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到心灵的位置比寻找到生活中的位置更重要。假期去另一座城市看望同学,本想扪虱而谈畅快一番,不想我这位初中老同学正处在郁闷之中。也是,这样的事搁谁身上,谁都会郁闷。十几年前,他中专毕业分到一个单位,不想年复一年就固定在某个位置上,原因是学历太低无法重用。眼看跟他同时分来的同事一个个得到了提拔,他一怒之下发愤图强,读了单位委培的研究生。等他回到单位,连后来分来的同事都一个个晋升,他还在原地不动。学历是很高,领导解释说所学专业不对口,而获得晋升的同事中,许多近乎文盲压根就无专业可言。同学愤愤地说:“我倒不是想要个什么一官半职,我就是想不通我这么努力为什么就得不到承认!”他请我找找原因。其实原因不用找就在那里明摆着。西方一位心理学家说,奶牛产牛奶不是为了让牛奶商获利,而是为了自我满足。而对人来说,寻找到心灵的位置比寻找到生活中的位置更重要。我告诉了他自己的一段经历。
童年的夏夜,我父亲常常指着我手中的萤火虫跟我说:“知道它为什么整夜不停地发光吗?它是在提着灯笼找自己呢!”父亲说这话地时候仿佛是在自解自慰。月亮和星星那么高那么亮,萤火虫的光亮细微近乎于无,但是,它还是执着地寻找着自己。那时,在我印象中,我父亲英气勃勃,富有才华,胸怀抱负,且读了将近20年的长书,但是他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他怡然自得。曾有过激愤,有过苦恼,最终他还是归于平静。生活着,需要面对生活给予你的种种不平。作家余华在他的小说《许三观卖血记》里,有一处形象地暗喻描述这种不公平:当人在母腹中还是个胚胎,最初就长了眉毛,眉毛比腋毛长得早,但是眉毛始终没有腋毛长。不公平仿佛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确立生活态度的意义,也正在于如何对待种种不平。晚清名士杨度“当时成败已沧桑”地感慨值得玩味,岁月渐去,成与败如风轻扬,终将从生活中淡出。发一分光,发自己的光。不和星星月亮攀比,用自己的光亮照亮自己的心。找到心灵安放的位置,做一个精神不倦、心里亮堂的人。辨别眼前的方向,做好手边的事情。在无数个夏夜仰望苍穹,意识可以化作一只不倦的萤火虫,提着灯笼寻找自己。找到了,心--就坦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