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香玲有了自己仓促上阵应考的教训,劝妹妹尽早复习文化,早做应考的准备,仍然不忘叫人到劳动局探听消息。毕丰收亲自出马,叫着表弟晓雪再找当年帮助香玲的科长询问就业情况。多少年的媳妇熬成婆,当年的科长如今已经升为局长,树大阴凉大,官升了,权更大,说话更有力度了。三两句话下来,毕丰收吃下个定心丸:“先报名,考考看看吧,不失大格就行!”什么叫不失大格呢?就是考试的分数达到可上可下的范围。
毕丰收把这个消息告诉香玲、香梅,一家人欢呼雀跃。一切按既定的方针办,迁回户口,按时报名不提。
转眼间一个月的光阴过去,又到了赶谭格庄集的日子。毕丰收没有忘记跟小姑娘的约定,早早来到集市。集市上人声鼎沸,熙来攘往。由于急等钱用,他将自己金盆洗手的诺言抛到九霄云外,将个人的风险置之度外。他这里瞅瞅,那里站站,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也下手,真是饥不择食,多次险些被人抓住手脖子。还有一次被一个做买卖的人看到了,那人刚想张开嘴说话,毕丰收一瞪眼,瞪得那个人没敢再吱声。
毕丰收到约定的地方找过小姑娘,小姑娘却没有在老地方出现。毕丰收感到怅然若失,几分惆怅,又有几分忧虑,却不敢到姑娘村里寻找,更不敢到姑娘家里寻找,被姑娘的家人撞上,打折了腿准成。以后,每年的这个时节,只要有时间,他就到当年约定的地方转转。想当年“人面桃花相映红”,如今“人面不知何出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后事,眼前不提。
香玲所在的供销社里,经理正在推行古老而先进的经营理念——搭车销售。有些货畅销,有些货滞销,他就让部下搭车经营,顾客买畅销货,必须带上一点滞销货,由于滞销品也是居家要用的,再加上一次搭上的滞销品也不多,可谓“温水煮青蛙”。尽管顾客不大满意,勉强还能够忍受,大多数顾客还是认了。当然也有个别顾客宁可不要畅销货,也不接受这种搭车经营的卖货方式,握着空拳回家也不买滞销货。
有句话叫无事生非,一点都不假。在家里闲的时间长了,香梅有点吃不消了,也赤膊上阵出去赶集了。香梅只是赶三里五村的,不去赶很远的集市,有时还真能带回一些拾到的东西,不像开始几天,总是空手去,空手回,只给眼睛过生日。
跟她一起赶集的是固定的那么几个,有刘大姐、王大姐、李三嫂。刘大姐是有名的飞毛腿,坐如钟、行如风。李三嫂是有名的铁嘴,死人能说活,活人能说死,说话很抓理,句句都在行,又是地头蛇,坐地虎。再加上香梅文雅大方,年轻干净又漂亮。各路英豪凑在一起,过五关斩六将,打遍集市都没敌手。
她们几个人一行来到集市,路上自然充满着欢歌笑语,三几公里路,不带东西,不长时间就到了,稍一打眼就能观察出谁是傻帽,到哪里能够挖到“参头”。几个人先后凑过去,香梅和李三嫂问价格,褒贬东西的优劣。古语说褒贬是要主,天知道褒贬有时也不是要主。她俩正在褒贬的时候,刘大姐看准时机,果断下手,拿着东西迅速离开。只要刘大姐走出卖东西的人的视野,褒贬货物的二人便以价钱太贵为由,放下手中的货物,扬长而去。由于她们拿走的全是食品、日用品之类的小东西,值不上多少钱,而来赶集的人多是个体行动,既要看铺,还要卖货,丢失东西也都是自认倒霉,甚至像阿Q骂娘似的骂几句完事。遇到特殊的情况,确实撞在买卖人的枪口上,刘大姐会灵机一动我以为她俩交钱,香梅和李三嫂俩人会有一个大大方方地开上钱,好说话的便和气生财地做买卖,碰到不屈不挠的三个人便撒起泼来,影响小贩做买卖,甚至大骂小贩耍流氓,反咬一口,猪八戒倒打一耙子。这一招还真灵,戏让他们几个演得顺风顺水。
开始,只是拿点水果,拿点菜,用她们的话叫“拾”。几次成功之后,让她们觉得如同拿回自家的东西一样简单,便放开手脚,无法无天了。她们分工越来越细,并且根据所需东西的作用大小,瓜分胜利果实,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开始的时候是碰到什么拾什么,后来发展到需要什么拾什么。当基本需要解决后,发展到哪样东西值钱拾哪样东西,关键只有一条:要拣好拾的东西拾,连小猪市都可以去光顾,当然不是去拾猪仔,而是去拾钱。禁忌还是有的,其中一条就是从来不光顾肉市,肉市的肉她们需要,但是,每每看到卖肉的“杀猪宝”眼斜到眼角,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躲避都唯恐来不及。即使误入肉市,她们也会立即悄悄躲开,像躲避瘟疫似的。
后来不知谁说漏了嘴,让香玲知道了这件事,趁毕丰收不在家的一个下午,香玲把香梅骂了个狗头喷血。香梅抱头痛哭,一句话都不吭。香玲淋漓尽致地骂着,新仇旧恨,火山爆发般地喷射出来。
“你真不是个东西,白披一张人皮,不吃人饭,不拉人粪,不干人事。你是缺吃还是少穿,牛顶腚上的苍蝇瞎哄哄。你若是个孩子,我打断你的腿,让你走不出家门,一天到晚呆在家里,养活着。”
这样的家丑又是没有办法解释的,就是解释也不一定有人愿意听,家家都有提不上台面的事,家丑本来就没有什么好说的,外人即使真的感兴趣,也不一定能弄清楚其中的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