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231900000028

第28章 内因类(10)

上俱为细末,用淮山药六两另末,以荷叶煮水为糊,丸如梧子大,每百丸或五七十丸,食远或清晨,清米汤、滚白水俱可下。(《点雪》)灸法 (灸疗可否,张文仲说,见证状总说中。)自古及今,愈此病者,十不得一。所谓狸骨、獭肝、天灵盖、铜镜鼻,徒有其说,未尝见效。唯膏肓俞崔氏穴,若闻早灸之,可否几半,晚即不济也。(《三因》)(按:崔氏穴,即四花与患门穴,而《苏沈良方》所举殊详,其文颇繁,兹不录。又崔氏曰:余昔忝洛州司马,常三十日灸活一十三人,前后瘥者数过二百。至如狸头獭肝徒闻曩说,金牙铜鼻罕见其能,未若此方扶危拯急。此陈氏所本。患门旧不着,其名始见明徐凤《针灸大全》。)调摄法 《苏游论》曰:凡患骨蒸之人,坐卧居处不宜伤冷,亦不得过热。冷甚则药气难通,兼之胀满食不消化,或复气上。热甚则血脉拥塞,头眩目疼,唇干口燥,心胸烦闷,渴欲饮水。此等并是将息过度之状,深可诫也。将养之法,须寒温得所,先热而脱,先寒而着。若背伤冷,即令咳嗽;若手足伤热,即令心烦;若覆衣伤浓,即眠卧盗汗;若覆衣过薄,即心腹胀满。所是食饮不限时节,宁可少食(保无宿疰),数数进之(助药势也),必须伤软(易消故也),不宜伤硬(恐损胃气致不消也),此皆以意消息之为佳。(《外台》)又论曰:骨蒸之病,无问男女特忌房室,举动劳作尤所不宜。陈臭酸咸,粘食不消,牛马驴羊,大小二豆,猪鱼油腻,酒面瓜果,野猪之属,葵笋蒜蕨,及生冷等,并不得餐。自非平复一月以后,乃渐开也。大略如此,触类而长之。此病宜食煮饭、盐豉、豆酱、烧姜、葱、韭、枸杞、苜蓿、苦菜、地黄、牛膝叶,并须煮烂食之。

候病稍退,恐肌肤虚弱者,可时食干鹿脯为味。(同上)必须病患爱命,坚心定志,绝房室,息妄想,戒恼怒,节饮食,以自培其根。否则虽服良药,亦无用也。

(《明医杂着》)

水饮

稀为饮,稠为痰,此仲景之所不言;然稀稠之分,则其意自见矣。盖古方详于饮而略于痰,后世详于痰而略于饮。诸家唯杨仁斋书析为二门,其他则淄渑无别。此编遵仁斋之例,以易循览,至其方剂,则或宜参互通用云。

饮痰之别 痰者,涎液结聚,在于胸膈;饮者,水浆停积,在膀胱也。(《病源论》)(按膀胱可疑)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一为火燥,一为寒湿。今医不分,混同出治,所以鲜能取效。(《医统》)痰为饮之积,饮为痰之渐,稀涎水是也。(《六要》)痰之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盖饮为水液之属,凡呕吐清水,及胸腹膨满,吞嗳酸腐,渥渥有声等证,此皆水谷之余,停积不行,是即所谓饮也。若痰有不同于饮者,饮清澈而痰稠浊,饮惟停积肠胃,而痰则无处不到。水谷不化而停为饮者,其病全由脾胃;无处不到而化为痰者,凡五脏之伤,皆能致之。故治此者,当知所辨,而不可不察其本也。(《景岳》)诸饮源条 痰饮者,由气脉闭塞,津液不通,水饮气停在胸腑,结而成痰。又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谓之痰饮。其病也,胸胁胀满,水谷不消,结在腹内两肋,水入肠胃,动作有声,体重多唾,短气好眠,胸背痛,甚则上气,咳逆倚息,短气不能卧,其形如肿是也。脉偏弦为痰,浮而滑为饮。(《病源论》)(按:巢氏分痰与饮为二,然此候取经文凑合支饮,不能判然为辨,仍姑列于此。又有诸痰候,亦属含混,不录。)热痰者,谓饮水浆结积所生也。言阴阳痞隔,上焦生热,热气与痰水相搏,聚而不散,故令身体虚热,逆害饮食,头面 而热。故云热痰也。

