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力量
与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人,没有人从一出生就是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人,都是要经历很多磨难一样的经历才有本质的变化。而在“小农庄”这样的幼儿园里,就非常注重成人的成长,只有帮助孩子的人成长了,才能做到帮助孩子的成长。
而我们了解帮助孩子有变化的成人之间的故事,也是我们了解“小农庄”的教育的一部分。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自我的提升也要提升他人的自我。不管这个人,你帮助他提升有多么的困难或者让你多么的有压力,都要试一试,因为,这么做对孩子好。
仆人的镜子
“小农庄”,它是一个注重人的生存、能力、个性、心灵、人文、精神、自然等建构的幼儿园。
在北京,“小农庄”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随着这种经历和收获,我有幸获得了很多的成长和变化,也开始对“小农庄”其他的老师进行工作上的帮助和指导,也就是说我有机会像曾经影响过我的老师们那样影响其他的人,对于我来说这是很欣慰的事情。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将孩子送到“小农庄”里来学习,越来越多的人比较认同“小农庄”的教育。这更是所有“小农庄”的人所感到欣慰的事情。
欣慰越是多,责任也就越大。有人说,“小农庄”的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发自内在地以仆人的心态来照顾和帮助孩子们。当然,仆人虽然是仆人,但是,他不是普通的仆人,他不会把他要帮助的孩子变成懒虫、邋遢鬼、无用的人,他的愿望是要把他帮助的孩子变成天使一样的人。那么能做到这一点的仆人,他应该是智慧的,能对天使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帮助天使拥有独立活下去的看家本事的……
我对这里的仆人有一点自己的理解:做孩子们的仆人,并不是说仆人的状态比孩子们要低,反而是要比孩子们高出很多才能做他们的仆人,这样才能影响孩子们具有高层面的状态。并不是说仆人就要代替孩子们做他们该做的所有事情,这样不能让孩子们真正有机会认知到他们的自我效能;反而应该是让孩子们在一定的时候,他们能力达到的时候,要帮助仆人做很多事情,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事情是怎么做的,才能达到仆人对他们的更高要求。并不是说仆人要听孩子们所提出的所有要求,反而是孩子们要听仆人对此要求的意见。因为,成长得再理想的孩子,也是需要成人对他们进行引领和指导,让他们在正确的方向上行走……
有人也许会疑惑,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关系,那到底谁是仆人啊?
能称之为孩子的仆人,就要看能否有做仆人的决心和忠诚。很多时候,我们帮助孩子们成长的人要么是孩子的“主人”,要么是孩子的“奴人”,但这都不是“仆人”。
有的人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会什么事情都代替孩子做决定,不管这个孩子多大。也许他已经是个够大的孩子了,可以有做事情的能力,但是,帮助他的人就是不让他自己吃饭,而是要喂着他吃饭。于是,我们会看到三岁多的孩子还要被人追着喂饭。我认为,这个帮助孩子成长的人扮演的就是这个孩子的“主人”的角色。在他的眼里,他就可以为孩子做主,理由是“你没有吃饭的自由。我替你考虑你如何进食,因为你需要人来喂你吃,你才不会撒饭”。
有的人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会被孩子所控制。孩子说我不睡觉,那就不睡吧,孩子说我不吃饭就不吃吧,孩子说我要在大雨天淋雨,好吧那就随你吧。孩子说我还要再玩十分钟才回家,好吧那你玩吧,我等你。这个帮助孩子的成人,不管当下的环境允许不允许,只要是孩子提出的所有要求他都答应。我认为这个成人不是没有自己的立场或者对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没有界限,而是,他有可能不知道孩子的这种要求是不可以满足的。时间长了,他自己也就习惯了满足孩子,时间再长一点,也就完全地听从孩子的摆布了,就是被孩子控制的一种近似“奴人”的状态。
