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栋生执教《思考问题的“路数”》的课堂实录的启示
王栋生老师执教《思考问题的“路数”》的课堂实录[1]给了我很多启示。这是一节作文课,一般来说,作文课的重点是指导写作技法,诸如怎么进行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怎么进行开头结尾的写作,但这节课却给我了另一种启示:课堂,一定要让思考在场。
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再来“练练脑子”。请看这道作文题:“滴水穿石”的启示。(板书作文题)
(静场10多秒钟,全场无话。)
师:从我写完这几个字到现在,10秒钟已经过去了。你们想到的是,这篇文章应当写什么样的“启示”,对吗?
生:对。
师:我还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信不信?你们打算阐述的观点是“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
生:(全班笑)对。
师:也就是说,全班同学无一例外都能想到这一点。
(众笑。)
师:那这个题目简直没有什么价值了,按这样的思路去写,有可能千篇一律。作文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想到“滴水穿石”这个成语的时候,凡是有正常思维的人,脑海中都会出现“滴水穿石”的画面。因为这是个经常使用的短语,它所包含的意义几乎是常识性的,而我们平时恰恰会忽略常识性语言所包蕴的多种含义。
师:题目是“启示”,既然是“启示”,会不会只有一种?每个同学都再想想,还可以有什么启示呢?
(又过了10秒钟。)
生:“锲而不舍”,“贵在坚持”。
师:这与前面说的“要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还是一个意思啊!
(学生笑。)
师:想象一下“滴水穿石”的画面,你能否从中获得其他的启示呢?
(全班安静。)
师:我把问题再换个方式,“滴水穿石”还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水和石头。
师:这个“条件”不成其为条件,不怪你,看来是我的问题不明确。
师:我还是希望同学们能自己想出来。在我教过的班里,不管多难的问题,至少要有一位同学想出来。
(有一位同学有醒悟的神情。)
师:请你来说说。
生:我想,如果水滴不是滴在一个固定的点上,就不可能“穿石”。
师:你说得对!能不能把这句话表达得更准确一些?
生:目标。目标必须专一。
师:很好。你的思考已经超越了一般人。大家说,他讲的对不对?
生:对!
师: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启示”,如果写成议论文,你可以有两个分论点,这样的立论,就比仅仅说“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严谨得多了。
师:那么,你们认为这样的思考是不是已经很成功了?
生:(插话)我能想到这些已经很不错了。
生:老师好像还不满足,这个问题可能还能朝前走。
师:如果仅仅是看出我不满足,那不过是为我考虑。现在的问题是你自己的思维能不能再深入一下。我们知道,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种答案,不要满足于自己的直觉,很多时候是可以“再朝前跨一步”的。来,说说,还有没有可能得到其他的启示?有没有同学能发现其他值得议论的“点”呢?
(气氛比较活跃,也有学生凝神在想。)
你们可以讨论讨论。不妨再想想“滴水穿石”的过程。
(同桌讨论。)
生:太慢了。
师:什么“太慢了”?声音大一些,要把话说得让全班都听见。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可嘉,但是效率太低了,水滴石穿要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
师:说对了。我们通常所说的“滴水穿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要几千年、几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当今社会,无论是生产实践还是科技革新,都强调速度快,社会生活也需要快节奏,要努力提高效率。就拿水来说,给水加高压,可以用来切割木板、塑料、薄钢板,可以用来做外科手术……
生:电视上介绍过。
师:那你为什么没想起来?
