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剩下的礼部、工部、刑部,朱祁钰也不打算问了。
礼部,胡濙是没跑了,也跑不掉,这老货也不会轻易撒手。
工部,杜和,他是朱祁钰的人,跑不了,工部他要死死攥在手里,因为他将有大用。
刑部,大理寺卿俞士悦,熟路刑讼,历史上也是他迁任刑部尚书。
其余九卿,交朝议就行了。
看着无限肚量的胡濙,朱祁钰是一点食欲也没有。
“胡公慢慢吃,吃完有专人收拾。我已经数日未回府给太妃请安了,就先告退。”
“王爷孝心可嘉,臣送王爷,王爷慢走。”
胡濙起身送朱祁钰下了城墙,看着载着朱祁钰的马车遥遥而去。心中忍不住叹息,这位郕王殿下,可要比皇上还难伺候啊。
算了,走一步看一步吧。
误会怎么开始的,都是从打机锋开始的,和聪明人说话真累。
十数个时辰未眠,朱祁钰此时眼皮子打架的有些招架不住,倚靠这车厢沉沉睡去。
此时的京城,大街上虽然人流涌动,不过都是官军民壮,闲人少有。
就连平日里的闲人懒汉、地痞流氓、混子乞丐,也加入其中,可谓全民皆兵也不为过。
京城说是天下首善之地,可那也是表面风光的面子工程。
台面之下依然暗流涌动,毕竟黑暗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
只不过这时叫江湖,而非黑社会。
所以这些势力背后,怎么会没有利益纠葛的保护伞。
俗话说:民不欺匪,匪不欺贵,贵不欺民。
但是贵不欺民,哪来的利。
怎么办?
驭匪欺民呗。
说到底不过一个“贪”字。
朱祁钰也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天下没有不贪的人。
贪了,我才能拿捏你。
不贪,你想干嘛。
做圣人,还是做至尊。
《具官论》中有言:北周开国之君宇文泰向苏绰询问治国之道。
二人闭门密谈。
宇文泰问曰:国何以立?
苏绰曰:具官。
问:何为具官?
曰:用贪官,反贪官。
问:既是贪官,如何能用?
曰:为臣者,以忠为大。臣忠则君安。然,臣无利则臣不忠。但官多财寡,奈何?
问:奈何?
曰:君授权与之官,使官以权谋利,官必喜。
问:善。虽官得其利,然寡人所得何在?
曰:官之利,乃君权所授,权之所在,利之所在也,是以官必忠。官忠则江山万世可期。
宇文泰叹曰:善!然则,既用贪官,又罢贪官,何故?
曰:贪官必用,又必弃之,此乃权术之密奥也。
所以说,贪官有利可图,便可用。但也要会用,否则必然会使得朝廷动荡。
至于如何用怎么样用,却是一门学问。
所以苏绰又告诉宇文泰:天下无不贪之官。贪,何所惧?所惧者不忠也。凡不忠者,必为异己,以罢贪官之名,排除异己,则内可安枕,外得民心,何乐而不为?此其一。其二,官若贪,君必知之,君既知,则官必恐,官愈恐则愈忠,是以罢弃贪官,乃驭官之术也。若不用贪官,何以弃贪官?是以必用又必弃之也。倘若国中皆清廉之官,民必喜,则君必危矣。
清官以清廉为恃,直言强项,犯上非忠,君以何名罢弃之?罢弃清官,则民不喜,不喜则生怨,生怨则国危,是以清官不可用也。
可若是所用者皆为贪官,民怨沸腾,何如?
下旨斥之可也。一而再,再而三,斥其贪婪,恨其无状,使朝野皆知君之恨,使草民皆知君之明,坏法度者,贪官也,国之不国,非君之过,乃贪官之过也,如此则民怨可消。
大贪,且民怨愤极者,杀之可也。抄其家,没其财,如是则民怨息,颂声起,收贿财,又何乐而不为?要而言之:用贪官,以结其忠,罢贪官,以排异己,杀大贪,以平民愤,没其财,以充宫用。
此乃千古帝王之术也。
这次君臣问答,可以说将人君南面术的驭吏术之精髓,阐述的淋漓尽致。
这段话,也让朱祁钰重新定义了贪官这个概念。
贪财、贪权、贪名,有欲所求之官,皆为贪官。
不过也有特例,比如于谦。
之前朱祁钰一直认为于谦贪名,谁让他过的那么清贫。
可后来种种迹象表明,于谦好像又不在乎这些。
说真的,明朝前期很少有不忠卖国的。
只不过这所谓的忠,是忠于谁罢了。
于谦忠心吗,很忠心。
只不过他忠的是他心中的那个“大明”,那个与士大夫共治的“大明”。
试问有一个宋朝榜样在那,后世朝代的文官那个不渴望如此。
但是这却不是他们老朱家想要的,因为老朱家的天,只能是老朱家说了算。
是夜。
寒露已过,寒夜已至,入夜天气微凉。
郕王府后院,一辆马车停在大院中央,周边数十位侍卫护从,这还是明面上的,暗中侍卫更是不计其数。
那这驾马车上有什么呢?