仆人应该有仆人的智慧和做事方式。他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如果不是以帮助为目的,那就违背了作为仆人的意愿。
怎么才能知道仆人在孩子面前时,就是以仆人的角色出现的,而不是以其他的角色出现的呢?还有怎么才能知道,这个仆人到底有没有尽到仆人的责任,或者是不是一个称职的仆人,能不能像他承诺的那样来帮助孩子呢。有一面镜子可以让仆人自知这些,那就是仆人自己天天面对的孩子们。
这里讲的仆人包括孩子的老师、父母、亲人,以及愿意帮助孩子成长的人。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我们这些不同角色的成人们。
在很多时候,孩子看起来会比我们成人更有智慧、更有度量。当成人做错了事情,孩子不会像有些大人那样用很锋利的语言指责一个做错事情的孩子一样指责成人,他们会看着做错事情的成人把事情再次重新做好。他们的眼睛里似乎从来都不会出现责骂大人的情绪,这种不用责骂就让人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的方式,让那个做错事情的成人更觉得自己应该做对,而不会让他产生不友好的抵触情绪。
这样的做法是本质地在影响一个人的内在,而靠谩骂和指责是不会让一个人的内在发生积极的变化的。
于是,我们这些帮助孩子成长的老师会从孩子的身上发现,帮助一个人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来帮,当然,一定不是用情绪和消极的方式。同时,孩子反馈给我们的信息也让我们知道自己的工作中的不足在哪里。一旦老师的工作做得有问题,或者在心理上有一点点的不投入,孩子的状态真的会将其很公平地显示出来,并且会真的像镜子一样在孩子身上反射出老师自己的状态来。
所以,帮助孩子成长的人,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情,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才不会被孩子们反射出不积极的态度来。
孩子虽然说在幼儿园上学,但是,实际上是在幼儿园生活。但不管是在哪里,吃喝拉撒总是首要面对的事情,在幼儿园里就更是普遍了。
所以,老师们照顾孩子们吃啊喝啊就更是一天当中很重要的工作。
但就是这些看似很普通、很常见的工作,在“小农庄”里我们对如何呈现这些给孩子,都有很高的要求。因为,孩子们就是在这些吃吃喝喝中了解人是怎么生活的,是怎么做事情的,人和人是怎么交流的,怎么合作的等等。同时,也是通过孩子们做这些事情的状态来看老师们的工作做得怎样。
在教师培训会上,我们也总是在强调老师所做的事情,既要有事情本身存在的意义,也要有做这件事情对他人产生影响的意义。于是,老师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要很有意识地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是不是具备了这两点。
例如,孩子们在吃点心和水果的时间里,会有老师亲自为孩子们摆放好点心和切好水果,等待着孩子们来分享。老师做这件事情是必须的,因为孩子们是要在这个时间里吃这些东西的,这是这件事情存在的意义。
老师精心地做着吃点心前的准备工作,它的意义不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吃上点心水果和喝上水,也不只是为了让孩子吃点东西肚子不饿。当孩子见老师一块一块很有序、平稳地摆放的时候,孩子的内心也照耀着对食物珍惜的美好品质,这种东西会被孩子所吸收到,成为他身体里的一部分。这是这件事情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意义。
于是,呈现在老师的行为上就是要在同一时间,将这两个意义同时都要体现在所做的这件事情中。
体现第一个意义看似比较容易,不管用什么方法来准备食物,只要保证孩子能吃到东西就可以。但是,体现第二个意义就很困难了,既要保证孩子们吃到东西,还要让孩子们在吃东西之前和吃完之后都有一种体会,让他们发现食物和他们自己的联系。那么,老师怎么做这件事情才让孩子有这种体会,也就是怎么个影响法呢?影响孩子的什么呢?
