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之前是何应钦当院长,何丢职后,由谁出面组阁当行政院长,则成了蒋和李宗仁斗争的焦点。说白了都想点自己的将。李宗仁点了居正的名,******则点了阎锡山的名。差额选举,因蒋的一票之差,居正落选阎锡山当选。因此阎锡山格外感激******,他在组阁中,多是蒋口袋里的心腹之人。这样哄得******也非常高兴。
那么阎锡山既然是蒋认可的一员骁将,为何一上台还要走马换将呢?据蒋氏家族人员内部传出小话说:“土皇帝竟敢在总裁头上动土,怕是活腻歪了吧!”
这话怎讲?原来是指阎敢于公开批评蒋的战略思想。阎在1949年秋广州一次会议上,喝了点酒,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说,国民党军队在大陆上的土崩瓦解,“则******的战略思想不能不负最大责任。”“蒋的战略决策多是守势,致使****钻了空子。”应该说阎的这一指责不能说毫无道理,然而******岂能听进。阎当时说这话的时候,他的部下曾推推他,不让他再说下去,担心受整。果不出他的部下所料,蒋复出后,第一个撤换之人便是阎锡山。1950年3月6日,国民党中常委临时会议通过了阎的辞呈,同时也通过了******提名陈诚出任阁揆的决定;3月8日,国民党“立法院”投票同意陈诚为行政院长。
朝里无人难做官。要说蒋起用陈诚,这里有一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秘密。大家知道,******提拔人时有三条不成文的规定。哪三条?其一是重用黄埔系。靠黄埔系起家的******对黄埔系出身的军人总有点特殊的感情。其二是重用同乡。这一点表现出******的地方草根意识。其三是用“忠诚”二字衡量人。且说在大陆时,那些飞黄腾达的国民党人,不是******的得意门生,就是他的同乡知己,至少是对蒋个人效忠的人,不然休想进入决策圈。再说陈诚深得******信任,不仅是他属黄埔系的门生,而且又还是他的同乡,对蒋又绝对忠诚。三个条件他全占了,所以行政院长非他莫属。
陈诚给******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时陈诚20壮岁,血气方刚,是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中尉官佐。蒋先生一次访友归来,夜已至深,但见营房还有光亮,遂上前查看,结果是年轻的军官陈诚,正在挑灯夜读国父的《三民主义》,蒋看看表,天已拂晓,令他格外感动。后在北伐诸役中,陈作战多谋骁勇,屡建战功,1928年被蒋一手提拔为中将警卫司令。抗战胜利后,又被提升为一级上将,在黄埔系中地位仅次于******。与别人相比,陈诚还有一过人之优,他能代蒋受过,凡是蒋搞坏了的事情,陈总是揽到自己身上。这事只有蒋个人心里知道。蒋为了表示对陈诚的信任,曾对人称:“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1947年,蒋派陈诚担任东北行营长官,企图夺取整个东北。但时局变化多端,陈诚在东北打了败仗,当时许多国民党将领谏言“杀陈诚以谢天下”。又是******保陈过关,并委任他为台湾省主席兼东南军政长官。
******选中陈诚还有另外的原因,那就是陈诚在台主政以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按照蒋的指示,实施币制改革,实行三七五减租,破获****地下组织,限制出入境等。蒋对陈诚主台一年的工作评价颇高,他在提名陈诚继任“行政院长”送“立法院”的咨文中称:
“陈诚去岁受任东南军政长官兼台湾省政府主席,对于整军御敌、政治经济诸项措施,尤多建树,深为台湾人民所爱戴。现值巩固台湾、策划反攻大陆之际,陈君扬历中外,文武兼资,对于剿匪戡乱,深具坚定信心,出任行政院长,必能胜任愉快。”
再一点也是不为人知,陈诚个人与蒋夫人宋美龄关系较为密切,甚至于超过同蒋的关系。据说在上一届行政院长提名时,宋美龄就点了陈诚的大名,只是李宗仁格外反对,没有入围候选人的圈子,以至于蒋夫人对李耿耿于怀。且说宋美龄为何对陈诚格外青睐?这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是她曾热心出面,将她的干女儿谭祥(谭延闿的三女儿)介绍给年轻的陈诚。陈、谭结合,使陈、蒋之间不仅有同乡、黄埔关系,还多了一层翁婿关系。据说,陈诚和谭祥到了蒋家,皆以“阿妈”称呼宋美龄,宋美龄皆以笑言相答。
于是陈诚在蒋氏夫妇的青睐下,一跃披上了行政院长的外衣,坐上了行政院长的交椅,乐得陈诚心里喊爹妈。
再说1950年3月,陈诚走马上任,虚位台湾省主席一职。
宋美龄早是心里有数,老蒋心里更是有数。他是想把此位留给自己的宝贝公子******。在老蒋的眼里,行政院长一职经国略显嫩一点,台湾省主席位置正好。而蒋夫人并没有考虑到******(或许说是因为母子关系不和),而是一个令她最欣赏的人,此人正是吴国桢。
吴国桢湖北人,生于1903年,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清华毕业负笈北美求学。北美五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哲学博士。归国后投身政治,加入国民党。曾任******侍从室秘书,后任汉口市市长。抗战爆发时,任陪都重庆市长。光复后接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上海市市长,是蒋家王朝中红得发紫的人物。后来(1953年)吴国桢和一手提拔他的******也割袍断义,离台赴美,在北美痛揭蒋氏父子的党国体制,但他一直认为大陆时期没有比蒋先生待他更好的人了。
宋美龄之所以器重吴国桢,因为包括宋美龄在内,都有西学的经历,与美国政坛有着密切的关系,再者吴先生风度翩翩,一表人才,又同她的哥哥宋子文关系较好,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自然就亲了几分。同时,他又不结党营私,非常崇尚资产阶级作风,办事讲求效率,令行禁止。由于他强调法治,在上海市长任内就有“民主先生”之称。再一层秘密关系是,吴的夫人据说也是宋美龄月老牵线的一桩美满姻缘。
同样,******也十分欣赏吴国桢,最重要一点他是亲美派,手中握有外交资源,对蒋又绝对忠诚。所以宋美龄一说出吴国桢名字时,蒋也不得不承认吴是最佳人选。
宋美龄趁机向蒋敲定说:“如果你也没有意见的话,就让国桢任省主席吧?”
