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个地方,能让你感受到既繁荣又荒凉,既热闹又冷清,有所改变又亘古不变,那就是这样的南方小小的乡镇集市。
今天去的是这个县属地的一个小镇,虽说在同一个县,可是锦秀也对它不熟悉,听说每当日期尾号是2、5、8时就是赶集的日子。旁边的镇就是尾号3、6、9的日子赶集。锦秀的老家和临近的镇也是这么轮着赶集的。
每到这天,十里八里的乡亲们就会相约着去集市上转转,上至八十老太下至刚学会走路的娃娃,都想这来凑凑热闹,主要是因为平时里零星分布的村落,相互不大走动。加上近年来到外地打工的人越来越多,家里基本剩下老人孩子,世界上最爱热闹的又非老人孩子莫属,当然得上街溜达溜达,就算不买东西,也要上街碰碰熟人聊聊天。
学校租了一辆大客车,三四个老师,拎了几大包广告公司做好的招生简章准备去集市上发放。
不知校长从哪里整了个大喇叭在车顶上放着。喇叭不断地重复着锦秀的声音,那是招生简章上面写的内容,满耳听的都是校长定的目标“一年出成效,三年铸辉煌”。
同行教英语的杨老师打趣道:“姐,你那么卖力的喊干什么?”锦秀自己听得都觉得慷慨激昂,忍不住笑了:“开玩笑,校长大人的吩咐,咱怎能吝啬嗓子!不使劲吼怎么行!”
一行人到了集镇,这镇上就一条主要街道,原本不宽的道旁,两旁摆上了各色小摊。在摊贩们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之下,摊位与摊位的空隙中是农民自家产的各色各样的东西。
比如一堆茄子辣椒,扎得整整齐齐的空心菜,自己在鱼塘里捞上来的小鱼小虾等等,不胜枚举。
每个镇上最热闹的地方常是银行附近。标配是邮政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正好有位老师的哥哥在镇中心地段开个一个家具店,于校长带领大家在店门口驻扎下来。
老师们自觉地发放起招生简章来。与县城里的人们不乐意接广告纸的习惯不同,人们(多是老人和孩子)爽快地接过简章,还有些不大认字的老奶奶热情地拖着老师问这问那。等弄明白是要她的孙子孙女去一个很好的学校读高中时,她们“呵呵”笑着,脸上乐开了花。
锦秀知道他们只是好奇,真正要获得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掏出辛辛苦苦赚来的学费,把孩子送到一所刚创办的学校,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但锦秀还是很乐意和这些淳朴的人们交谈,除了招生宣传,甚至有老人会攀谈一些别的七七八八的事情,可见乡村的老人们是多么的寂寞。
不知不觉中,半晌过去了。由于没有硬性联系指标,大家开开心心地把宣传单给发完了。
校长一声吆喝:“打听打听哪家菜最好,咱们下馆子去!”大家喜笑颜开,好像暑热一下就跑得无影无踪了。
七八个人在同事家人的指点下,来到了一个很有特色的饭馆,原来此处离河不远,吃鱼十分方便,店名就叫“一鱼九味”。这么彻底地吃鱼,锦秀还真是头一回听说。这也暴露了她是难得吃馆子的人。
一顿饭吃得热热闹闹,年轻人多少显得有点夸张。围着校长叽叽喳喳,直呼“哇!人间美味!”鱼的味儿锦秀很快就忘了,光记住这店名了。
吃完饭,集市上的人早走得差不多了。阳光依旧光芒万丈,晒着地上各色的塑料袋、烂菜叶。气味复杂得很。
由于今天的主要任务已经完成,大家打道回府。
惊喜的是晚上,董事长夫人亲自准备了一桌好菜招呼大家。锦秀这才听说她煮得一手好菜。这让锦秀无比羡慕。因为她自己是从来不敢在客人面前露一手的。
但是锦秀又提前回去了,心里计挂着女儿,山珍海味也吃不下。
晚上又把课本和教参找出来,细细琢磨,心中感觉十分充实快乐。找出家中的一套《古文观止》,边洗衣服边看。
又一站小镇之行开启了。锦秀心中叫起苦来,倒不是怕劳累,而是出来太早,回来太晚,照顾不到孩子。
不知道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当然就像卖东西,你总得去吆喝,让人知道有这么一个东西。如果连知都不知道,又如何认同呢?
校长听说是在外地当过十多年的校长的,经验丰富就不必说了,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不同,看来他也有充足的准备。没有大会小会的表决心和听民意,他直接做出了部署。
等老师们手里拿到一份详细学生名单的时候,锦秀不由得佩服董事会的能量之大。其实这是锦秀自己过于天真了,她多年在外,为人又过于简单,哪里懂得县城里有钱人能横着走路的感觉。
十几个人分坐两台车,朝目的地开去,两个人一个组。
锦秀和小杨老师一组,这是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年轻姑娘。特别会说话。比方说,两人来到指定的一个村落,只要看到一个人,小杨就会热情地打招呼,锦秀也尽力的拿出工作热情。
碰到的人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不少人身上背着背篓,上午正是抓紧时间采摘黄花的时候,锦秀两人使劲套近乎也不大管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