生:我想的是能不能找一个与“持之以恒”“目标专一”并列的分论点,我没想到可以换个角度,从反面去想。
师: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事物的另一面。其实事物未必只有“反面”,它也许有无数面,所以观察事物可以有多种视角。有位美术老师让小学一年级学生画一只茶杯,他把茶杯放在讲台上,结果小孩子们交来的临摹作业画出的茶杯都不一样:前排和后排看到的大小不一样,坐在教室两侧的和中间的同学看到的茶杯形状不一样。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可是到了写作的时候,反而会忘记。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由“水滴石穿”想到要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在前面思考的基础上,又得到“应当尽可能地提高效率”这样的启示。这样一来,通过积极深入的思考,你有了两个分论点,文章也有了第二个层次,立论就比较全面,也比较深入了;如果你的表达也好,那自然有可能与众不同了。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思考问题视野狭窄或是观点肤浅,常在于不肯“再朝前跨一步”。思考问题时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不满足于只考虑出一种可能,你就能常常获得更多的启示。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中有人规劝别人忍让宽容,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朝前跨一步”也可能海阔天空!
教学片段赏析
这是王栋生老师执教的《思考问题的“路数”》作文指导课的第二个主要的环节。这节作文课的题目是“‘水滴石穿’的启示”,我想如果我上这节命题作文课,我会怎么设计呢?也许,我更多的是强调文章要有明确的观点,诸如“目标要专一而不能三心二意”“行动要持之以恒而不能半途而废”等,然后再强调要用合适的事例支撑自己的观点,选择事例时,可以选择正面的事例,也可以选择反面的事例……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注意力都放在材料的选择、语言的雕琢以及文章的结构上。但在王老师的这节课上,他强调的不是这些方法和技巧,而是一直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往深处走。
关于“滴水穿石”能给大家什么“启示”,王老师询问学生是否想到了“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等,这似乎是我们的思维惯性,就好像一说到“铁杵磨绣针”,我们想到的就是“功到自然成”一样。
当学生处于这种惯常思维状态时,王老师开始了引导,他要引领学生跨越这个思维桎梏,他引导学生思考:“全班同学无一例外都能想到这一点。那这个题目简直没有什么价值了……作文要有创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这里,王老师提到了作文的“价值”,他强调:“如果大家想到的都是一点,那么这样的文章就没有价值。”王老师用“没有价值”来评价那种老生常谈的文章,鼓励学生独辟蹊径,引导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要“独立思考”。
怎么独立思考呢?在王老师的提示下,学生的思维一点点打开。王老师提示学生想象“滴水穿石”需要的条件,几经周折,学生想到了水要滴在一个固定的点上,顺着这个思考方向,再加上王老师的进一步启发,学生得出了“目标必须专一”。从看到题目时得出的“持之以恒、有志者事竟成、锲而不舍、贵在坚持”等惯常思维到“目标专一”,学生的思维已经有了较大的跨越,至少已从固有的拘囿中走了出来。但很明显,这种思维深度还不能满足王老师的期望,他还在期待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所以,他没有停下来,而是要求学生继续深入,进一步打破思考的瓶颈,他对学生说:“在思考问题时,不能满足于一种答案,不要满足于自己的直觉,很多时候是可以‘再朝前跨一步’的。”并且建议学生“可以讨论讨论,不妨再想想‘滴水穿石’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要求和引领,学生果然有了新的收获:“‘滴水穿石’的精神可嘉,但是效率太低了”。这是一个和平常对“滴水穿石”大加赞赏的态度完全相反的思考方向,学生不知道这样的思考方向是否正确,所以,他不太自信,声音也很低。这时,王老师说:“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思考问题视野狭窄或是观点肤浅,常在于不肯‘再朝前跨一步’。思考问题时不满足于简单的答案,不满足于只考虑出一种可能。”
这个教学过程中,王老师或调侃,或点拨,或追问,或纠正,或示例,让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一步一步开拓了思考空间,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进步。原来,作文训练中,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法指导,他们更需要一个完全独立的思想。如果华美的语言是一篇文章漂亮的外衣的话,那么,支撑起这件外衣的,必须是一个有灵魂的骨骼。学生需要训练华美的语言,但更需要思维的深入。这样说来,课堂应该引领学生抵达思维的最深处,技法和思维的关系永远是皮毛和骨骼的关系。
教师的教应在学生的已知之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提高,课堂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考力。只有有了思维的参与,学生才能品尝到发现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堂,一定要让学生的思考参与进来,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有思考参与进来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收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