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八年前的那段时期,大唐对外的一系列战争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李世民很高兴,真的很高兴。大唐的地位现在是如日中天,威震四方,周围哪个民族敢不给自己面子。而这时的李世民也到了中年时期,他的人生也迎来了一系列的变化。贞观九年五月,那位赋闲已久,好像早被世人遗忘了的太上皇李渊去世了,活了七十多岁,可算是年逾古稀,很长寿了。写唐朝写了这么久,也该对李渊有个公正而客观的评价了。李渊这个人,我们都知道他出身名门,是高干子弟,因此仕途顺坦,年纪不大的时候就坐到了很大的官位上。李渊这个人很能装,在外人看来,这人只喜欢美女、喝酒,典型的一个胸无大志的高官子弟,要不隋炀帝也不会让他当太原留守。太原作为长安、洛阳东西两京的北方屏障,不仅负责抵御突厥人的入侵,而且还出产良马,是国内最重要的牧场,可以说是全国精锐骑兵所在。隋炀帝就是因为知道这位置太过重要,不能随便任命一个人就完事。最后,李渊因为能装,隋炀帝很是放心地让他去了太原。当时很多人都认为李渊很平庸,对人比较和气,嘘寒问暖的,还喜欢玩耍,在身边聚集起一帮人一块儿玩耍。于是大家都很高兴,玩得很开心。
读书的人,他安排进幕府或当地方官;能打仗的人,就让他去带兵,然后,李渊打着抵御突厥的旗号,招兵买马。这也叫平庸?一手文臣,一手武将,打隋朝的旗号,建自己的势力,我们看着以上的经历,再说李渊平庸,那就纯属扯淡。李渊很会韬光养晦,深谙道家思想。还有一个佐证,李渊身处兵家要地,负责抵御突厥。每次突厥来临,燃起狼烟的时候,平日享受酒色财气的李渊就来了精神,立马带兵出阵。当着全军将士的面,一顿弯弓连射,把突厥前锋几人全射下马来,隋军士气大振,每次都逼得突厥铩羽而归,占不了便宜。这样的军事才能,李渊能是个平庸的人么!很快他就把河东的军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此时的隋朝已是风雨飘摇,烽烟四起。不少人劝李渊起兵,不要再为杨家殉葬。可是,李渊就是不听从,难道他是真的看不清天下大势么?李渊干什么去了?筹钱粮去了。这时候他结交了很多大商人,像武则天的父亲,当时就是一位木材商人,精明能干,善于理财,就在这时候和李渊搭上线了,倾尽家财送给李渊,支持他的事业。就这样李渊背后有一批富商支持,让他手里有了充足的资金。李渊靠这些钱,首先招募了一支不属于隋朝编制的军队,成了他的私人军队。
另外,他还给两个儿子很多钱,让他们四处结交豪杰,只要有点本事的都不惜重金,尽量招揽。所以,天下大乱的时候,只有太原十分平静。暴风雨前的平静。李渊很能忍,一直没有着急动手,能忍者才能成大事。李渊做到了!等到时机来临,李渊准备动手了,他又展现出比其他各路势力高明的眼光,出兵直指隋朝的中央政权所在地--关中。可以说他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所以成功了。而当时,窦建德和江南反抗势力都在忙着建立自己的政权,称王称霸;瓦岗军则忙着同洛阳的隋军决一死战。虽然他们的实力远超李渊,不过很可惜,他们都没抓住要害。李渊很乐意看着这帮人继续和隋军纠缠,为此他还给李密写了一封极其谦卑的信,在信里极力赞扬李密英明神武,说:您是反抗隋朝暴政的中流砥柱,是我们这些人的老大,以后我们就都跟着李老大混了。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我愿意帮您把西京长安攻下来送给您......说得李密好不得意,恍恍惚惚觉得自己已经是天下第一人了,更加卖力地和隋军厮杀。李渊则很顺利地攻进长安,站稳了脚跟。典型的渔翁得利!那些人到死也没觉悟出李渊的老谋深算。
不过很可惜,李渊有一个弱点,就是太重感情,这一点我们从他处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就能看出来。也正因此,导致了他最后的下场。有一次,李渊在抵御突厥中失利,隋炀帝大怒,派人要把他绑到江都,砍脑袋。按理说,太原已经是李渊的地盘了,他要想反抗,那几个所谓的使者根本就不够干。可是,李渊很老实地让人绑了,一点也不想反抗。李世民急了,劝他杀了使者,立刻举兵造反。而李渊却摇了摇头,说:"你哥哥还在人家手里,现在举兵不是把你哥给害了!"还好最后隋炀帝没有杀他,让他继续担任留守,抵御突厥。