当然是睡的跟死猪似的朱祁钰。
马车从皇宫出来朱祁钰就睡着了,等到了王府依然未醒,下人又不敢打扰。
于是陈玉便调仪卫司仪卫替换下赵信等气禁卫,并安排其他气禁卫暗中守护。
期间吴太妃和杭侧妃来了数次,给他送些被褥。
吴太妃原本今日她欲进宫,可因昨晚的事伤了神,便没了心思。
也幸好她没去,不然看到孙太后的模样,怕是能被吓过去。
汪王妃,辰时便入宫陪皇后去了。
朱祁钰这一觉直到深夜,才朦胧苏醒。
看眼前漆黑一片,缓了缓神。
“何时了?”
正在前舆上坐着的陈玉,闻声回道:“王爷,子初刚过一刻。”
“内阁、军机处可有事?”
朱祁钰坐起身来,舒展了一下身体。
“未有奏报。”
陈玉跳下马车,拉开左侧车门回道。
“遣人去问一下,顺便送些吃食,都老胳膊老腿了,还在为国鞠躬尽瘁,咱们不能饿着他们。”
朱祁钰倚靠在车门边上,揉着惺忪睡眼,继续道:“给我也弄些吃的来。”
“喏。”
陈玉应喏之后,便去安排。
四周灯火此时也被点亮,仪卫们也在统领的指挥下退开马车五丈之外。
女婢宦官近前送上洗漱用具。
朱祁钰就倚着门框,简单清洗一下后,便挥手让他们退下。
一个人坐着仰望夜空。
做饭需要时间,何况他也不喜欢吃剩饭。
“王爷。”
成忠不知从哪冒出来,飞奔到马车前。
仪卫并未阻拦,毕竟这位可是王爷身边最得宠的小大人。
“何事?”
朱祁钰没有看成忠,刚刚他余光里就已经看到了飞奔的成忠。
“父亲大人下午便来了,此时正在书房候着。”成忠躬身而立,答道。
“嗯,你去将先生请到静室。”
“喏。”
等成忠走后,朱祁钰才起身下车,向静室方向而去,身后侍从赶忙跟上。
“跟陈玉说,将饭菜送到静室。”
“喏。”
跟在朱祁钰身后一溜侍从中最前面的宦官应声离去。
静室。
朱祁钰与成敬相对而坐。
中间的圆桌上摆放着四菜一汤,以及相应餐具。
成忠没有动筷子,朱祁钰也没动。
并不是说朱祁钰怕他,而是保持对授业恩师应有的尊敬。
毕竟老朱家从朱元璋开始就最重礼教。
“王爷,可知朱氏皇族是何出身?”
