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787400000017

第17章 不生不灭与“仁之体”

谭嗣同对生灭问题十分关注,这在戊戌启蒙思想家乃至在近代哲学家中是罕见的。他之所以关注生灭问题,最急切也最现实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平等。谭嗣同的生灭观既源于对佛教的膜拜,又融合了孔子、庄子、王夫之等人和《周易》《春秋》等经典代表的中国哲学,以及以太说、元素说为主的西方自然科学。正是在对佛学、中学和西学等诸多思想要素的和合中,他对生灭进行了深入诠释和系统论证,形成了独特的生灭观。生灭观在谭嗣同那里与其说属于平等或启蒙思想,毋宁说浓缩了他的平等观、哲学观、人生观和知行观。可以看到,谭嗣同对生灭的论证从作为宇宙本原的仁入手,延展到万物存在、人生本相和知行关系,不仅在他的哲学中一以贯之,提纲挈领,而且展示了与同时代人迥异其趣的致思方向和价值旨归。深入探究谭嗣同的生灭观,既有助于理解他的哲学观,又有助于洞彻谭嗣同哲学的独特性。

生灭问题是谭嗣同以“北游访学”为契机,历经思想转变而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生灭观也由此成为他后期哲学的主要内容。对于谭嗣同的哲学来说,生灭观不仅是仁学观的重要构成部分,而且本身就是仁学的一部分。他对生灭问题的关注和热衷在其代表作《仁学》中充分体现出来,《仁学》的具体内容分为两部分——或称“一”与“二”,或称“上”与“下”——在具体内容之前,是“仁学界说”。“界说”,英文写作definition,现通译为定义。顾名思义,“仁学界说”也就是谭嗣同给自己的仁学所下的定义,对于《仁学》一书以及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仁学界说”共二十七条,有关生灭方面的内容多达十二条,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生灭对于《仁学》和仁学思想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反过来,也只有深入探究他的生灭观,才能全面把握谭嗣同的《仁学》和仁学思想。

一、不生不灭是“仁之体”

在“仁学界说”中,谭嗣同用浓墨重彩界定、诠释生灭,旨在厘清生灭与仁、平等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写道: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

十三、不生不灭,仁之体。

十四、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

十五、生近于新,灭近于逝;新与逝平等,故过去与未来平等。

十六、有过去,有未来,无现在;过去、未来皆现在。

十七、仁一而已;凡对待之词,皆当破之。

十八、破对待,当参伍错综其对待。

十九、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

二十、参伍错综其对待,然后平等。

二一、无对待,然后平等。

二二、无无,然后平等。

二三、平等生万化,代数之方程是也。其为物不贰,故生物不测。不贰则无对待,不测则参伍错综其对待。代数如权衡然,参伍错综之不已,必平等,则无无。

试依第十四条“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之理,用代数演之。(接下来便是方程式——引者注)【197】

据此可知,谭嗣同对生灭的思考和界定与两个问题密不可分,这两个问题分别是仁和平等:第一,生灭与宇宙本原——仁密不可分。在这方面,他一面断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一面肯定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仁以不生不灭为体。这用谭嗣同本人的话说便是:“不生不灭,仁之体。”第二,生灭与平等的价值诉求息息相关。谭嗣同将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和思想启蒙的希望寄托于平等,并且以平等为原则重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三纲五伦展开批判。透过“仁学界说”可以发现,他对平等的论证奠定在对生灭的界定和对生灭关系的理解之上,以“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为哲学依据。无论是对仁的推崇还是对平等的追求都注定了生灭观在谭嗣同哲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也使生灭观成为理解他的仁学观、平等观的重要维度乃至依据。

对于仁与不生不灭的关系,谭嗣同明确声称“不生不灭,仁之体”。这意味着正如仁的本原地位决定着不生不灭的地位一样,对不生不灭的界定反过来决定着他对仁的界定和对仁学的诠释。在谭嗣同那里,不生不灭与生灭以及生与灭的关系一脉相承,生与灭的关系是:“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循着这个逻辑,他得出结论,“生灭即不生不灭”,“不生不灭,即生灭也”。这些成为谭嗣同生灭观的核心命题,也决定了他对宇宙本原、万物状态、人生本相和知行关系的基本看法。

