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孩子听到了很认真地说:“美人鱼不是故事里说的那样,她们是穿着泳装的女人。”
这个女孩子又说:“白雪公主是最美丽的。”
男孩子又说:“才不是呢,那是动画片里说的,其实她并不是最美丽的。”
又有一次,在讲故事的时间,我用丝绸方巾挽成一只蜗牛,来帮助我讲故事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之前都很活跃,也很躁动,当见到用丝绸方巾挽成小蜗牛时,都立刻安静了。故事开始了没一会儿,这个男孩子说:“蜗牛的角原来就是系了两个疙瘩呀。”我没有停下来,继续讲故事,孩子们仍然听我讲。此时,他好奇地把脑袋往我这边伸过来想看个究竟,助理老师请他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当我们讲完了故事,孩子们都陆续离开做别的工作了,而我在收拾讲故事用过的东西,这个男孩子凑到我跟前说:“蜗牛就是一块布啊。”
他觉得很好笑,一直徘徊在我的周围笑眯眯地看我收拾东西。虽然他用自己的眼睛,已经发现这块方巾很像一只蜗牛的模样。并且,当我讲蜗牛的故事时,他也很有兴趣的在听故事。但是,他在看待这个蜗牛带给人的愉悦时,是用物质的眼光来分析这个“蜗牛”的组成,并不是用他想象的部分来感受这个想象中的蜗牛给人的体验。因为,即使方巾挽成的蜗牛模样有蜗牛的特征,但它并不是一只活的蜗牛,我们就不能从生物组成的角度看待这只蜗牛。
我认为,这个觉醒的孩子,他的确是在用一个科学家或者是医生的眼光在看待童话故事中的人物。他用电视机里播放的动画片的形象来衡量那个女孩子心目中白雪公主的样子,也许这个女孩子的脑海中想象的白雪公主的形象也和电视机里演的形象比较接近,不过这个女孩子确实在想象着一种故事的情景,这是一种带有个人的感受的东西。
如果,因生活中的电子信息越来越多,导致孩子们头脑中的形象和电视节目里的动画形象几乎一样。孩子的脑袋里装着的全是别人的想法和创意,他们没有想象的机会。那么,我觉得用一块丝绸创造出神似蜗牛的玩具来和孩子分享故事,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这对孩子是有好处的。
当这个孩子说“蜗牛的角就是两个疙瘩啊”,我对他的感受是,他在说的时候不带任何想象和感受,他完全是一个解剖动物的医生的形象。
随后,其他孩子都在想象故事的图景,这个孩子却在研究方巾是怎么变成蜗牛,蜗牛怎么变成方巾的。他处在他自己的世界中,不管老师和其他孩子在做什么。
我的班级中还有一个小姑娘,她在和小朋友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她就像劳拉说的那样,已经很觉醒了。她思考的很多问题都是成人比较关注的事情,也许其他孩子也会关注,但是,这个小姑娘对事情的看法更有成人思考的痕迹。
小姑娘说:“昨天,我妈妈带我去庙会了,看到一个阿姨在跳孔雀舞,跳得还行。后来又看见一个做糖人的老爷爷,他做的糖人只能看。”
小朋友问:“为什么糖人只能看呢?”