冷痰者,言胃气虚弱,不能宣行水谷,故使痰水结聚,停于胸膈之间,时令人吞酸气逆,四肢变青,不能食饮也。

痰结实候 此由痰水积聚,在于胸腑,遇冷热之气相搏,结实不消,故令人心腹痞满,气息不安,头眩目暗,常欲呕逆,故言痰结实。

流饮者,由饮水多,水流走于肠胃之间,漉漉有声,谓之流饮。遇血气痞涩,经络不行,水不宣通,停聚溢于膀胱之间,即令人短气,将息遇冷,亦能虚胀,久不瘥,结聚而成癖也。(按:此与痰饮不异,姑存之。)留饮者,由饮酒后饮水多,水气停留于胸膈之间而不宣散,乃令人胁下痛,短气而渴,皆其候也。

诸饮者,皆由荣卫气痞涩,三焦不调,而因饮水多,停积而成痰饮。其为病也,或两胁胀满,或心胸烦闷,或眼暗口干,或呕逆短气。诸候非一,故云诸饮。(并同上)(按:原文更有支饮、溢饮、悬饮候。支饮曰:饮水过多,停积于胸膈之间,支乘于心。悬饮曰: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间悬痛。)癖病源候 (酒癖)夫五脏调和则荣卫气理,荣卫气理则津液通流,虽复多饮水浆,不能为病。若摄养乖方,三焦痞隔,三焦痞隔则肠胃不能宣行,因饮水浆过多,便令停滞不散,更遇寒气,积聚而成癖。癖者,谓僻侧在于两胁之间,有时而痛是也。(《病源论》)(按:此所谓癖者,殆与悬饮相类。考《集韵》曰:,匹辟切,肠间水。今巢氏以癖为水饮停滞之名,岂是义乎。然窃疑 癖之癖,系侧僻之僻; 癖之癖,系襞积之襞,似各异其解。今巢氏凑合为说,盖亦古义耳。)癖结候 此由饮水聚停不散,复因饮食相搏,致使结积在于胁下,时有弦亘起,或胀痛,或喘息短气,故云癖结。脉紧实者,癖结也。

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其状胁下气急而痛。

夫饮酒人大渴,渴而饮水,水与酒停聚胸膈之上,蕴积不散而成癖也,则令呕吐宿水,色如菹汁、小豆汁之类酸苦者,故谓之酒癖菹痰也。(并同上)停饮由三焦气涩 人之有形,借水饮以滋养;水之所化,凭气脉以宣流。盖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三焦调适,气脉平匀,则能宣通水液,行入于经,化而为血,溉灌周身。三焦气涩,脉道闭塞,则水饮停滞,不得宣行,聚成痰饮,为病多端。(《圣济》)(按:此本于巢氏)停饮由脾胃不调 水之与饮,同出而异名也。人惟脾土有亏,故半日所饮水浆,不能传化,或停于心下,或聚于胁间,或注于经络,或溢于膀胱,往往因此而致病矣,孰谓血气痰涎能生诸疾而水饮之不能为恙乎。

惟水与饮,漉漉有声,为喘为咳,为呕为泄,为痞膈,为胀满,为眩晕、为怔忪,为寒热,为坚痛,为浮肿,为多唾,为短气,为体重。气为饮隔,痞满腹鸣,骨痛冷痹,则曰气分;经脉不行,血化为水,四肢红肿,则曰血分。凡此等类,皆水气之所由作也。据病验证,可不究其所受之原乎。(《直指》)痰之与饮,其由自别,其状亦殊,痰质稠粘,饮惟清水。特其色有异,或青或黄,或绿或黑,或如酸浆,或伏于肠胃,或上支胸膈,刺痛难忍,或流于经络四肢,则关节不利。支饮上攻,为心痛,为中脘痛,甚则汗出,为呕吐酸水、苦黄水等,种种各异,或发寒热,不思饮食及不得眠,皆其候也。此证多因酒后过饮茶汤,则水浆与肠胃饮食湿热之气,凝而为饮。或因情抱抑郁,饮食停滞,不得以时消散,亦能成饮。总之,必由脾胃有湿,或脾胃本虚,又感饮食之湿,则停而不消,此饮之大略也。(《本草经疏》)痰饮为患,十人居其七八,《金匮》论之甚详,分别而各立其名,后世以其名之多也,徒徇其末而忘其木,曾不思圣人立法,皆从一源而出,无多歧也。盖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以为常人。《金匮》即从水精不四布、五经不并行之处,以言其患,随证分别浅深,诲人因名以求其义,浅者在于躯壳之内,脏腑之外。