蒋因他心中另有人选,支吾了半天,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要是选吴,经国往哪里放?这话他虽然没有说出口,但蒋夫人已经猜到了,便问:“你心中还有经国是不是?”
蒋说是啊,经国放到这一岗位也比较合适。
宋美龄持不同意见,说:“台湾时局还不稳定,撇开人们的风言风语,我与经国的关系如何如何,要让我看这个岗位太显眼,让天下服君,你还真不能急!”
蒋问以夫人的意见呢?宋美龄说:“我的意见吗,大丈夫治国最好往远里看,经国还年轻,最好放在暗处干,既不显山也不露水,又能得到实际锻炼,显得你这个总统公允公正,这样何乐不为呢?”
“那让我再考虑考虑吧。”******话虽是这样说,心里也被夫人说动了几分。后来蒋再三审度夫人意见,颇有几分道理,最后向夫人摊牌说:“就按夫人意见办,国桢是唯一人选。”
就这样吴国桢走马上任了。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应该说,陈诚和吴国桢二人都是国民党在台湾的最困难时期,临危受命的,究竟是福是祸,那取决于******能否打破父业子继的传统观念。******不是神,后来事实证明,陈诚和吴国桢都是蒋氏家族的牺牲品。
******“传位于子”的既定方针
在中国的千年封建社会中,子继父业,已成传统。
******是一个封建主义意识极浓的人,又是一个猜疑心极强的人。这样的一种理念与这样的一种心态结合,表现在权力传承问题上,必然是父传子接,且无特殊情况,非嫡子不可,这是蒋复任总统后的第一想法。
且说在******的眼中,真正能继承他权位的还是******。大家还知道,蒋还有次子蒋纬国,虽然对他的身世外界有种种传闻,但即使那些传闻都是假的,那蒋纬国出身偏房,******必然会抬嫡抑庶。蒋虽对小儿子寄予愿望,但是一直是要他在军界发展,基本上也不让他涉足政界。在嫡庶之争中,******是支持******的。蒋纬国曾在德国军校留学,到美国进修,满脑子是西方治军的理念。与其兄的“政治工作领先”的理念格格不入,对******在部队的一套做法表示不满。尽管蒋纬国很有军事才华,******把他掌握的军权拿掉,让他办军校,不直接掌握军权。后来岛内发生“湖口兵变”,主谋者是蒋纬国过去的亲信赵志华。虽然******没有处理蒋纬国,但以后就更不会重用了,蒋纬国自1961年升为中将后,历时14年,******没有给他晋级。
******的权力传承给长子——******,从准备到最终成为事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把潜意识的超前准备算在一起,大体经历了育苗、洗脑、磨砺、清障、部分权力让渡、亲政六步曲。因此,他对经国的培养也是付出代价的。早年送他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后来又到赣南当专员,推行新政,公子还真干得不错,没给他丢脸。1943年赴重庆,任三青团中央干部学校教育长、青年军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三青团第二处处长、国防部预备干部局局长。1948年任上海经济区督导办事处助理督导,同年底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应该说公子******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是一棵好苗苗。
蒋对公子的培养,一是放到工作岗位上锻炼,二是言传身教,时常训示,一次在日月潭居住时,曾把公子带在身边,他亲口告诫曰:“以后你特别注意这么几种人:第一种专门给你讲好话,喜欢捧场的人;第二种,挑拨离间的人;第三种,捏造事实攻击他人的人,或捏造事实表现自己的人;第四种,揣摩你的心意,而迎合你的心意的人。这四种人,你要特别留心。”
同时,******还对******讲到了相面的问题,他说:“我不会看相,但以我几次经验来看,如果鼻梁不正,钩钩像猫头鹰一样的人,其心术未必能正,你不要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