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赵稼轩,今年已经走过了人生的三分之一,学历初中未毕业,样貌中等,
回头看我的这三分之一人生,除了失败我找不到任何一个词来形容。
做任何事情我总是三分热度,想起什么突然就去做,不考虑后果,只考虑当下的心情,以至于这么多年,一事无成。
一件事情,我觉得开头不难,结尾也不难,难的是中间的过程,难的是当我熟悉环境之后自身所产生的惰性。
我没有毅力,懂得坚持却没有恒心。
在我七岁的时候父母离异,幸运的是,我爷爷奶奶养了我。从小,到大。
我的童年是阴暗的,没有玩具,没有朋友,任何属于童年的东西我都不曾拥有,不过细想之下,我还是挺幸福的。
至少我有个家,家里有个爱我的爷爷奶奶。
就像,上帝给你关上一扇窗,总会给你在打开一扇门的,说来还是公平的,只是这公平有着些许沉重。
我记得我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还是蛮不错的,每次考试还是能拿个前几名的。
那我为什么辍学了呢?没钱吗?确实没钱,但是这并不能算是主要原因。
我想了很久,突然想起小学时期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
由于家庭原因,我个人从小的性格就是自卑,懦弱,胆怯,孤僻且自闭。后来很多年后我发现我的性格中竟然还掺杂着“变态”。
我在班级里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个,同样也是被欺负的那一个,我不敢同别人说,我怕别人笑话我,也不敢和同学走的太近,我怕同学知道我的家庭状况会嘲笑我,哪怕是在心里,我也会感到很难过。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那个时候上学,在镇上,而我家在村里,家中离学校有一段距离,每天中午同学们都去买饭吃,我没有钱,也没有饭可带,就自己出去溜达,等下午快上课了,我在心里估算着同学们的饭该吃完了,我在装作一副刚吃完饭的样子跑回教室。
现在想想我仍旧觉得我的做法是“正确”的,或许根本不存在正确不正确,只是角度罢了。
人是群居性动物,这句话千古不变,人是需要交流的,当一个人屏蔽了外界的信息,恰巧外界也屏蔽了这个人的时候,我想那个人一定活得很悲哀。
我需要同伴,就像狼有狼群,鸡有鸡群,人要有人群,这个群里是由哪一些人组成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群”要在,并且要和谐不排外,不会因为你是乞丐而嫌弃你,不会因为你是孤儿而远离你,不会因为你有病而抛弃你,这一点很重要。
但是在学校那么长时间,我没有找到一个适合我自己的“群”,或许是我的性格所致吧,天生不合群...也或许不是不合群,而是我的心里想法很难融入到集体中去,或许我算是早熟,我总是认为同龄人做的那些事情稍显“幼稚”,而或许他们那种行为并不能称之为“幼稚”,而是生活,生活就是这样的,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看似正常的事情,对啊,每个人去做的事情在自己看来一定都是很正常的,像我那些同学....像我....
不过好像从那时候开始,或许从有了生命开始,群体一致做的事情就一定是对的,错的也是对的。这一点我到现在仍是不能理解。
“如果从一开始人类是以自身排泄出来的粪便为食,那么这样发展几千年,是不是现在人类仍旧要以粪便为食呢?”。当然这只是一种比喻,但是这种比喻可以放到当下的任何一种生活方式中。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疑问,我不知道自己比喻的对不对,但是我就是不能认同数量既是正义这句话,因为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睡醒的人真的太多太多了...很多思想大都是鸡同鸭讲。
那是夏天,阳光很大,微风轻拂,而我的“学生”身份就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结束了。
后来的时候当我看到别人去某某大学校园报道,某某学校某某班级举行同学聚会,我都会很羡慕,打心眼里的羡慕。
我在想,几十年后,一场突然的同学聚会,或许会让我磨炼几十年的心境再起波澜吧,只是这个机会命运再也不会给我了..
