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史记》记载,汉匈平城之战,刘邦被围白登山七日,最后依靠陈平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方才解围。
《史记》上说是:陈平贿赂阏氏,阏氏对冒顿陈述厉害关系,说什么汉朝皇帝也是有神明保佑的乱七八糟一大堆。然后又因为带路党的军队没有到来,冒顿心生疑虑,于是主动解围。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首先,大汉君臣是如何想到通过贿赂冒顿的阏氏的解围的?看书上是怎么说的,书上说是有人看到冒顿带着他的阏氏在散步,所以才心生此计。
且不说打仗时能不能带女人上战场,就说能分辨出性別和身份的那肯定是能够看到他们身上的特别特征的。那么以汉军当时的技术,是完全可以找机会用床子弩集火冒顿的,冒顿一死压力顿解,再说即使没有射杀冒顿汉军就赚大了。
先前就说过,大汉和匈奴两国的制度完全不同。打个比方,如果刘邦在战场上被杀,那么汉军最大的可能是不顾一切地向着匈奴冲杀。
反过来看匈奴,如果死的是冒顿那匈奴人绝对会溃散,因为匈奴与其说是一个国家,更不如说是一个部落联盟,只因为匈奴部落强大才将其他草原部落整合在了一起,冒顿一死其他草原部落绝对会撤退,强大的部落会争夺草原霸权,弱小的部落要么远遁要么被吞并。
反观大汉,刘邦死了还有太子刘盈即位,那么逃跑的士卒绝对会被秋后算账,他包括其亲族到时候都会完蛋。
而且通过一个女人就能够改变一场国战的结果更是不合理的,其他君主或许有些许可能,但冒顿是什么人,会听从一个女人摆布?
匈奴人的传统是什么?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继承的不只是财产还有他们的女人,像冒顿这种通过弑父即位,通过送宝马和女人来麻痹敌人来达到目的的狠人,当时最大的可能应该是把这个给女人一刀劈了。
更别提陈平看到冒顿和阏氏郎情妾意这种明显是YY小说的桥段了。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
这就有必要从头说起。
汉高帝六年(西元前202年)秋,匈奴冒顿单于率领单于本部的主力南下,攻击马邑。
当时守马邑的是汉异姓王,韩王韩信。
史书上为了区分他和韩信,称为韩王信。
马邑被围后,韩王信立刻派人去长安报急。
于是,在第二年冬天(汉以十月为岁首),刘邦率领汉军主力步骑数十万,亲自北上救援韩信。
但是,这个时候,韩王信因为畏惧刘邦问罪自己跟匈奴人的那些事情。
所以,投降了匈奴,当起了带路党。
在韩王信投降后,整个长城防线,顿时全部失守,雁门关直至太原,全部落入匈奴之手。
因此,汉军北上的第一战,就是夺回太原之战。
这就是著名的铜鞮会战。
汉军击破了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夺回太原以及铜鞮,阵斩韩王信大将王喜。
韩王信吓得逃出长城。
其后他的部将赵黄利拥立赵国王室之后赵利为赵王,依旧与匈奴狼狈为奸。
冒顿单于派他的左贤王和右贤王,各自率领一万多骑,配合这些带路党军队,在广武一代,阻拦汉军继续北上。
但,他们遇到了周勃。
按照史记记载,周勃的进军路线是:
攻韩信军铜,破之。还,降太原六城。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於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因击胡骑平城下】,所将卒当驰道为多。勃迁为太尉。
所以,应该是周勃这一路的军队,连续作战,彻底击垮了匈奴左右贤王与带路党的联军,并且给与重挫!
尤其是磐石之战,匈奴主力损失惨重,甚至丢掉了大量的牲畜。
而从史记来看,周勃主力应该是步兵居多。
而与此同时,汉军的车骑主力,则是按照另一条路线北上
而最终,匈奴人在平城设下埋伏,包围了汉军车骑主力。
这就是白登山之围。
但白登山之围,匈奴人包围了汉朝车骑主力,然而,在匈奴人身后,周勃率领的汉军步兵,却在攻陷了楼烦后,反过来又将匈奴骑兵包围了。所以呢,其实平城之战,汉匈是打成了平手,甚至从战果来说,匈奴人输了,毕竟汉人的数量可比匈奴多多了。
不然,匈奴人会傻到要跟汉朝和亲?
而且,史记有关刘敬的记载,也暴露了所谓陈平贿赂阏氏,让单于解围,是个可笑的事情。
因为,和亲政策是在第二年,刘敬出使匈奴后定下来的。
更重要的是,平城之战后,还有代国战役和马邑战役。
数年之后更有陈豨叛乱的参合之战。
太史公写《史记》的始候白登之围已经过去将近百年,当事人早就死光了,或许有一部分是他臆想出来的,武帝看完太史公撰写的手稿不是说过一句话么:“朕真想把你写的这些给一把火烧了。”
他受刑后哀嚎百日不绝好几次都想要自裁,但他想起来父辈的愿望这才残喘下来开始撰写这一本史家巨著,不过他在书中带了许多的感情色彩。
比如说他看不起卫、霍,说两人是靠着外戚身份才崛起的,更说卫青“魅上”,反倒是更加同情具有悲剧色彩的李广。
所以不难推断他在写白登山之围时或许是刻意这么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