谭嗣同对佛教的顶礼膜拜无以复加,他所讲的仁无论从思想来源还是从思维方式上看都不是儒学式的,而是佛学式的。这不仅表现在仁尽管融合了各家思想,最主要的理论来源却还是佛学上,而且表现在他对仁之概念的界定和对仁之意蕴的彰显上,那便是仁与生灭的内在关联。第一,当谭嗣同断言“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时,马上明确宣称“故唯识”。这表明,作为宇宙本原的仁,质言之,就是佛教所讲的识。第二,在对仁的理解上,谭嗣同不是像康有为那样秉持儒家仁者爱人的传统,将仁界定为不忍人之心,而是将仁与佛教的慈悲相提并论,断言“慈悲,吾儒所谓‘仁’也”【198】。有鉴于此,谭嗣同利用唯识宗的八识说解释世界,将世界归结为阿赖耶识的显现,而阿赖耶识则是一种不生不灭的存在。经过他的这样一番诠释,不生不灭顺理成章地成为“仁之体”。

二、不生不灭是宇宙本相

在谭嗣同那里,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不生不灭则是“仁之体”。这表明,不生不灭是一种宇宙状态,既是“仁之体”,又是世界本相。逻辑很简单,既然仁是世界本原,那么,世界万物便是仁之显现。换言之,由于不生不灭是“仁之体”,不生不灭成为宇宙的本相,也使世界显现为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对此,他描述说:

天地万物之始,一泡焉耳。泡分万泡,如镕金汁,因风旋转,卒成圆体。日又再分,遂得此土。遇冷而缩,由缩而干;缩不齐度,凸凹其状,枣暴果暵,或乃有纹,纹亦有理,如山如河。缩疾干迟,溢为洚水;干更加缩,水始归墟。沮洳郁蒸,草蕃虫蜎,璧他利亚,微植微生,螺蛤蛇龟,渐具禽形。禽至猩猿,得人七八。人之聪秀,后亦胜前。恩怨纷结,方生方灭,息息生灭,实未尝生灭,见生灭者,适成唯识。即彼藏识,亦无生灭,佛与众生,同其不断。忽被七识所执,转为我相。执生意识,所见成相。眼、耳、鼻、舌、身,又各有见,一一成相。相实无枉受薰习,此生所造,还入藏识,为来生因。因又成果,颠倒循环,无始沦滔。沦滔不已,乃灼然谓天地万物矣。天地乎,万物乎,夫孰知其在内而不在外乎?虽然,亦可反言之曰:心在外而不在内。是何故乎?曰:心之生也,必有缘,必有所缘。缘与所缘,相续不断。强不令缘,亦必缘空。但有彼此迭代,竟无脱然两释。或缘真,或缘妄,或缘过去,或缘未来;非皆依于真天地万物乎,妄天地万物乎,过去之天地万物乎,未来之天地万物乎?世则既名为外矣,故心亦在外,非在内也。将以眼识为在内乎?眼识幻而色,故好色之心,非在内也。心栖泊于外,流转不停,浸至无所栖泊,执为大苦。偶于色而一驻焉,方以得所栖泊为乐。其令栖泊偶久者,诧以为美,亦愈以为乐。然而既名之栖泊矣,无能终久也。栖泊既厌,又转而之他。凡好色若子女玉帛,若书画,若山水,及一切有形,皆未有好其一而念念不息者,以皆非本心也,代之心也。何以知为代?以心所本无也。推之耳、鼻、舌、身,亦复如是。吾大脑之所在,藏识之所在也。其前有圆洼焉,吾意以为镜,天地万物毕现影于中焉。继又以天地万物为镜,吾现影于中焉。两镜相涵,互为容纳,光影重重,非内非外。【199】

在这里,谭嗣同通过对“天地万物之始”的追溯,揭示了世界万物的由来以及心与万物的关系,集中表述了他的宇宙观。尽管其中依稀可见天体演化学、进化论和细胞学说的痕迹,主体内容和思维方式却脱胎于以唯识宗、华严宗为主的佛教思想。对于这一点,无论是作为天地之初的“一泡”以及一泡与万泡的关系还是“见生灭者,适成唯识”都是明证——如果说谭嗣同借助唯识宗将世界说成是阿赖耶识的显现,借助阿赖耶识的显现将生灭说成是人之妄见的话,那么,他借助华严宗则论证了人与万物“非内非外”的相互涵摄、圆融无碍。经过这番诠释和论证,不生不灭作为宇宙本相成为世界的存在方式,世界本身即呈现出一种不生不灭的状态。沿着这个思路,他进而断言,不生不灭既是万物的本相,也是人生的本相。这样一来,谭嗣同所讲的不生不灭便拥有了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和维度,也具有了人生观、价值观的尺度和维度。

