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说:“来生愿做一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三毛虽将来生的归宿寄在一棵静默的树身上,但我们都知道她的今生在文字的殿堂里找到了永恒的归宿。所以我们所看到的三毛,也不仅仅是那个处于撒哈拉沙漠里那个历经风尘的女子,而更是一个在灵魂深处找到了永恒归宿的奇女子。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念着你不肯走的偏是你所不留念的。”钱钟书如是说。当懵懂而青涩的我们,自以为有家的地方就是今生永恒的归宿时,我们怎么也想不到那些蜗居的人和蚁族会让我们明白:有人的地方不一定是家,有家的地方不一定是永恒的归宿。
在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免地山水一程又一程,风雪一更又一更。君可见,“任何的遗忘都是对我的善举,在我的江湖只有我自己。”的苏曼殊的冷寂面孔下的多彩人生;君可见,“世间安有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的仓央嘉措孤独而清冷的背影;君可见,“于做事必刻己谨严,做的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的弘一大师,在城南以粗茶淡饭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他们在人生的旅途虽然都是孤独而寂寥的,但却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他们静静地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为自己留一片可永恒归宿的净土。随时都可以让在人生的旅途中,那颗疲于奔命而意生倦怠倍感劳累的心有栖息的地方。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相信说这句话的人儿,早已在流浪里找到了心的归宿。记得这样一句话:“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很有钱,我一定要去流浪;如果将来我身无分文,我也一定要去流浪。”于是我想,流浪一定是人生的一份特殊而有意义的旅程,它可以让我们在不断地漂泊变化中有了心的归宿。它也使得我们在世事无常中,在心灵深处保留了一份可以随时进出的永恒归宿。
清代戏曲家李渔曾在家乡建立一座亭子。名曰“且停亭“。亭子上联曰“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下联曰“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李渔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那些在尘世喧嚣中奔于名利的人休息休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那些急于赶路的人小歇一刻再上路。个人觉得,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为人在旅途,难免有不觉得累的人。而一旦累了,就需要歇息的地方。很多时候,有一些人,他们喜欢说自己不累或假说自己有归宿。可我不敢相信,我觉得每个人都会累,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归宿。累的时候,我们就不必再为了顾及一时的颜面而对他人假说,其实我不累,或是我有自己的归宿之类的。之后,留自己一人在莫名的角落或唉声叹气或憔悴流泪或怨天尤人。我想,若如你这样做了,你要相信你将离自己灵魂深处的那个永恒归宿很远,很远。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不是人间惆怅客,也不知他人何事泪纵横,只希断肠声里没有你在喟叹:我累了,却没有归宿!
人生旅途,我们不免山水一程又一程,风雪一更又一更。衷心希望每个人在觉得无家可归时,都可以在自我灵魂深处的归宿里获得安慰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