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刚《乡愁》教学片段赏析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语言不同于生活用语和一般书面用语,是文学中更为艺术的语言。从微观上来讲,它的特殊在于词性的变异、语序的倒错、句型的变化,语随意成;从宏观上来讲,它的特殊在于不过分拘泥于语法逻辑,而讲究语言的传神达意,追求语言的高度凝练和浓缩。所以,很多时候,诗是不可解的,把诗歌一句一句还原成白话,犹如把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碾成不堪入目的粉末。但在语文课堂上,诗又是不得不解的,唯其如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尴尬的境地:讲授太多太白,就冲刷了诗歌或淡或浓的味道;但说得不多不白,似乎这节课又没有讲透彻,学生没有什么收获。有人这样评论语文课堂:老师不讲也懂,老师讲了也不懂。诗歌的课堂更是如此。那么,到底怎么做才既能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这坛蕴含各种味道的“佳酿”,又不把诗歌翻译成平淡无味的白开水呢?
我有幸听了河南省濮阳市第九中学杨建刚老师执教的《乡愁》(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杨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通过比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诗歌的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在这点的处理上,一般教师仅仅是让学生读几遍,然后生硬地把三个词语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吗?答案大多是否定的,而杨老师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讲解诗歌不留痕迹,让学生在比较中触摸到文字的温度和诗歌的灵魂。
教学片段
师:欣赏诗歌还要仔细品味、琢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以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我改写过的一首《乡愁》。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大屏幕显示)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师: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缺少了很多词语。
师:缺少了词语?我们向来要求写文章要简练,这样不更简练了吗?
生:这里不能简练,数量词“一枚、一张”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的形状,而“小小的”“窄窄的”又形象地写出船票面积小但是承载的乡愁却非常浓重,反衬诗人内心强烈的思乡之情,所以不能简练。
师:你说得不错!确实不能简练,但是我觉得“窄窄的”也可以换成“薄薄的”,“薄薄的”可以反衬诗人心中厚厚的乡愁,你认为可以吗?
生:(纷纷地)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窄窄的”是形容船票的形状,与“小小的”“矮矮的”一致,音节上也押韵;而“薄薄的”是形容厚度的,与上下文不一致,音节不押韵,破坏了诗歌的音韵美。(其余学生微笑赞同。)
师:哦,原来这里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你真聪明,你又教会了老师一些诗歌知识:诗歌要讲究音韵美。老师向你学习!
生:(争着举手回答)“浅浅的”一词给人无限希望:那么跨越海峡便不难,去掉“浅浅的”,就表现不出诗人渴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炎黄子孙是一家人,我们也希望两岸人民的深情能尽快地填平这浅浅的海峡,使两岸变通途。
生:“矮矮的”一词形象地写出了坟墓的特点,又真切地传达出诗人与母亲阴阳两隔、永不得相见的哀伤。
师:“矮矮的”写出了诗人的哀伤,你能试着读出这种哀伤吗?(生低沉舒缓地读这一小节,较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感情。)
师: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很好,分别从数量词和形容词方面进行了赏析。现在谁能把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做一个简单的总结——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为什么不能去掉?
生:(略思考)这些数量词和形容词的运用体现了诗歌的语言美,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总结得真好,原来诗歌的第一美就是语言美。(边说边板书“语言美”)好,刚才老师的改写是失败的,现在,我又进行了第二次改写,请看大屏幕。
(大屏幕显示)
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你感觉如何?诗的味道、结构有变化吗?
生:感觉没有了诗歌的味道,也没有了诗歌的节奏和结构美。
师:你的意思是说,诗歌不但要讲究语言美,还要讲究节奏美和结构美。(边说边板书“结构美”)
师:老师总是失败的,我现在进行第三次改写。
(大屏幕显示)
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学校 母亲/在家里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异乡 新娘/在家乡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坟外 母亲/在坟里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台湾 大陆/在对岸
(生读完,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这样修改了以后,感觉很别扭。
师:(追问)到底是哪里别扭呢?
生:(仔细琢磨)这样太直白了,像原来的多好: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尽管“这头”也是指学校,“那头”也是指家里,但是,直接说出来了,就没有原来的诗句更耐品味。
师:他用了一个词语“耐品味”,真好,诗歌如茶,是要品的,轻轻地呷一口,别急着下肚,慢慢地品味,这悠长的味道啊,尽在这一品中。诗歌的这种特点,就是诗歌的意境美。
(边说边板书“意境美”,学生纷纷点头。)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通过琢磨品味,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精练含蓄,内蕴丰富的魅力,加深了对诗人感情的理解。总看这首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她的美就体现在三个方面: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以后,我们再学习诗歌,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品味。
教学片段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通篇只有88个字,学生一读就懂,余光中自己就把这首诗列为“浅显之作”。然而教好这样的浅显之作却并非易事,用流沙河的话说:“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而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可是,就这浅显之作,却蕴含着作者“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的一片赤子之心。那么,怎么才能让十几岁的学生,隔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近距离地触摸文字的温度和诗人的灵魂,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构思之高妙呢?