朱祁钰闻言一愣,不过很快便明白了成敬的意思。
“太祖爷亲自撰写的《朱氏世德碑记》中有言: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有通德乡。上世以来,服勤农桑。”
“王爷记得就好,莫忘初心。”
“学生受教。”
听了朱祁钰的回答,成敬抚须颔首,流露出满意的微笑。
成敬在王府外有自己的小院子,还是朱祁钰送的,其目的是为了方便成敬帮自己做事。
成敬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为人清正,所以很多黑暗中的事,朱祁钰不会交给他。但是收拢人才,整个王府也就他最合适。
他虽是残缺之人,却正直良善,忠君重礼。哪怕受了宫刑,也对朝廷无丝毫怨言。反而时常悔恨自己未能规劝晋王朱济熺,阻他谋反。
其实这事也怪成敬倒霉。
成敬刚到任不久,晋王朱济熺就被举报谋反了。可那些事情他并不知情,但是谋反可十恶不赦之首,朝廷准备判他永远充军。
可是成敬认为永远充军会遗累子孙,不如自己死,不会累祸之孙。
宣宗,也就是先帝听闻此事,便把他改为腐刑,算是清了罪责。后来更让他以典簿侍王朱祁钰讲读,作朱祁钰的老师。
所以,说他是忠臣典范也不为过。
朱祁钰也猜到了成敬为何有此一问。
原因无它,便是让朱祁钰记住,自己血脉来自民间,哪怕坐上九五之位,也当以“民”为重,莫忘了祖宗根本。
后世多流传老朱家与朱熹有血缘关系,甚至说朱元璋跟朱熹攀关系之类的。
其实,哪怕现在民间也多有流传。
对此,朱祁钰就只想说一句:扯几巴儿的旦。
他们老朱家的人,那是有血性,要脸面的。
老子出生农民不丢人,农民怎么了,农民就不能做皇帝了。
老子们绝对不会学那李二,为了自己的利益弯腰认祖宗。
虽然李二认的祖宗确实牛批的让老子们羡慕。
当然这种思想很危险,那是绝对不能在人前乱讲,也就自己在心里吐吐槽就行了。
老朱家为什么推崇程朱理学?
封建社会,法治不健全,科技不发达,百姓重宗礼。
以礼为枷,固民思想。以法为绳,束民身行。
说到底还不是为了治民。
根本不似民间说的那样老朱家跟朱熹沾亲带故,朱元璋一点也不稀罕这层关系。
毕竟朱元璋时期,程朱理学才开始被官方大力提倡。
用朱元璋的话来说,人家李二攀的可是圣人,老子一个九五至尊圣人,跟你一个臣子级别的攀关系,老子都臊的慌。
而且“存天理,灭人欲。”也非常符合朱元璋的治国观点。
要说明一下“存天理,灭人欲。”并非后世被断章曲解的让人无欲无求遵循天道,禁锢人身自由的说法。
“存天理,灭人欲。”是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即佛教讲的三毒,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贪欲等。
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天理”。
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心学代表人物王阳明也向他的弟子提出过“存天理,去人欲”。
其实,儒家学者们的思想都是同源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只是用来实现的方法不一样罢了。
后世不是有那么句话吗,“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一千个政治家,就会有一千种治国之道。
怎么办?
求同存异嘛!
而且朱元璋对礼法的使用方式相比较于往朝治国方式而言有些歪了,但却歪好。
毕竟那是他的治国之道。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朱元璋的“户户有此一本”《大诰》普法宣传运动。
知道《大诰》是什么吗,那就是妥妥的一本反腐指南。
朱元璋更是开创了一条史无前例的政策:允许农民捉拿扰民官吏。
这项政策在当时确实得到相当坚决的贯彻和执行。
封建社会历朝历代,要说哪朝百姓最彪悍,无疑是汉朝。要说哪朝百姓最荣耀,无疑是唐朝。要说哪朝百姓最有钱,无疑是宋朝。
但你要说哪朝百姓胆子最大,那肯定是明朝。
老百姓自从普了法,都敢冲进府衙捉拿那些让自己不爽的官吏了,你说牛不牛批吧。
而且《大诰》中还提到:凡各地“耆宿老人、遍处乡村市井士君子人等”都可以对本省各级地方官吏的施政行为与绩效进行测评,并且可以将意见以“列姓名具状”的方式递送中央。
更牛的是还可以在岁终考核官吏时,组团来京当面面圣。
而且百姓评议,还会被录入考评。
基本上全国所有的地方官员都必须经过百姓评议来定功过,定升迁,因此地方官员都十分惧怕百姓的负面评议。
就问当官的你怕不怕?怕不怕?
所以说,明朝老百姓也是历朝历代官员最不愿意得罪的。
后世都说明朝最大的特务组织是厂卫,哪你太小看老朱家男人的手腕了。
老朱家的男人很愿意为你解惑一下,明朝最大的特务组织,是我们既亲爱又可爱的老百姓们。
毕竟朱元璋原本就是农民出身,他本身就具有很深的平民思想观念,所以才会做出由百姓评价官员政绩的决策。
更何况朱元璋父母就是因为贪官污吏贪墨了赈灾粮食,导致他父母饿死于野。
故此,朱元璋非常痛恨贪官。
如果不是土木之变造成的衰败,给了文官翻身的机会,估计明朝又是另一种景象。
所以说,时也,命也。
天道无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