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中晚期,先后有四位太后从幕后走向前台,登上了波谲云诡的政治舞台,用垂帘听政的方式辅佐年青的大宋天子,这四位太后依次是仁宗朝的刘皇后,史传“狸猫换太子”的那位主角;英宗朝处变不惊老成谋国的曹太后,几十年以后,又有哲宗朝的高太后和徽宗朝的向太后,中国历史上比较荒唐、今古奇观的垂帘听政,仅北宋时就占了四位,这四位女人性格秉异,但都在北宋的政治舞台留下了她们叱咤风云的足迹。
其中,刘太后是熟女,曾经嫁给过一个银匠,被鬼迷心窍的真宗插足后从民间挖进皇宫,史传“性警悟,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虽然来自民间,却属于既漂亮又有脑的智慧性美女,刘后权力欲望比较强烈,在真宗翘腿后,垂帘听政长达十二年,虽然屡次想效仿武则天,母仪天下,却最终因为大臣反对而无奈还政于仁宗。而哲宗朝的高太后,虽出身名门,操守清廉,却思想保守,尽复祖宗之法,使神宗变法成果化为乌有,虽被后人称做“女中尧舜”,却大多皆因其竭力维护封建伦常而被腐儒所推崇。而徽宗朝的向太后,最大的“功劳”是选择了一个轻佻的端王赵佶,直接为北宋培养了最后的掘墓人。只有英宗朝的曹太后,纵观其一生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的应对之策,和端庄贤淑、多才多艺的独特品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让人敬重的垂帘听政者。
曹太后是宋仁宗的皇后,是开国大将史称北宋第一名将曹彬的孙女,因为出身于世家,所以从小就接受了非常传统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皇家和武将联姻,属于一桩政治婚姻,但是曹氏从小就出脱的美丽非凡,为人沉敏机警,17岁就被送入宫中,18岁被册封为皇后。《宋史》评价她“性慈俭,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善飞帛书。”曹后不仅善良温柔,而且知书达礼,落落大方,从她重稼穑,善养蚕来看,丝毫没有皇后那种飞扬跋扈和强烈权力欲的野心,且保持着难得的节俭操守,非但如此,她还是一位饱读诗书,在书法造诣上很有成就的贤淑女子,可谓才貌双全,可惜后世人只知道其人姓曹,而不知道她的具体名字。
曹后在宋史上虽然留墨不多,但件件事情做起来却惊天动地,游刃有余,反而衬托出她那种处变不惊、泰然处之的从容大度和沉着冷静,甚至很多事情的运筹帷幄让你难以想像居然出自于这样的一个文弱的女子之手。曹氏最为让人称道的是处置宫中侍卫叛乱的事件,庆历八年正月(1048年),南京驻兵纵火致灾,引起了曹后注意,当仁宗想出外观赏花灯与民同乐之时,曹后劝阻了仁宗,转眼过去了三天,深夜里,皇宫外,喊杀声骤起,宦官打开宫门,详看究竟,曹后一把抱住了蠢蠢欲动的仁宗,对其说“宫中夜惊,只怕是有人作乱,官家万万不可轻易出去”,而自己则披衣起来打探究竟,原来是禁军军官谋反,已经杀入宫中,并且将一名宫女胳膊砍下,当宦官谎称是乳母殴打小宫女弄出来的怪声时。皇后喝斥道:“贼在近杀人,敢妄言耶!”,情况非常危急,曹后处乱不惊,指挥若定,先是命令殿中值班军官守住殿门,然后令宫女和宦官准备水桶,防止叛军纵火焚烧,为了甄别敌我,曹后命令外出行动的宦官和宫女都剪掉一绺头发以示标识,谕之曰:“明日行赏,用是为验。”宫中之人在曹后鼓舞之下个个奋勇,争先效命,一场祸及萧墙的叛乱被曹后的临危不惧、布置有方所迅疾平息。
曹氏无愧于名门之后,自小培养了她武将世家的处变不惊和临危不惧,所以在面临突发事件时,她表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女子的机警和干练。《宋史》上还载有一则有关她的足智多谋和政治智慧的轶事,“英宗方四岁,育禁中,后拊鞠周尽;迨入为嗣子,赞策居多。帝夜暴疾崩,后悉敛诸门钥置于前,召皇子入。及明,宰臣韩琦等至,奉英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仁宗虽然宽厚,但非常不幸的是诸子皆亡,所以选择了宗室的赵曙为太子,曹后将其带入宫中,悉心抚育,1063年,仁宗突然驾崩,宫中一片大乱,许多宦官急着打开宫门,又是曹后挺身而出,非常冷静的说“此为非常之时,岂可轻易打开宫门?”她收缴所有宫门钥匙,严令宫中秘不发丧,然后请来太子,及至天明,才召来辅政大臣韩琦等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就连一代名将韩琦也不得不折服曹后在处理皇帝即位的头等国家大事中的镇静和智慧,他在看到曹后外秀慧中的韬略和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时,一边抹汗一边说:“刚才我敢乱发一言吗?”。