杨老师深深懂得:诗,一定要读,一定要品。除了读和品,杨老师思考更多的是读的方式和品的方式。如果仅仅局限于表层的读或者简单的品,那对《乡愁》的理解势必会流于表层。诗歌是美的,可是美的传递方式是熏染而不是解析;诗歌的创作是将无形之物化为有形之物,可是诗歌的鉴赏评点则是要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那么怎么更好地熏染学生,怎么更好地通过有形之物探究无形之情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于是,杨老师以诗人的胆识选择了“改写”。通过三次改写,让学生在与原诗作的比较中品味了语言、结构和意境,触摸了作者的情感。
第一,品味语言。
杨老师通过把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去掉,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了这些形象、生动、重叠的词语的重要性。有了这些词语,诗歌似乎就有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节奏和悠扬婉转;而去掉这些词语,语言顿时就变得枯燥单调。所以,通过这一简单的比较,学生很轻松地懂得了诗要讲究用词美、音律美。
第二,品味结构。
杨老师通过把诗歌的长短句改换成散文的形式:“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通过这样的改写,学生很容易读出改写后的内容缺少了一波三折的节奏和韵律。而诗歌没有了节奏和韵律,势必味同嚼蜡。通过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歌的韵味全在诗歌的结构中。在这样的改写比较中,学生又很轻松地品味到诗歌要讲究结构美。
第三,品读意境。
杨老师通过更换几个词语,把整首诗改写成了大实话,“我/在学校母亲/在家里”“我/在异乡 新娘/在家乡”“我/在坟外 母亲/在坟里”“我/在台湾 大陆/在对岸”,这一简单改写,看似游离了诗作,却是“发功”前的一段“蓄势”,是“实景清而空景现”。通过这样的改写,学生轻轻松松就懂得了,诗歌的韵味原来尽在这样的含蓄的意境中。
到这里,听课的老师都在点头称许。是啊,学生看似没有出声读书,但是这是实实在在的“读诗”,这是对诗的一种再创造,是情感升华后对诗的再演绎,完全能达到“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目的。尽管没有过多语言的解释和阐述,学生却能理解到诗歌的美妙之处,这足以让学生浸泡在诗歌语言的陈酿之中,慢慢浸润,慢慢吸收。这样的教学引导可谓匠心独具,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如果说诗歌的创作讲究一种意境,那么,在这节课的执教上,杨老师的这一设计何尝不是为了追求一种诗意的氛围呢?
小链接
运用“比较法”的经典案例
“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法是通过删除或者改换词语造成新的语句,使之与原来的语句在语体雅俗、意义轻重、情感深浅、修辞润色等方面有差异,再通过对比和分析,引导学生揣摩文本用词之精妙。孙绍振先生曾指出:作品的解读应把文化哲学层面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这样可操作的方法。
于漪老师执教《卖油翁》一文,当讲解“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让学生推敲“沥”的含义,把“沥”与“灌”“倒”等词作比较,启发学生体会“沥”字使用的精当。
在执教《荷花淀》探夫遇敌一节时,上课老师抓住:“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旁的水哗,哗,哗。”和“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两个句子,询问学生能否对换这两句中拟声词后的标点,或将两句的拟声词对换。通过一个标点符号和一个拟声词,帮助学生体味在不同的场景下,同一群妇女不同的心态。
上海市段乐春老师执教《安塞腰鼓》一课时,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还原成惯常比喻形式,即本体在前,喻体在后。还原之后句子变成:“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原文将本体和喻体倒过来,更能直接表现当时的原初感受:震耳欲聋、撼人心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壮阔豪放。并且原文用“是”表达一种肯定和不容置疑的语气,更加凸显安塞腰鼓的特点,而“像……一样”,只是说明二者的特点接近,缺少了像“是”一样的肯定和斩钉截铁、不容置疑的情感。
帮助学生第一次还原还似乎不能完全感受句子的爆发力,于是段老师又有了第二次还原,将排比还原成抒情意味很浓的诗行形式: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
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
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也很容易看出,尽管诗行形式的表达也能昭示出作者的豪情,但一经品味,就看出了其中的差异:每一诗行的停顿时间相对比每一排分句的停顿时间要长,停顿的时间越长,越难以表达热烈、豪放、应接不暇的场面特点,也越难以表现作者对安塞腰鼓所迸发的震撼力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