小姑娘说:“那个老头儿,他就用他的那个脏手拿做好了的糖人,恶心死了!怎么能吃呢?”当她说老头的脏手时,她的声音着重强调了手脏的程度,并且话语里透露着对老头这个人和对老头做事情的方式极其的厌恶。
小朋友说:“那也不是脏手啊。”
小姑娘说:“他做那么多的糖人,没有洗手又再做下一个,没有洗手又再做下一个糖人……”
这个小姑娘说的,也有道理,但她说到那个做糖人的老人的时候,一副不耐烦和讨厌的表情。
我们也知道,现在人的生活环境,对于孩子来说,不是特别的温暖。大家的生活节奏、做事方式都比以前要快,人与人的交流,带有感受性的语言也渐渐地少了。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氛围也是冰冷的,很少有真正的人与人的关怀在里面。于是,孩子们对他人的感受和态度也是带有冷漠色彩的居多,这种冷漠体现在那个小姑娘在描述做糖人的老人时的那种语气和态度上。也许还有人用更恶劣的方式在骂一个人,我们是不知道的。
同时,越来越多产生负面影响的东西与孩子们在进行着直接的交流,它们是电视机、电脑、塑料玩具……我们会看到就连小小孩儿穿的鞋子上都会发出人工制造出来的刺耳的声音,成人以为这些都是帮助孩子智力发展的好材料,是步入现代社会的特征。而实际上,是这些东西在干扰着一个健康的孩子的正常生活,这些东西并不是一个孩子所需要的。
一个孩子过早的觉醒,除了大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外,成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现在很多成人的意识里,也在不断地思考着怎么样帮助孩子让他们发展得更好一些,这个好的标准体现在孩子有没有学会跳舞、画画、弹钢琴等等。于是,成人都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也就是让孩子们去上音乐班、舞蹈班、美术班等等,很多种类的加强班。
目的是挖掘孩子们的艺术潜质,有更多的开发孩子智力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更灵活。于是,呈现出来的就是,让孩子们做他们这个年龄做不了的事情,有的孩子两三岁就去学习舞蹈,就去上一些带有很强技术性的课程,这种过早地经历和体验他们不需要的刺激也是促使孩子觉醒的一方面。
这些活动对孩子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过早地在消耗孩子的心力。等他们到了真正要学习这些东西的年龄时,他们的能量已经使用掉的太多,而储存下来的太少。有的还没有来得及储存,就已经被消耗掉了,导致他们不再对美好的有益的活动产生兴趣,也有的人称这种状态叫“厌学”的一方面。
做栅栏的三个人
我的助理老师和我合作得很好,我们在一起工作快三年了。在我和她合作的这几年里她工作很努力,我认为她将来可以做一个很优秀的主班老师,我就有意识地给她机会做一些很重要的活动。
陶、洋和昆是非常好的朋友。有一次,在我的助理老师主持做晨圈活动的时候,他们特别的兴奋,不停地说话,整个身体摇来晃去,使得大家拉好的圆圈很快地走样,以至于影响到其他人做圆圈活动。这一次是我给助理老师当助理,我来协助她的工作,我认为这三个孩子是大孩子了,在晨圈中他们表现出这样的状态,不是简单地想挑战老师,也不是晨圈的内容不够好,我想是另有原因。
于是,我认为当下的这个内容不是他们需要的。也许他们的状态是在告诉老师,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活动;也许是这个活动的气氛吸引不了并且不能带领他们进入到一种沉浸中,不能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针对这三个孩子而言的,其他孩子们都很喜欢当下的晨圈,他们积极地在模仿老师的动作和节奏等,做得很好。
我想我要找到适合这三个孩子的内容,并且还不能让其他孩子受到影响。我走到他们三个面前,伸手邀请他们一起出去一下。孩子们见状都愣了,不知道老师到底想干什么,在晨圈这么重要的活动中,让他们出去一下是什么意思呢,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
但他们还是友好地跟我出去了,先前张牙舞爪的模样立刻收拾了起来。
虽说这是第一次在做活动的中途带他们离开,但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因为有的孩子喜欢柔和轻盈的活动,有的孩子喜欢铿锵有力的活动。我带他们到院子里去给菜地做上栅栏,也许菜地是他们想要施展自己的地方,也是适合他们这种需要体现肢体能量的孩子工作的地方。
我真的很抱歉,在我的助理老师做晨圈的时候,带孩子离开。不过,这三个孩子真的很躁动,再待在教室里没有意义,他们当下的状态无法用一种方式让他们安静下来,这样会让更多的人受到影响。这种离开和惩罚本质上是不同的,目的是找到帮助他们这样状态的孩子更适合的方式和要做的事情,也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为什么会在做晨圈的时候出现在另一个地方。
当听到要去菜地做点事情,洋一边等待一边说:“我不会干活,马老师。”我说:“我会帮助你的,我们一起做。”
我一边收拾劳动要用的东西,一边说:“我们去做栅栏。”洋等待不了了,说:“马老师,我不会做栅栏,不会啊。”显然洋有些焦虑了,我拍拍他的肩膀说:“没关系,你们可以先看老师做,好吗?”
听到做栅栏,陶很兴奋,不知道是因为他会做呢,还是因为要出去,他最喜欢在外面干活了。昆也没有意见,跟在陶后,洋跟在昆后面。我给他们一人一双手套,不过是大人用的那种棉线手套。三个孩子戴上后,每个人的十个指头都往外翘着。
昆说:“呀,我怎么会戴这么大的手套呢?”