英宗即位后不到四天,就因突然患病而不理朝政,执政大臣敦请曹太后垂帘听政,在这段特殊时期,诸事纷杂,曹太后几乎全身心地投人到繁杂的政治事务中,每天都要批阅数十道中外奏章,而且从来不独断专行,总是耐心听取宰执的建议和意见,每每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下旨,即使与众臣意见不一时,也总是引经据典,慎重对待,且赏罚严明。曹后还知人善用,提升良臣富弼为枢密使,赏知州赵尚宽治河之功,免灵驾所过良田之赋,裁放宫女135人。后人赞誉:曹皇太后“垂帘听政;宫省肃然”。等到第二年英宗病好后,曹太后马上撤去珠帘还政于英宗,英宗深受感动。可见曹太后并不是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烈的女强人,她一切的出发点,还是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的稳固,且深谋远虑,他为英宗朝短暂的清明政局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尤其难得的是她对外戚的态度,在中国历史上因外戚干政而出现的宫廷流血事件数不胜数,曹太后深知此中弊端,她有一个胞弟叫做曹佾,长期任地方官,政声极好,英宗根据大臣建议,欲拜曹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但是曹太后却将这份诏书锁在宫中,不让下发。英宗反复说明,为曹佾升官不是因为他是外戚,而是因为其人确实政声甚隆,是唯才是举,为国家公利着想,曹太后才勉强同意了这项任命。曹佾是曹太后唯一弟弟,两人几十年都没有见面,英宗屡次劝告曹太后开恩一见,只有到了曹佾告老还乡时,曹太后才破例一见,在涕泪交加中,曹太后也不忘了宫中规矩,她告诫弟弟说“此非汝所当得留。”并即刻将弟弟送出宫外,而曹佾为官清廉,处处严格约束自己。神宗后来动情的对大臣说“曹王(曹佾袭封郡王)虽然亲贵无比,却端正谦恭,善于自处,真是纯臣呀!”曹家世代忠良,勤政惠民,留名青史者甚多。而这位曹佾,后来就被民间演义成了八仙过海里的曹国舅。
曹太后还有一件不为后人所知的大功劳,就是她援手救助了时为天下第一才子名满天下的苏轼,《宋史》载,苏轼以诗得罪,下御史狱,人以为必死。后违预中闻之,谓帝曰:‘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闻轼以作诗系狱,得非仇人中伤之乎?捃至于诗,其过微矣。吾疾势已笃,不可以冤滥致伤中和,宜熟察之。”帝涕泣,轼由此得免。当苏轼祸从天降,人们都以为苏轼必死无疑时,是曹太后在病中伸出了援助之手,而且用最易打动神宗的亲情和孝道设法让神宗免了苏轼死罪,此中智慧用心良苦,最后神宗只是将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很快获释。曹太后为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大诗人,也成全了大宋朝对待文人始终如一的宽宥之风。
曹太后在皇宫中45年如一日,恪守“母仪”清规,在与其他嫔妃相处时,时时谦让,处处低调,虽然在政治主张上趋于保守,暮年在神宗朝时反对王安石变法革新,但其辅助并佐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大节无亏,且高风亮节,垂范后世。就在救出苏轼这一年的十月,太皇太后曹氏逝世,时年64岁。谥法规定:“扬善赋简曰圣”,“聪明睿哲曰献”,她得到“慈圣光献”的美谥,可谓名副其实。纵观曹太后一生,其沉着冷静机警权谋无时不刻为宋室着想,她虽然垂帘听政,但是并不贪权和恋权,而是尽其所能,辅佐年幼的君主,直到年轻的君主能够独立的掌权秉政,她在后宫,从不恃权弄宠,而是谦和善良,勤勉政事,具有非常高洁的品性,拿曹太后与后世那个掌权祸国殃民的慈禧老佛爷相比简直如云泥之别,其一生中的所作所为,无愧于历史上最为让人敬重的垂帘听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