从这里我们看出,比心狠手辣,李渊不如刘邦,刘邦为了跑路,想都没想就把自己儿女扔下车,而李渊宁愿自己去死,也要保住自己儿子的一条命,两个人性格差异如此巨大,导致两人结局的不同。开国皇帝都很无情,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除了自己谁都可以牺牲!在这一点上,李渊还比不上他儿子李世民。李渊很不会处理家庭矛盾,尤其是涉及到皇位的矛盾。他顾及骨肉之情,却不知道在皇家没有什么骨肉之情,皇帝的位子只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其他的都是臣子,即使是你的叔叔伯伯见了也得行礼。
李渊是个好父亲,可在处理储君的问题上,历史不需要一个好父亲!李渊极力维持李建成的储君地位,可是却不忍心罢黜劳苦功高的李世民。他不断地给李世民加官厚赏,最后居然还出了个馊主意想把天下一分为二,让李世民掌管东部。这能让双方接受么!在这里,我们看不到李渊的任何精明之处,只看到一位老父亲在苦苦地弥补着儿子们之间的关系,他只希望家庭和睦。可惜,儿子们年轻气盛,哪里懂得父子兄弟人伦之情的珍贵,双方招兵买马,磨刀霍霍。李渊还没决断的时候,儿子们已经自行分出胜负。自己最后也被逼得交出权力,退居二线,当起了逍遥自在的太上皇。面对巨大的丧子之痛,李渊无奈地接受了现实。也许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会不禁地泪流满面,想起李建成、李元吉,独自悔恨吧。李世民呢,虽然他最后成功了,可是,他对当初老爹偏袒长兄,多少有些怨气,更重要的是,他靠发动政变登上皇位,必须要证明自己行为的合法性,他只能不停地想办法,开动脑筋,让史家改写建国史,抓住李渊的"平庸"大做文章,把李渊写得很昏庸,甚至还有些猥琐。从李世民开始,修史成了官方的事,私人不准私自编修史书。
李世民乐此不疲地让手下编写史书,正史二十四部,唐朝所修就占了三分之一!看来李世民也是修上瘾了!我们看看《两唐书》是怎么记载李渊的:当初,李世民一直劝李渊起兵,李渊非常生气,下令把李世民抓起来,关在地牢,等候隋炀帝的发落。李世民急中生智,让人送李渊两个绝色美女。李渊一看自己屋里有俩美女,哪还顾得上什么其他事,春宵一刻值千金。也不知过了多少日子,部下才又见着李渊。这时,有人才告诉李渊,那俩美女是隋炀帝的小老婆,你玩完了这下!李渊不得已只好起兵造反。当初,李渊起兵后,大军进军关中,遭遇隋将顽强抵抗,天下暴雨,部队无法前行,李渊张皇失措,除了埋怨李世民唆使他造反,还决定撤兵回太原。李世民力谏,并在帐外彻夜长跪哭号,拼死阻拦,李渊才答应不撤兵,继续前行。
李世民奋不顾身,最后连天上神仙都下来帮忙,终于攻下长安。当初......这种例子很多很多,总之务必要说明,整个建唐过程都是李世民一手策划并指挥的,没自己老爹、兄长什么事,自己是任劳任怨,最后还被他们打击迫害。这就是李世民对亲生父亲的描述。我们不知道李渊是否知道自己居然被儿子这样描绘。即使知道了也无可奈何,除了心里发几句牢骚,也只能装作糊涂的样子吧!人生难得糊涂,有时候糊涂也并非不是一种幸福!再加上,李世民太杰出了,杰出得完全盖过了父亲李渊的光芒,李渊的平庸也逐渐成了一种定论,后人懒得去细究这定论是否准确。现在,活了七十多岁的李渊终于走了,我们无法知道当时的李世民作何感想。但从李渊的陵墓上,还是能看出端倪。
李世民的昭陵选的是巍峨的山岭,而给自己老爹,只是堆了个土包子,规模上有天壤之别!现在的我们只爱看那气势宏大,仿佛与天相接的昭陵,很少有人知道离此不远还有座土坟,那里也埋葬着一位帝王,他是大唐的开国皇帝。李渊的献陵一直就这样被冷落着,孤独地尘封在历史的角落里。历史就是如此,谁真谁假,又有几人能说得清楚!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故!两年时间,李世民先后失去两位亲人,估计打击也是够大的!李世民失去了一位好妻子,但对大儿子,也就是太子承乾来说,损失更大,他不仅失去了母亲,还失去了保护他的人,更失去了一个对他的地位举足轻重的人。没娘的孩子像根草,承乾没了娘,李世民的其他儿子们集体向太子宝座发起冲击,大家各尽所能,结党营私,咬牙切齿地要把老大拉下马来!李世民也遇上了当初父亲李渊所面临的难题,新的轮回开始了!可是李世民毕竟不像他老爹,经历腥风血雨,从政变中走过来的他,只是默默看着这帮小辈折腾,只是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