其饮有四:一由胃而下流于肠,一由胃而旁流于胁,一由胃而外出四肢,一由胃而上入于胸膈。(《千金方衍义》曰:四饮之中,支饮为最剧。)始元不觉,日积月累,水之精华,转为混浊,于是遂成痰饮,必先团聚于呼吸大气难到之处,故由肠而胁而四肢,至渐渍于胸膈,其势愈逆,则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者矣。夫五脏,藏神之地也,积水泛为痰饮,包裹其外,讵非人身之大患乎。凡水饮蓄而不散者,皆名留饮。留者,留而不去也。留饮去而不尽者,皆名伏饮。伏者,不出也。随其痰饮之或留或伏,而用法以治之,始为精义。今试言之,由胃而上胸胁心肺之分者,驱其还胃,或下从肠出,或上从呕出,而不至于伏匿。若由胸膈而外出肌肤,其清者或从汗出,其浊者无可出矣,必有伏匿肌肤而不胜驱者。若出胸膈而深藏于背,背为胸之府,更无出路,岂但驱之不胜驱,且有挟背间之狂阳壮火,发为痈毒者。伏饮之艰于下出,易于酿祸,其谁能辨之,谁能出之耶。(《医通》)(按:此系《医门法律》节文。)所由有五 饮之所得,其来有五:有愤郁而得之者,有困乏而得之者,有思虑而得之者,有痛饮而得之者,有热时伤冷而得之者。饮证虽多,无出于此。夫愤郁而不得伸,则肝气乘脾,脾气不化,故为留饮。肝主虑,久虑而不决,则饮气不行。脾主思,久思而不已,则脾结,故亦为留饮。人因劳役远来。乘困饮水,脾胃力衰,因而嗜卧,不能布散于脉,亦为留饮。人饮酒过多,肠胃已满,又复增之,脬经不及渗泄,久久如斯,亦为留饮。因隆暑津液焦涸,喜饮寒水,本欲止渴,乘快过多,逸而不动,亦为留饮。人若病饮者,岂能出此五者之外乎。夫水者阴物也,但积水则生湿,停酒则成痰,在左胁者同肥气,在右胁者同息贲,上入肺则多嗽,下入大肠则为泻,入肾则为涌水,濯濯如囊浆,上下无所之,故在太阳,则为支饮,皆由气逆而得之。故湿在上者,目黄面浮;在下者,股膝肿厥:在中者,支满痞膈痰逆。在阳不去者,久则化气;在阴不去者,久则成形。(《儒门事亲》)脉法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气。(《脉经》)其脉皆弦微沉滑。(《三因》)(按:此上载有经文四饮及留饮伏饮条。)证状 (互见上条)凡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其人眩而颠,先寒即为虚,先热即为实。病人肩息上引,此皆有溢饮在胸中,久者缺盆满,马刀肿有剧时,此为气饮所致也。(《千金》)一臂不随 病患一臂不随,时复转移在一臂,其脉沉细,非风也,必有饮在上焦。其脉虚者,为微劳,荣卫气不周故也,久久自瘥。(一云冬自瘥)(《脉经》)食不消 痰饮食不消候,此由痰水结聚,在胸腑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令腹里虚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病源论》)膈痰风厥头痛 膈痰者,谓痰水在于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阳气不行,令痰水结聚不散,而阴气逆上,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即令头痛,或数岁不已,久连脑痛,故云膈痰风厥头痛(按:此本于《肘后》)。若手足寒冷至节,即死。(《病源论》)(治方出后吐剂中,宜参。又《鸡峰》曰:痰厥之候,由痰水结聚,阴气逆冲于头目,令人头痛,胸满短气,呕吐白沫。盖即此条证。)类伤寒 中脘有痰,亦令人憎寒发热,胸膈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疼、项不强为异,服柴胡半夏汤、金沸草散、大半夏汤。(《活人书》)(按:柴胡半夏汤,系小柴胡汤加白术、麦门冬。金沸草散,用旋复花、细辛、前胡、荆芥、甘草、半夏、芍药、姜、枣,水煎。大半夏汤,犹用小半夏汤。)治例 气行即水行,气滞即水滞,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疗此者,要以宣通气脉为先,则水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以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其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攻之。(《圣济》)观乎治饮之法,或下或汗,或温或利,此固定法。愚者之见,温利之差,可以无害,汗下之错,为病不浅矣。不若顺气为先,分导次之,气顺则津液流通,痰饮运下,自小便中出。有病喜吐痰唾,服八味丸而作效者,亦有意焉。王叔和云:肾寒多唾。盖肾为水之官,肾能摄水。肾气温和,则水液运下;肾气虚寒,则邪水溢上。其间用山茱萸、山药辈取其补,附子、肉桂取其温,茯苓、泽泻取其利,理亦当矣。临病之际,又加详审焉。(《济生》)疗治之法将何先?曰:能以表里虚实证之,斯得矣。表有水者,其身热,嗽喘怔忪,干呕微利,青龙汤汗之而愈。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迷影豪庄