洋说:“对呀,这么大的手套。”
陶没说话,我回头看看三个脑袋,他们都低头注视着手上的大家伙,正手心手背地翻着看呢,当发现我走了,三个孩子赶紧跟了上去。
此时,阳光很好,暖暖的,院子里竖着树和房子的影子,它们有的细长,有的宽厚,走过这些影子,经过了做木工的地方,看到能做栅栏的竹子被捆成一捆一捆的立在后院的墙边。
我从里面抽出几根来,请孩子们将其拿到前院去。三个孩子立刻行动起来了,洋先拿了两根竹竿,一手一个,开始时他把握不好平衡,竹竿子一头重一头轻,像跷跷板似的,使得洋没法走路,很快他就调节好了。陶和昆也迅速来往在前院和后院之间,当洋返回到后院时,发现地上有一小堆,就一起抱起来,高兴地说:“呵呵,我拿了一部分,他俩只剩下两根了。”
孩子们忙活得很热闹啊,早已忘记了“不会做”,很快,要用的竹竿都已经搬到了前院离菜地不远处放好了。
孩子们将竹竿子码得很有序,接下来是将竹竿截断,我们准备的锯条用不上,竹子太硬,但是用脚踩竹节很容易就断了,于是呢,就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孩子们踩得很带劲,没过多久,手上的手套也歇在一边了。
洋:“嘿幺嘿幺地。”
陶:“哎呀哎呀地。”
昆:“哈呀哈呀地。”
小伙子们的脚力还真够大的,这时洋踩劈了一个,紧张地说:“怎么办啊。”
我:“正好可以做一个竹子小勺。”听罢,洋着实放心了,他哈哈地笑起来,说:“原来还可以做小勺呀。”
陶听见了,说:“我也要做一个竹子小勺。”
洋发现,就是踩劈了一个竹竿子也没什么啊,老师也没说他,就更加的卖力踩起来。
昆显然踩不动了,我们给他找了一个差事,就是聚拢,将那枝枝丫丫的东西都收到一起,昆愿意收拾。
竹竿子截好了,我告诉孩子们接下来我们的工作是将昆码成一堆的半截竹竿都运到菜地去,洋显然很喜欢运输的工作,他很快地左右手拿了两大把小竹竿前往菜地。
但是,我们要是选择抄近道走,必须要翻过一个看似花池的地方,花池的高度离地面有些距离,看起来就像个小墙,它的身旁就是菜地。
我们的洋站在小墙上想下去,手里又拿着东西,所以不能跳下去;坐在上面再跳下去吧,身高又不够,够不着地。于是,他就挪了挪屁股,最终还是没有跳,干脆转身跪在小墙上爬了下去。洋真的成功了,顺利地落到了菜地里,手里的竹竿一个也没掉,他很兴奋地说:“啊哈!成功了。”
当陶要下去的时候,他将手里的竹竿都一起扔到菜地里,他自己再腾空一跃,顺利地跳到了目的地,再捡起竹竿。陶似乎不是很关注怎么跳下去,因为他很轻松地就跳下去了,所以他没洋那样兴奋。
昆站在小墙上说:“我把剩下的竹竿都拿了过来,递给你们吧,嗯,不然你们还要来拿。”
也是,避免了洋和陶翻上爬下的,三个孩子配合得够紧密吧。等昆将竹竿子都递给了洋和陶时,昆绕了一个远路,来到了菜地。
边干活我边在想,在孩子们的生活中,不都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他们玩耍得很好,工作得很好;但是,有时候,他们就会很调皮的样子,甚至是很失控的样子;此时带离他们到另一个地方,会让孩子发现,哦,我怎么出现在这里。这样会让老师有机会了解孩子内心更需要什么样内容的活动及课程,发觉孩子到底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地做到有效地帮助孩子。
不过,当一个人害怕犯错误,不是因为他害怕将事情做错,而是他根本就还不会做这件事。要是有人在他还不会做的时候,就说他做错了,那么久而久之,这个人就不愿意做事情了。因为又会有人说他,哦,原来是因为怕犯错才不做事情的。
作为老师,我自己也在思考一些问题:“怎么真正地使一个人会做事情,而不要让他感觉到自己在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