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我们可以找到一种做法,让孩子自然地进入到工作中。不要让他们很有压力地接受命令,而是相信他们自己能够找到适合他们做的工作内容,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会做事情,而且是很有能力地做事情。
此时,孩子们都站在菜地边儿的小道上等我把工具拿过来。
我拿出来了铁钳和铁丝等,事先我没有告诉他们怎么做竹子的栅栏。那些流程对于孩子们来说太抽象了,没等做呢,孩子们就有可能被那些程序给吓住了,不会有更多的力量等待下面的工作是怎么发生的,就会感到不耐烦。
于是,我把工具整齐地放在小道上摆好,便于孩子们选择。接着我自己就先动手做,沿着小道边,用铁铲子挖出小沟,把挖出的土放一边,很快地插竹竿,看已有几根竹竿了就用铁钳剪断一小段铁丝,绑好固定。
此时我的动作既要快又要稳当,还要有节奏,不能乱,做什么工作,就用什么工具,孩子的眼睛就会跟着我的动作移动着。没多久,孩子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了,也抄起自己的工具来,学着我的模样开始做了起来,他们选的工具一定是他们最想用的,也是最想做的事情,同时也最容易做好。
陶和洋分别拿了小铁铲子和小铁锄头,昆拿了小铁锹,又递给我一个小铁锹,开始大规模地动土了。孩子们干得很欢实,很快小沟挖好了一大半。
接下来,陶对铁丝和钳子产生了兴趣,挖完了土,他就开始捣鼓那铁丝、钳子怎么个用法。昆对土的研究极投入,我将竹竿子放到像小沟一样的道道中,昆就将那竹竿全都用余土填好,拍打结实。而洋专门是往小沟中放竹竿子的,不只是放下去,还要插进土里。
在工作进展中,每个人都顺利地找了自己的工作方向,而我的作用是在三个孩子之间行走,帮助每个孩子把工作顺利继续,不用太多语言只要用一些手势或者小小的帮助,孩子就明白怎么做更好。
剪断铁丝的确不容易做到,陶一遍一遍地试,最终发现问题出在,铁丝在钳牙的空隙中,而不是在钳子的牙齿上,所以剪不断。我指给他看有个平直的地方,钳住铁丝在钳把的末端使劲地捏,就会断的,果然陶成功了。
当下,埋好土的竹竿已经有一段了,工作的效果已经出来了,显现出了小栅栏的模样来。陶潜心钳铁丝,一会儿蹲着,一会儿靠在墙边。昆将埋进土的竹竿两边拍打得结结实实,一边干活一边念叨:“这回竹竿一定会很结实的。”
干到带劲处,才发现,下到土里的竹竿不多了,而洋是专门负责这个工作的,他知道是他的工作没跟上,站起来出了口长气说:“好嘞,我来下竹竿子,下竹竿,下竹竿。”他像个智慧的长者似的还念叨起来。
当洋把竹竿子插进土里后,立刻就有人来埋土了,那是昆的铁锹伸了过来,随即就会有人将竹竿子用铁丝绑上,那是陶的铁钳子递过来的铁丝,这时候,陶使钳子的技术就像使用剪刀一样娴熟。
我看着孩子们因为不同的爱好和对工具的探索兴趣,自然而然地工作起来了,此时他们的工作非常的明确了,都很熟练地做着,一个配合一个,很有节奏。
而工作开始前,洋是最有困难的,他认为自己不会做,但现在做的这样好。
我由衷地说:“洋,你下杆子的技术是一流的。”
洋:“什么是一流?”
我:“就是做得很有水平的。”
洋:“噢,我是一流的,那昆下杆子是二流的,你下杆子是三流的,陶是四流的。”此时,陶还是靠在墙边钳他的铁丝,眼睛不抬一下地盯着手上的家什,但嘴巴里嘀咕了一句,说:“我不会下杆子。”
洋:“那你就是十流的。”我不禁想笑,觉得太有趣了,又没敢笑出来。
洋的技术的确了得,他下得既准又快,没多久就下去了很多竹竿子,于是就想帮助昆拍土。
我说:“洋也学会拍土了。”
洋:“嘿!我也可以拍土了!我是二流的。”显然既兴奋又高兴。
我:“你为什么不说你是一流的。”
洋:“因为昆拍得最好,噢,我要是一流的话,昆就是零流的。”孩子们一定是想到零在一之前,才有了如此的推断,说话间,刮过来一阵小风,还卷起来一阵小土,吹在大家的脸上。
等风过后,洋又说:“人得劳动才能获得幸福。”我想洋一定是感受到了劳动的愉悦。
听罢,我说:“你说了一句名言呀。”
洋:“什么是名言?”
