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大唐一举灭掉东突厥。把这个最大的敌人击败后,李世民终于可以腾出手教训吐谷浑了!战线开始全面西移!大唐为了全心全意应付北方突厥的军事压力,已经忍吐谷浑很久很久了!那么,这个吐谷浑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吐谷浑是四世纪初由慕容鲜卑的一个分支在今天的青海地区建立的游牧政权。在历史上,它还有几个诨名,比如河南国、阿柴虏、野虏等。吐谷浑一开始建国的时候,只是一个在乱世的夹缝中生存的小政权。到了十六国末年,吐谷浑的几个强大的邻居,西秦、夏国先后灭亡,它有了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趁着当时北方的连年战乱,吐谷浑占据了陇右大片地盘,实力开始增强。可惜,吐谷浑没得意多久,北方很快就被北魏统一。在和北魏的硬拼中,吐谷浑没干得过对方,战败后势力退出关中地区。吐谷浑的疆域严重缩水,只剩下青海这块地盘。六世纪末,随着北魏最大敌人柔然的衰弱,吐谷浑开始向西发展,很快控制了西域南道的要冲鄯善和且末。从此,中原王朝想控制西域,吐谷浑就成了第一块拦路石。
吐谷浑接触汉族文明比突厥早,内部的很多统治制度都仿效中原王朝,设有尚书、仆射、长史、司马、将军等官职;最重要的是,吐谷浑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字,这表明他们的文化程度比较高。虽然如此,吐谷浑仍然保持着游牧民族的本色,逐水草而居,热衷于对外扩张和掠夺。隋帝国时期,吐谷浑的老大叫慕容伏允,这个人有是有点本事,缺点是有点自大。一个有点本事又有点自大的人,总觉得自己的力量强到无处发泄,想跟谁较量较量,好争个老大位置。慕容伏允盯上了隋朝。当时是隋炀帝时期,上一本书我们说过,隋炀帝杨广不是个怕事的主,或者说,他就怕自己没事做。一听西边有这么个人,想找自己打架,他正愁没事干,闲得发昏,立刻发兵前往吐谷浑。隋朝的军队本就厉害,结果可想而知了,吐谷浑大败,就跑了伏允一个人。估计伏允很郁闷很郁闷,他没想到自己居然如此不堪一击!隋虽然打败了伏允,但却没能完全控制吐谷浑地区。隋炀帝下令,立伏允的儿子慕容顺为吐谷浑主,但慕容顺必须先在长安当一段时间人质,吐谷浑国内则交给一个叫尼洛周的管理。可是,吐谷浑有些部落却不买隋炀帝的账,很快这个尼洛周就被人杀死,吐谷浑陷入混乱。
此时已经到了隋末,隋炀帝的精力已经放到了镇压国内叛乱上,更具体说来,是让手下镇压叛乱,自己则去江南避难,所以,他没空再管吐谷浑。不久,伏允重新控制了吐谷浑,又乘着中原内乱,恢复了吐谷浑原有的疆域,使吐谷浑成了西北地区一支重要的力量。大唐建国之初,由于力量还不强大,因此在平定西北李轨的割据势力时,曾经还想着依靠吐谷浑的力量。大唐和吐谷浑商量妥当,由吐谷浑出兵,大唐则把扣押在长安的人质慕容顺放回去。可是,伏允这人精得很,他表面答应了大唐的要求,出兵攻打李轨政权,实际上只是带着军队去李轨那儿旅游了一番,摇着旗,呐喊了几声,就又回去了,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攻击。即使如此,大唐还是决定履行诺言,把那位慕容顺送回吐谷浑。很显然,大唐政权不想与重新崛起的吐谷浑政权结怨,面对这样的不守信诺,只能暂时隐忍。后来,在平定西北李轨政权时,吐谷浑基本上没有出什么力,大唐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对西北的统一。双方没有撕破脸皮,一方的吐谷浑总是蠢蠢欲动,另一方的大唐在承受北方压力的时候一忍再忍。两线作战难度太大,新生的大唐政权暂时没有这个力量。
