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举动,引发了一连串的后果,试探天下盟主袁本初,在朝野内外,都掀起了一阵波澜...
...
冀州。
邺城。
袁绍接到曹操大军异动的消息,班师回城。
建安初,袁绍每次得到朝廷的诏书,都担心不利于自己,毕竟,第一份诏书就是问责,希望能够将天子迁都到鄄城,理由呢,自然是:“许下埤湿,洛阳残破,宜徙都鄄城,以就全实。”
曹操当然不会同意,将天子送到鄄城,不是羊入虎口么?
田丰见此,劝说袁绍:“徙都之计,既不克从,宜早图许,奉迎天子,动托诏令,响号海内,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虽悔无益也。”
建议袁绍提早做好安排,曹操终不为人下,及早拿下许都,奉迎天子为上。
袁绍顾念旧情,可能还带着以前的一些想法,没有听从田丰的建议。
而在接班人的问题上,袁绍也是摇摆不定,他钟爱小子袁尚,而长子袁谭也有能力,所以很是犹豫,袁绍的态度,自然使下面的人开始了投机行为。
沮授见此,曾经劝说过袁绍:“世称一兔走衢(qú),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袁绍回答:“孤欲令四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出长子袁谭为青州,又以中子袁熙为幽州,外甥高幹为并州。
沮授见此,叹息道:“祸其始此乎!”
但是,袁绍最终还是为此事定下了基调,将袁谭过继了兄长,那么就基本确认了袁尚为继承人。
《后汉书》:绍有三子:谭字显思、熙字显雍、尚字显甫。谭长而惠,尚少而美。绍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乃以谭继兄后,出为青州刺史。
(所以袁绍并不是没有立继承人,而是死后,门下其他袁家子(袁谭)的势力太大,有了和袁尚掰腕子的力量,导致了内部的分裂。)
城府内。
袁绍与众人商讨事宜。
“孟德此举何意?”袁绍皱着眉头询问。
纵然心知肚明,但是袁绍还是没想到,多年以来扶持的“小弟”竟然敢先向大哥出手了,这次曹操的试探,只不过是因为双方都没准备好真正的大战罢了,但局势,随着曹操的此次举动,必然会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兵戎相见,指日可待。
到时,就是天下大战之时。
众人自然知晓袁绍同曹操的故事,都没有说话。
袁绍见无人应答,别接过了这个话题,问道:“为之奈何?”该怎么对待曹操,或者说,该如何对待有天子在手的曹操,摆在了袁绍集团面前。
沮授进言道:“近讨公孙,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无积,赋役方殷,此国之深忧也。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若不得通,乃表曹操隔我王路,然后进屯黎阳,渐营河南,益作舟船,缮修器械,分遣精骑,抄其边鄙,令彼不得安,我取其逸。如此可坐定也。”
建议袁绍采取养精蓄锐的办法,分轻骑骚扰曹操边地,令其不得安宁,以逸待劳。
郭图、审配曰:“兵书之法,十围五攻,敌则能战。今以明公之神武,连河朔之强众,以伐曹操,其势譬若覆手。今不时取,后难图也。”
郭图、审配的意见是以势压人,速战速决。
沮授反驳道:“盖救敌诛暴,谓之义兵;恃众凭强,谓之骄兵。义者无敌,骄者先灭。曹操奉迎天子,建宫许都。今举师南向,于义则违。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曹操法令既行,士卒精练,非公孙瓒坐受围者也。今弃万安之术,而兴无名之师,窃为公惧之。”
师出有名,当战无不胜,而且骄兵必败,曹操也非一朝一夕可以拿下,劝袁绍小心行事。
郭图继续劝说:“武王伐纣,不为不义;况兵加曹操,而云无名!且公师徒精勇,将士思奋,而不及时早定大业,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此越之所以霸,吴之所以灭也。监军之计,在于持牢,而非见时知几之变也。”
认为沮授过于谨慎,当今的机会就是乘着曹操弱小之时,覆灭他。
双方说的都有道理,袁绍陷入两难之中...
...
荆州。
襄阳。
大军围困长沙,听闻张羡已然病入膏肓,多日未成出现,刘表本欲直下长沙,但是北方的消息,让他不得不返回了襄阳。
曹操、袁绍,北方们目前的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发生了碰撞...
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对刘表说道:“豪杰并争,两雄相持,天下之重,在于将军。将军若欲有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将择所从。
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夫见贤而不能助,请和而不得,此两怨必集于将军,将军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贤俊皆归之,其势必举袁绍,然后称兵以向江汉,恐将军不能御也。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于是刘表对韩嵩说:“今天下大乱,未知所定,曹公拥天子都许,君为我观其衅。”
韩嵩郑重的说道:“圣达节,次守节。嵩,守节者也。夫事君为君,君臣命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质,唯将军所命,虽赴汤蹈火,死无辞也。
以嵩观之,曹公至明,必济天下。将军能上顺天子,下归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国实受其祐,使嵩可也。设计未定,嵩使京师,天子假嵩一官,则天子之臣,而将军之故吏耳。在君为君,则嵩守天子之命,义不得复为将军死也。唯将军重思无负嵩。”
刘表点点了头,派遣韩嵩出使汉庭,一是替自己解释朝廷对自己的误解,二是探听曹操的虚实...
---------小知识------------
汉制,惟司隶校尉有从事中郎,至汉末,则州牧亦有从事中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