我:“我认为是很智慧的话。”这时候,陶好像反应过来了,他看了一下我们的劳动成果,突然脱口而出:“哇塞!都这么一大片栅栏了呀!真快啊!”半天沉浸在劳动中的陶,发现自己绑的栅栏有了这么大的变化,自己也惊讶起来。
我:“我们快大功告成了!”
陶:“是我们齐心协力做的!”
洋:“是齐心费力地。”
我:“的确有难度。”
洋:“原来做栅栏这么简单啊,我以为是手编的那种呢。”
我:“我也不会做手编的栅栏,不是很容易做。”
陶:“是啊,得四个人才能做好。”
洋:“要是一个人的话得做一天才能做好!”
昆:“对!一起做才快。”
昆边说边不耽误拍土,手上还不停着,竿子下到哪里,他就跟着将土拍到哪里,够不到的地方,就将小铁锹侧下身,正好从空当中穿过去,就拍到了,这活儿干得更精巧。
快要完工的时候,洋的竿子下完了,很想去拍土,再次想要参与到拍土的工作中,而昆极其热爱和享受当下自己的工作。
昆深情地说:“还有一点儿了。”
洋又试图加入,刚要伸手去拍,昆说:“我负责拍土,这里由我管就好了。”洋只好罢手等待着看着,此时又刮了一阵小风,扬起一些灰尘。
等灰尘过后,洋平静地说:“不要因为没落而流泪。”
我吃惊地看着洋说:“你是怎么会的?”
洋:“在绿鸡蛋和火腿那里学的”。
我确定,故事对孩子的影响的确是起着作用。
时间不早了,我们不得不收工,我说:“我们一起来收拾最后的工作吧。”
洋:“对!不要再说是谁负责谁的工作了,大家一起做,我来帮助马老师。”说着他就利索地和我一起收拾工具。工作结束的时候,洋感叹道:“没有人不要劳动的,都劳动。”
陶道:“是没有人爱偷懒的,都爱工作。”
听到孩子们的对话,我很感动,我感动的是孩子们是发自内心地在表达自己劳动之后的感慨,这是他们真实的体会,他们真实地体会到了适合他们的工作带给他们充实的感觉。同时,他们因劳动了使得自己的心灵有了力量,因自己心灵的力量多了才支撑着他们的身体有愿望下次继续去劳动,去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也在想,孩子们调皮捣乱并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帮助他们长大的人不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才能使得他们安静下来。
点燃心灵的蜡烛
孩子们的远足活动在幼儿园的生活中是定时安排的,这一次是去一个体验园。
体验园里的环境很美,每个工作区域的主题都不一样,每个工作区域都有专门的人来打理、经营,我们的孩子要去的工作区是做蜡烛和扎染的区域。
之所以选择这家体验园让孩子们参与,是因为他们的环境和我们“小农庄”的环境氛围比较接近。但是,体验园中的工作人员对待孩子的方式和我们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活动要在短时间内结束,工作人员就不可能给孩子们太多的时间来发现要做的彩色蜡烛和要扎染的小手绢是如何被做出来的,我们会看到体验园的工作人员会很注重制作技术和制作结果,他们会要求我们的孩子都能做一个作品出来。
虽然,我们的孩子这一回面对的是这样的老师,但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作品。
体验活动结束之后,体验园的老师对我们孩子的表现简直满意极了。他们在给我们的孩子分享蜡烛制作的时候,要求孩子们必须要等待第一层的蜡油凝固了以后,再倒第二层蜡油,我们的孩子都做得很好,没有人跑下座位,也没有人去捏那热腾腾的刚倒进模具里的蜡油,都耐心地等待着。
我发现,孩子们是真正的学会了等待,因为没有学会等待的孩子,请他坐在座位上不要动那很吸引人的彩色蜡油是不可能的,他一定是动个不停。这说明平时在“小农庄”的生活中,孩子们得到了等待的锻炼,孩子们也获得了能够等待这样的品质。
这让我想到,有一个孩子,在用餐的时候,他很快速地将饭菜吃完,试图跑去玩耍,此时,老师会请他暂时不玩,先坐在还在吃饭的小朋友们身边,陪他们吃饭。这种做法,会帮助这个吃饭快的孩子,能有力量等待别人,也有机会整理一下他自己的内心,不要让他总处在快速的、匆忙的状态之中;同时也会避免这个孩子没有吃饱饭就将餐具匆匆地归位了;更会避免这个孩子总是急于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做不好当下要做的事情。
