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1895年出生在福建漳州府平和县的坂仔村。没人能够知道,这个乳名叫和乐的乡村孩子几十年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名人。
林语堂十三岁在教会学校迷恋上西洋音乐,1919年远渡重洋,先后到美国的哈佛大学、德国的耶拿大学和莱比锡大学留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四年的欧美生活和学习,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入接触与研究。1936年移居美国,从事英文著述,因其知识渊博,文章幽默闲适,个性鲜明,风格独特,深受读者欢迎。他的《生活的艺术》一书在美国印行了四十版以上。不久,他创作完成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出版后在国际文坛产生影响。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带全家游历欧美各国。林语堂一生中在海外生活了三十多年,足迹踏遍欧亚美的山山水水。
林语堂在国内生活的十几年间,有两个重要的“三年”。一是1923年至1926年,林语堂历任北大、北师大、女师大等名校教授,长期为《语丝》撰稿,出版《剪拂集》,声名大噪。二是从1932年到1935年的三年时间,林语堂先后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高举“幽默”的大旗,倡导“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他自己创作了大量此类风格的散文小品,结集《大荒集》《进行集》《有不为斋文集》等,成为独树一帜的散文家。他的《春日游杭记》,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作品。
《春日游杭记》是用闲适笔调来述游,用幽默气质来论事的代表作。由梵王渡刚一上车,只见对座的一位土豪叫了一份比常人多一倍的西菜,大啖大嚼起来,几分钟便将一杯五茄皮烧酒就着大菜下肚,接着又叫了一盘白菜烧牛肉,而且其牛肉至十二片之多。一刻钟后,又来土司五片、奶油一碟。这时,又来一位油脸而黑的中山装少年,一屁股歪在土豪旁边坐下,也同土豪一般模样不管不顾地吃起来。搞得桌面茶水横溢,一片狼藉。“我明白这是以礼自豪之邦应有的现象,所以愿以礼为始终,并不计较。”
林语堂以闲适之笔勾画出饕餮客的嘴脸与神态,尤其是把土豪吃东西的时间精确到分,把菜的量精确至“片”,凸现了林语堂式幽默。
作者一路无聊到了杭州,见小河边有妇人跪着在浣衣,联想到西施,并悟出西施之所以成名是因为她浣的是纱,“尤其因为她跪在河旁浣纱时所必取的姿势”。这样的触景生情,真切而独见,舒张而逶迤。微雨中的西湖景致愈发撩人。
内湖、孤山、长堤、宝俶塔、游艇、行人,都一一如画。近窗的树木,雨后特别苍翠,细草茸绿得可爱。细雨蒙蒙的几乎看不见,只听见草叶上及田陌上浑成一片点滴声。
寥寥几笔,姿态横生,意境全出。
村屋五六座,排布山下,屋虽矮陋,而前后簇拥的却是疏朗可爱的高树与错综天然的丛芜、蹊径、草坪。其经营毫不费工夫,而清华朗润,胜于上海愚园路寓公精舍万倍。
这幅画是国画,文人画的那种,糅进了作者的审美意趣和士大夫情怀。(本段结尾“令人痛哭流涕”句调侃得让人心服口服。)
我说的仅仅是《春日游杭记》的第一部分,余下的两部分留着大家自己去欣赏吧,就像看足球,知道了结果,再看就没意思了。
1966年,林语堂离开美国,定居台湾。1975年林语堂接任川端康成当选国际笔会副会长,并被列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之一,虽然落选,但其影响却越来越大,成为与世界文学大师比肩而立的中国作家。林语堂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享年82岁。“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林语堂属于地球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