    迷影豪庄

    神秘庄家萧水寒从海南岛发迹,回到故乡投资,将一个年久失修的体育馆成功包装成为中国股市第一商业体育概念股,企图通过“北方体育”坐庄赚取利润,来修建亚洲最大的体育馆,完成由庄家向实业家的蜕变。
  • 活学厚黑学活用心理学

    活学厚黑学活用心理学

    本书收录了李宗吾先生有关“厚黑学”的精彩文章,内容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研究领域。
  • 悍妻当家生活好

    悍妻当家生活好

    徐彩凤在物资匮乏的环境里,耗时一年,终于总结出来一套靠谱的生存法则。不想挨饿,就得玩儿命挣钱。(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那种)不想揍人,就只能挨揍。(打得过例外...)被逼嫁给个素未谋面的瘫吧。彩凤表示:非要姑奶奶嫁也行!大不了回头我就活活打死他!多年后,某人曰:听说你当年打算结完婚就活活打死我?某怂凤:亲爱的,这,绝对是不可能的!
  • 神魔断情录

    神魔断情录

    侯府的小少爷身怀两气,有无敌之姿,却被神帝觊觎,一夜之间,侯府尽灭。这是一个征伐的世界,在这个征伐的世界里,究竟是神能灭魔,还是魔能屠神。而这小少爷终有一天会带着一群残疾的老头老太太去征服这个世界。这天下的皇,只能我来做!
  • 宿主要点脸

    宿主要点脸

    一觉醒来,慕浅被迫绑定快穿心愿系统,开始了逆(赚)袭(钱)之路。 慕浅座右铭:钱不可一日不赚。 慕浅:“我们的目标是?”【征服星辰大海?】慕浅:“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首富!” 看着慕浅抱着某人大腿求包养,系统元宝很无奈,宿主咱能要点脸不? 本文1vs1,男女主身心干净,不喜勿喷!?(???`?)?
  • 梦的呼唤

    梦的呼唤

    一个东北汉子,一个半路出家的白领。从冰天雪地的白山黑水之间,一头扎到了南国这郁郁葱葱花团锦簇的大地之上。十年风雨,他打拼在珠江两岸,进出于私企外地之间;老板你来我往,职位不停更换。为了心中的梦想,一路追寻,上个世纪末直到新世纪的前十年。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佛祖入灭三万年

    佛祖入灭三万年

    佛祖入灭,末法降临。三万年后,仙神不显,先天为尊。直到有一天一个少年带着一枚玉佩、一只玉瓶、一位老仆拜师方寸山。
  • 左手战魂

    左手战魂

    他们是国之利器,他们也柔情似水。他们是军中杀手,他们也只杀该杀之人。世间事,人间事,不尽人意者皆是。姓氏难语,将来难明。血泣……那这又算的了什么???没有姓氏,没有将来,战魂依旧是战魂为战而生,依旧战天动地。。。
  • 神话主宰

    神话主宰

    天武大乱,乱世将起,少年天明横空出世,以无上帝王之资镇压各路天才,脚踩各种妖孽。和我比炼丹?老子拿着帝丹当糖吃。和我比炼器?老子拿着天器当闷棍。别和我比什么,你们比不起,老子可是未来的战帝。且看少年天明如何携带战帝记忆,再临巅峰,解开远古秘辛,揭开禁忌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