通过这件事情看起来,也许有人会认为,我们老师没有给予这个做事情快的孩子他应得的权利。他吃饭快,证明他可以很快地做完他要做的事情,为什么老师还要让一个工作效率高的人不去做下一个工作,而让他停留在他已经做完的工作上,显然是让发展快的人和发展慢的人一个步调做事情。
这点说得很有道理,我们的确不能为了整体的节奏或是规律而阻碍了个体的发展,孩子们之间的个体差异的确存在,我们是要尊重个别孩子的个性特点,找到适合他们的做事方式。
此时,我们又会将发展快的孩子和被快速满足的孩子联系在一起,如果孩子长期的没有人对他们做事情的进度有要求,他们或快或慢,都是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的。
但是,当我们成人试图让有能力达到某一项工作的孩子学会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便是孩子们的能力是够的,但要真的学会这项工作还是需要一定量的时间才能真正掌握,否则他们不是真的学会。就像吃饭快的孩子,他吃得很快,但不一定他真的吃饱了,他做事情很快,不一定他就做得很好。
我们在和孩子做彩色灯笼的时候,我们会将彩色纸叠成多边形的柱状,还将柱身镂空,在镂空的地方粘上胶水再贴上彩色的透明的纸……
老师做的时候会慢慢地做,不会急于告诉孩子说:“看,我是在怎么做的,你可以像我这样。”也许这样的话你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孩子还是按照他的方法在做,不过不要紧,只要老师自己专注地、热情地在做,孩子都会将老师的一举一动记住,也许你会觉得孩子根本就没在看你是怎么工作的,但他就是看到了你是怎样一下一下地很有秩序、很有节奏地做着。
所以我们要给予孩子机会,让他们真实地学会一件事情,就像他们真实地学会等待一样,孩子们才会真实地活在当下。
就在我们和孩子一起做灯笼的时候,有的孩子会一直看着老师做,他们甚至会从头到尾一直观望着老师的制作过程,而他们自己却不动一下自己的材料。这个时候,我们要给予孩子能观望他人工作的机会,我们不要立刻要求孩子们也快快行动起来,我们也不要认为孩子们没有学习做灯笼的制作,更不要认为他们学得太不认真了,事实上这些孩子已经学习了制作灯笼的整个过程。
遇到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担心,看似他做事情真的很慢,和他一起做灯笼的孩子都做了一个作品,而他什么都还没做。但没过多久,这个看似慢慢地做事情的孩子,他在粘胶水的时候,他使用胶水的姿态和准确程度及牢固程度都是最好的,他的灯笼做的也是最挺拔的,同时他的工作也会非常的突出。
当然,人有的时候,也许会受到一种立竿见影的做事风格的影响,就会希望孩子很快地学会某种技能,很快地做完一件工作。要是见到这种先观望再行动的孩子,就会觉得帮助他的老师做事情太慢,孩子们的课程进展也太慢,那么长时间才学习了一个抹胶水的工作,而且,孩子们也不见得就会用。
对于幼儿园的小孩子来说,这种慢慢的学习也是种快快的学习。他们一旦学会了一件事情,他就是真正地学会了,不会忘记的一种学会。如果我们让一个小孩子很快地学会一件事情,那么相信他忘记得也快。因为,那是他人将别人的发现硬塞进孩子的记忆中,并不是孩子自己想真实地经验它而记住它。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点燃他们内心那盏不灭的蜡烛,保护好它,让它燃烧得更明亮、更久远。
谢谢“小农庄”的孩子们带给我们的快乐、阳光的样子,生活中有这样多的天使们陪伴是莫大的幸福,再次要感谢我们亲爱的孩子们的工作和努力。
当然,我们的生活不都总是很美好,也有小小的风雨来陪伴我们,孩子们也是要经历到这些的,而我们会看到总有一些孩子,他们正处在这样的风雨中,等待着太阳公公的照耀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