当老师在切水果时,老师的做法和姿态,要能显示出老师内心对食物是有感激之情的。有这种感激之心的存在,老师会考虑即便是我们要将食物吃掉了,那么在吃它前,食物应该是很美好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也就是我们要将它切成很好看的形状,很有美感地摆放在盘子里,并且是要等到所有的水果都切好了以后,大家一起来品尝。于是,在将水果分切开时,我们也就会比较慎重地下刀,在使用刀的力度和速度上就会比较有节奏,甚至是比较缓慢地在使用刀。
考虑到这些细节的时候,反应在老师的状态上,老师会呈现出感激食物给予人类能量的状态,就会善待食物,不会轻率地处理掉一块切坏了的水果。 同样的,老师还会善待切水果用的案板,当水果刀和案板接触的时候,孩子们听到的是平稳的嗒—嗒—嗒的声响,这种声响会让孩子有安定的感觉,而幼儿园的孩子是需要这种感觉的。
反应在孩子的状态上,孩子会学会等待,能等待对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建构有很好的帮助,孩子真的会很有耐心地等着老师将水果全部切完,很有秩序地分享。而不是还在老师准备的过程中,就要迫不及待地吃一块,甚至是好几块,到最后,我们会看到所有的人都不愿意遵守秩序和等待的规则,一抢而光。这种场面一定是我们不想看到的,因为我们希望孩子们以一种良好的高状态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所以,当孩子们看到老师能有序地带有意识和感受地在做切水果的事情时,我认为他们体会到的不只是安全感,还有对他人的信任,他们不会担心自己等待了反而吃不到东西,东西全都被不等待的人抢着吃了。他们会从老师做事情的状态中发现人类是遵守秩序的、是善良的,他们会更加信任照顾他们的人,也会更加崇尚有秩序的生活,他们也会总是呈现出有序善良的一面。而我们大人会看到,有时候孩子们会很调皮,大人说什么他都不听,还会对着干。原因就是我们大人有时候对孩子们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善良的状态,孩子们会很厌恶这种状态,他们就会用大人厌恶的状态来面对大人的状态。如果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身边的人总是给他呈现出一种善的值得信任的状态,这个孩子也会具有善的被信任的品质,他做事情也会很负责任。
就针对老师做切水果的准备工作来看,孩子从老师身上所学习到的一定不会是浪费食物的品质。在孩子们自己要切水果的时候,他们也会对水果带有敬畏之心,而不会有拿着水果刀当当当地要“杀”水果的状态。
所以,我们就是要在平时的吃喝中,自然地将我们希望孩子学会切水果这件事情,给孩子机会学习到,自然地让孩子体会到人在使用生活用具的时候也是要带有感受地使用。
而这种追求自然状态下让孩子拥有他们该有的能力的做法,在很多时候会被忽略掉。老师有可能只注意到了第一种意义,只是为了将食物吃进孩子的肚子里,没有有意识地再做一些工作,来影响孩子对食物和生活用具的感受和敬畏之情。
通常情况下,会有人觉得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的机会有多大呢,孩子会不会像我们理解的那样来体会到我们渴望他们获得的品质呢,这种方式看起来是那么的琐碎,大人操作起来又很浪费时间。
也许是现在人的生活中节奏快的原因,我们希望很快地学会一个事情,很快地学会一项技能来应付社会对我们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希望孩子的生活中不要再有像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于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为他应对将来的困难而做准备,这样的准备做得多了,我们就会真的忘记了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怎样做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
我理解的是,大人对于孩子的需要的了解和大人对孩子的影响,除了上面我们谈到的,还要有一种更深入的了解和影响。我对这种深入的界定是,它是来自于帮助孩子成长的人对孩子本质的知道程度。
有时候,我们会被一种立竿见影的东西所感动,也就是我们会被一种超出我们预料的结果所打动。我们会看到,大人无意间带孩子去上了一种课程或者参与了一个孩子从来很少参与的活动,大人会从孩子的身上看到,天哪,我的孩子原来可以做这样的事情,我居然都不知道。大人就会认为这个课程或者活动就是自己孩子需要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的。于是,今天我要带孩子去一个地方上一节美术课,明天我带孩子去到另一个地方上一节舞蹈课,后天我带孩子去上一节英语课,渐渐地我们的意识和生活被这些排得满满的课程所同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