我只能去幻想,我的老师,同桌,同学,在我的梦里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子旁,桌子上有瓜果,佳肴,美酒,彼此间推杯换盏,诉说着几十年之前那个阳光正好的午后,某某是怎样的调皮,某某的学习成绩是多么的好,某某跑步是多么的厉害,某某那个时候喜欢着谁,最后某某又嫁给了谁,然后在彼此的大笑声中结束这次聚会。
后来很多年,我时常会想起那天的场景,除了后悔我找不到第二种情绪,最后也只得叹息一声,然后躺在沙发上在心里告诉自己,那就归咎于年少不懂事吧。
第二天上学下午的时候,我去找了我们班主任,以我现在的称呼,我应该称呼她是一个“很文艺很善良的姑娘”,她英语很好,那个时候她不仅是我的班主任还是我的英语老师。
我说“老师,我不想念书了”
老师“怎么了?有什么困难吗?怎么突然有这种想法了?”
我说“就是不想念了。”
老师“你不念书以后会后悔的。”
我表面上装出一副很纠结的样子,其实心里是不以为然的,我心想“有什么可后悔的呢?我只想赶紧逃离这里,这里的一切与我而言都是地狱、”
我说“老师,我考虑好了,我也跟家人说过了。”
老师很严肃的看着我,表情我现在想起来,应该是有痛心成分在内的,老师最后扶了一下眼镜框说道;“好吧,希望你不要误入歧途”
我说“谢谢老师”
那一别之后,我在没见过这位张老师,
说来奇怪,我这个人的性格真的是不讨人喜欢,但是我却能把自己变成所有人都不讨厌的对象。
我并没有感觉如何如何的累,即使工作后,我也仍然是别人倾诉的对象,像一个垃圾桶一样,接收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情绪,不过我只是感觉他们好笑,并没有别的情绪,同情?或是安慰?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认为是不需要安慰的,同情更是天方夜谭,不在其位不知其苦,安慰同情不过是一种手段罢了,我只希望我遇到的人能自己走出自己的伤心也好,难过也罢。你终归要学会自己走出来,外人帮不得你丝毫,我不喜欢别人安慰我,同样我更讨厌安慰别人,这世间至强之人,谁不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呢?脚底下是血泪是泥泞又有几人知道呢?
生活,坚强罢了。
我记忆中,虽然我上学的时间很短,但是我记忆中,这位“张老师”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带着一副眼镜,扎着后来我最喜欢的马尾辫,穿着上很成熟。
那个时候我记得好像是开学,张老师在讲台上给我们所有同学唱了一首歌,陈慧琳的“记事本”,
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
写着许多话
都是关于你
你讨厌被冷落
习惯被守候
寂寞才找我
这么悲伤的歌词,我想张老师一定在爱情中受过伤吧,而让张老师这般痴迷的男子又是何模样呢,或许他很普通吧...
那一刻是我上学期间觉得最美好的一刻,同学们安安静静,没有吵闹没有攀比没有计较,只是安安静静的听着张老师唱歌。
现在想来,仍觉美好。
只是当很多年后,我像我偶然遇见的同学打听起这位张老师时。
得来的消息很不幸。
她已不在了。
车祸。
我不敢相信,我记得我上学那时候她刚毕业,也就是说,她去世时的年纪不会超过二十五周岁,多么让人心疼的年纪啊,就这样没了..
我没去祭奠过她,但我会在我的生命里永远记得这位张老师,扎着马尾辫带着眼镜看起来很严肃的张老师,静静唱着记事本的张老师。
后来,后来我在一个巧合的时间,巧合的地点,在一切巧合的情况下,遇到了一个女孩,她扎着马尾辫,喜欢穿牛仔裤,格子衫,然后搭配一双帆布鞋,她叫小爽,她笑起来的时候会露出两个小酒窝,可爱极了,那时候有一句话很流行,“不是因为美丽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
我们相识于盛夏,分开于晚冬,相识的时候星光灿烂,牛郎织女来相会,分开的时候满城风雪,少年少女再不见。
严格说起来,那应该算是我的第一次恋爱吧,虽然很短暂,不过真的很美好。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