到了李世民即位,也就是贞观初年,有一次,吐谷浑派使者到大唐,但这个使者在回去的路上居然失踪了。本来这也不是什么严重的外交事件,第一,当时的社会治安并不好;第二,估计吐谷浑也没重视这次外交活动,随便打发了一位使者出去,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保安力量薄弱得很,也许这位使者在半路上被马贼、土匪啥的给杀了。国家之间的摩擦,一向可大可小,就看当权者的意思。使者失踪,这下伏允高兴了,终于有借口了,他把这件事上升为一个战略级的外交事件,同时也想向大唐示威,"在西北还是我伏允说了算!"于是,伏允带兵直扑大唐西北边境鄯州(今西宁地区)。大唐的主要军事力量都布置在北方边境线,因此西北防卫力量比较薄弱,最后鄯州沦陷。但伏允并没有占据这个城市,估计他也不太想过度刺激大唐。他只是抢劫一番,高高兴兴地满载而归。"大唐也不过如此!当年还不是想靠我们吐谷浑!"伏允得意地想。
在他眼里,大唐依旧是那个只有关中地区的大唐政权,依旧是那个想打谁还要找自己帮忙的政权,依旧是那个被自己抢劫一番还能不闻不问的政权......大唐只能继续忍下去,东突厥和吐谷浑一东一西,像一把钳子紧紧扼住大唐的脖子,幸好吐谷浑只是个小国,没有突厥那么强大的军事实力,因此,即使打也只是小打小闹,不会动摇大唐的统治根本。而突厥就不一样了!因此,大唐不得不把自己大部分兵力驻扎在北方边境上,在西北则采取防守状态,尽量降低吐谷浑抢掠的程度。大唐与吐谷浑的冲突,局限在今天甘肃与四川交界处一带,并没有波及中原地区。西北多山的地理形势帮了很大的忙。随着突厥内乱的开始,大唐开始在与突厥的对峙中占据优势。边境形势不再像以前那样紧张,李世民终于抽出手来加强西部边防力量。
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随着西突厥的衰弱和混乱,西域诸国也开始纷纷向大唐靠拢,这些小国早已习惯了臣服于一个强大的政权,以前是突厥,现在突厥眼看不行了,就开始臣服大唐。后来,大唐打通了河西走廊,势力逐渐向西域渗透,而吐谷浑就枕卧在河西走廊的南边,对这条要道虎视眈眈。大唐要想进一步影响西域,必须要把吐谷浑消灭掉,否则西域无法控制在大唐手里。贞观三年,此时的突厥已经无力与大唐对抗,李世民终于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吐谷浑身上。经过秘密接触,吐谷浑最重要的附属部落--党项羌族陆续投降大唐,李世民在这里设置了几个州政权,让党项人做刺史,管理本部落的事务。贞观四年,东突厥灭亡,大唐在河套地区安置大量突厥降部。随着大唐开始把战略方针调整到西方,吐谷浑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自己最重要的小弟--党项族已经大量投靠了大唐。这样,大唐很快在与吐谷浑的争斗中占据优势地位。
伏允怎么也没想到,大唐帝国一想翻身,动静居然这么大!但一直以来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他仍觉得大唐没有多厉害,没有有些人说的那么可怕!而李世民本来还是不愿攻打吐谷浑的,刚刚结束了北方战事,现在贸然再在西边打起来,他生怕影响了国内的经济建设发展。但是,有时候很多事情,你不想不代表不会发生!李世民不想打,可是吐谷浑不让啊!伏允不止一次地向李世民挑衅,"有种你打我啊!"最后,居然把李世民派去的鸿胪寺卿(古代的外交部)给扣住不放了。堂堂一个国家的外交人员被对方扣住,这已是一种赤裸裸的侮辱和挑衅了,可是李世民还是按了又按自己心中的火气,派了好几拨使者,让伏允把鸿胪寺卿给放了。使者回来了,只带回俩字:"不放!"李世民真的火了,对待这种国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先礼后兵!更何况,李世民还雄心勃勃地要恢复汉武帝时期的盛世规模,把西域再次纳入中原版图之中。吐谷浑,早就看它不顺眼了,挡在交通要道上让人看了心烦,还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是该把它一脚踢开了。事已至此,李世民不再废话,打吧!十万精锐府兵,嗷的一嗓子,向吐谷浑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