同类推荐
  • 卢梭的智慧

    卢梭的智慧

    卢梭在哲学上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一次完全读懂论语的人生智慧

    该书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视为智慧的源泉。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本书主要通过《论语》中言语片段的引用、阐述、诠释、点评来论说孔子的智慧,将孔子的智慧之光一一领略,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最终,相信“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智慧之师——孔子,定会让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变得智慧起来。
  •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老夫子品评鬼谷子

    鬼谷子(约前390年~前320年),姓王名诩,又名王蝉,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人。世人皆认为他常进入云梦山(今河南淇县境内)采药修道,又隐居于清溪之鬼谷所以自称鬼谷先生。有《集解》徐广曰:“颖川阳城有鬼谷,盖是其人所居,因为号。”鬼谷子是先秦诸子之一,他精通数门学问,创立了纵横一派学说,并由弟子发扬光大,与当时文化衍生的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杂家等合起来称为九流十家。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曾隐居云蒙水帘洞箸《鬼俗子》书三卷,流传于世。
  •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从哲学本体、哲学流派、哲学术语、哲学名家、哲学名著、经典命题、名家名言、哲人轶事八个方面普及与哲学有关的常识。《每天读一点哲学常识》将指导读者爬上思想阶梯,从异彩纷呈的哲人流派中体会博大精深的哲学内涵,力图给读者提供一部了解中西哲学的基础常识,使大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畅游哲学的乐园。
  • 神话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

    神话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及其哲学意义

    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祗,但也被史官们誉为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英雄,所以追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自然要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相一致。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溯女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生殖崇拜,也是母性崇拜的时期;中编追溯伏羲、女娲成婚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也是双性崇拜的时期;下编追溯伏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太阳崇拜,也是祖先崇拜时期。本书观点新颖,论述严谨,考证严密,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是一部有特色、有分量且有补白意义的关于女娲伏羲神话源头及中国神话源头的学术专著及人文读本。
热门推荐
  • 大口喝酒小声说话

    大口喝酒小声说话

    本书是一本杂文作品集,全书分为“清闲时,看点书”、“喝酒时,犯点酸”、“上进时,码点字”、“无聊时,吹会牛”、“郁闷时,怀点旧”五部分。作品有“京城杂吃”、“冬夜”、“手潮”、“周日”、“有多少爱需要表白”等。
  • 一念世墨

    一念世墨

    念一:你谁?某男:有趣,竟不知孤是何人。念一:脑子有洞?某男:有趣,你是第一个质疑孤的人。念一:你离我远点!某男:有趣,孤还是第一次见到对孤相貌不感兴趣的人。念一:(崩溃)你不要过来啊啊啊啊!!!张念一活了一辈子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遇见那个古代版的道明寺,简直就是霸总路上的一台战斗机。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人设不能丢

    人设不能丢

    苏奕一直以来的目标就是希望在那个人面前草一个完美的人设然而现实总与愿望背道而驰系统:这已经是你的第七千六百三十五次翻车了,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苏奕:......你滚!劳资不想说话!!!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从三十三世纪开始

    从三十三世纪开始

    一千年以后世界资源枯竭,但人类另辟蹊径,化身第四天灾掠夺大千世界反哺己身。一个个世界成了人类手中的副本,挖矿、放牧、种植,就像打游戏一样打怪升级,一切似乎欣欣向荣。但凡是命运给与的,其实早已暗中标好了价格。
  • 我非弃子

    我非弃子

    家族视我如狗,丈母娘更是视我为废物,逼我离婚,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我是一只狼,一只暗中潜伏随时龇牙的狼。
  • 霜降

    霜降

    这座院落在极乐的享受中显出它疯人院的本质。她来时,青春羞涩而坦然。不多时,美丽添了忧郁。年华易逝,沧桑累积,悲喜过往,难赋深情。冤孽间相互的报复便是冤孽式的爱与亲情。这一家子,这一世界,就这样爱出了死,怨出了生。
  • 十年一刻

    十年一刻

    她叫夏宇。他叫路明。曾经的他们因为异地而分手,时隔七年,忘不了彼此的他们再次走到了一起,却因为受过的伤,爱自己胜过爱对方。本以为就要这样错过,却因为工作的关系重新认识多年后的彼此。十年,他们终于等到了修成正果的那一刻。
  • 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

    石霜尔瞻尊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