强军必当以起民智为始,广纳天下诸多良才。
常慎的文章完成的很快,他将强军安国给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共体,也就是强国。
也就是ABC的关系A{B/C}
安国与强军是互补的,安国必定要治国,治国就需要人才,人才又需要培养,所以要有教育。
强军先要有兵,要让农民参军就要农民有那个思想上的觉悟,所以教育又被提了上来。
又以火器为例子,说明武器的进步也很重要,而武器进步又要相应人才,便把几门科目提了出来,又是教育。
所以常慎的强国之道就是教育之道,以教化生养国家。
但是常慎忘了如何使人民的钱包富起来。
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漏洞,不过七记的文章就恰恰写了这么一个观点。
安国行军当以富强之道,其行为商,以商为媒,转化产物,定量价格。
使自给自足之体制渐改,形成大范围统一调配,改变固有个体生产,形成大生产,分配有制。
再观古往富有者,多为商人,且众多盛世之时,商人所占之席位犹多,由此可见商人乃兴国之要。
......
七记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商人的重要性,并且提出性感先富国,富国方有钱财可以强军的观点,恰好与常慎的观点互补。
而谢常的文章就暴力多了,他认为兴国强军应该以武为主,以强横的武力统御一切,武力便是兴国强军之根本。
以武力扫平四夷万邦,斩尽不臣之人,国之上下,无不服于王命,以此有利于更多的政策推广。
可以说谢常就是‘人面兽心’,外边看着风度翩翩,好一个风流少年,实际上却心智深重,手腕无比刚强。
再说王如,在那老者身侧学习心学多年,他没有考虑经商,没有考虑武力,也没有考虑教育,而是引导。
他也有想过开启民智,但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那太难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善恶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东西,只不过是有人在装作瞎子罢了。
所以他主张引导人们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他没有期盼天下百姓都懂得‘格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心即理’,只是希望百姓明善恶。
他希望所有人知晓自己应当如何行为,行为是对还是是错,能够时时警醒自己,达到天下众生皆以善行的目的。
善行多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就多了,政策也就更加畅通了,君主大臣也会少犯错。
以此兴国,然后便是与常慎相似的观点,以兴国推动强军。
四人行文很快,每个人都见解也都是各不相同,很快几人便作完卷子,退出考场。
就等几天后的成绩下来。
常慎,王如很紧张,因为他们两个人都是想要进入朝堂之中,完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此次考试失败,那就要等上几年再参加,但是自己的一生又有几年?
谢常和七记却不一样,两人共步与嘉兴城中,偶尔经过个小桥,看了个流水。
或是在看风景的时候在不经意之间成为别人的风景。
七记第一次和其他地区的人同游,并且也是一位熟读圣贤学说的人。
没有与曾经好友共游时的碎语调侃,没有曾经那乱七八糟的八卦琐事的低俗感。
只有闲谈风月言古今,笑吟诗词谈丝竹的雅趣。
轻望一边河岸,不见芙蓉少女,却有杨柳依依,银花火树楼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