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彳+扁]。其义自见
(魏志王肃传注)董遇不肯教人。而去必当先读百[彳+扁]。言读书百[彳+扁]。而义自见。(朱子训学斋规)引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早知穷达有命。悔不十年读书
(南史)沈攸之语。
读书不求甚解
(晋书)陶潜语。
读书破曼卷
(杜甫赠韦左丞诗)。(东皇杂録)或问荆公。老杜诗何故妙絶古今。曰。老杜固自言之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三到
(训学斋规)余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作相须读书人
(宋史太祖纪)谓窦仪云。又(王文正笔録)太祖谓庐多逊。作宰相须用儒者。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杜甫题栢学士茅屋诗)。
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程伊川语録)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耶。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辍耕録)载元中书左丞吕忠肃公思诚诗。
书中自有黄金屋
(李之彦东谷所见)劝学文言。书中自有黄金屋。自斯言一入于胸。未得志时。已惟以金多为荣矣。(按)劝学文未考何人作。观此知其在宗以前。高则诚琵琶记、喜书中今日有女如玉。男儿有书须勤读。也自有千锺粟。全用其文。
客至罢琴书
(杜诗)地幽忘盥栉。客至罢琴书。
习读在前生
(郑谷赠刘神童句)。
不学无术
见(汉书霍光传)。
开卷有益
(黾水燕谈)宋太宗诏撰太平御览等书。日览二卷。因事有阙。则暇日追补。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手不释卷
(华阳博议)马怀素、吕思礼、于休烈、李[石+奚]、仕宦不释卷。刘[日/丙]、鲁肃、崔林、辛术、军旅不释卷。刘实、王起、赵逸、崔元翰、耄耋不释卷。司马光、童穉不释卷。裴[白+皐]、乱离不释卷。皇甫谧、裴汉、疾病不释卷。
一目十行
(北齐书河南王孝瑜传)读书十行倶下。(梁书昭明太子传)读书数行并下。
过目不忘
(晋书苻融载记)融下笔成章。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唐书王起传)起于天下书无不读。一经目。弗忘也。
文不加点
(文选鹦鹉序)笔不停缀。文不加点。(北史杜铨传)杜正元文不加点。(卢文伟传)卢绚祖为二十余人作表。文不加点。(梁书萧介传)武帝置酒赋诗。介染翰便成。文不加点。(隋书许善心传)帝称其文不加点。笔不停毫。([(扣-口)+庶]言)李白奉诏草白莲花序。文不加点。
文过其实
(后汉书冯衍传)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
卖文为活
(杜甫寄斛斯六官诗)故人南郡去。去索作碑钱。本卖文为活。翻令室倒县。
咬文嚼字
见(元人杨氏劝夫曲)。
文不识
(西京杂记)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匡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按)此疑假设姓名。如今小说之例。续萱録有贾博谕、全若虚。盖其类云。
甚有道理
(诗)有伦有脊。毛传云。所言有道理。
有道理
(诗)有伦有脊。毛传云。所言有道理。
是何道理
(卢仝月蚀诗)见似不见。是何道理。
出于何典
(后汉书孔融传)融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其嘲己。问出何经典。(文苑传)边孝先曰。师而可嘲。出何典记。
不落道
(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咸/角]栗歌)众音[尔+见]缕不落道。有如部伍随将军。(按)此谓其不劳越他道。今反以文词错杂失次为不落道。非。
不通
(论衡别通篇)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通人胸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通典)魏立太学。学者满一歳。试通一经。为弟子。不通。遣罢。弟子满二歳。试通二经。补文学堂故。不通者。听从后辈试。(燕翼贻谋録)试场问本经义疏。不过记出处而已。考官批于界行之上。能记则曰通。不记则曰不。其误记者亦书曰不。(古文孝经谏诤章)是何言与下。有不通之言也五字。(按)今文无之。面语亦不类。或疑属旧注。误为正文。
一窍不通
(吕氏春秋贵直论)纣杀比干而视其心。孔子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云。纣心不通。安于为恶。若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又(列子仲尼篇)文挚谓龙叔曰。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其以此乎。
五经扫地
(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羣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帝大笑。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皮里春秋
(晋书[(衫-彡)+者][衣<臼]传)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春秋。言其外无藏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
(薛应囗宋元通鉴)文天祥至燕。丞相孛罗召见。天祥仰首言曰。自古帝王。有兴有废。孛罗曰。且问盘古至今几帝几王。天祥云云。
旄の毛の代わりに斤
既读孔圣书。必达周公礼
见(元曲选)呉昌龄断风花雪月、贾仲名萧淑兰二剧。
诸子百家
(后汉书注)诸子百六十九家。言百家。举成数也。
连篇累牍
(北史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宋史选举志)寸[日/咎]之下。惟务贪多。累牍连篇。何由精妙。
千篇一律
(艺苑厄言)白乐天诗。千篇一律。轻看。最能易人心手。
双管齐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唐张[王+(缲-纟)]。尤善画松。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伊世珍琅[女+(环-王)]记)黄华能双管下并。
意到笔随
(春渚纪闻)东坡曰。吾生平作文。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随之。无不尽意。
善书不择笔
(后山谈丛)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王肯堂笔尘)能书不择笔。****也。古来唯称率更令不择笔。然晋人遗意。到欧阳渐失矣。
笔重
(唐书陆余庆传)善论事而短于判。人嘲之曰。说事则喙长三尺。判字则手重五斤。(按)俗有一枝笔管千斤重之语。本此。
饮墨水
(隋书礼仪志)正会日。诸郡上计、付纸遣陈士宜。书迹滥劣者。饮墨水一升。又策秀孝、考廉良。其有脱误书滥、文理孟浪者。起立席后饮墨水。(太平广记)陈继达本武夫。不知书。梦人以墨水升余饮之。遂能识字。(黄庭坚诗)睥睨[纟+丸]儿。可饮三斗墨。(刘静修诗)老觉胸中无墨汁。(按)俗有丁倒转来无墨水语。本此。
惜墨如金
(古今名画记)李成作画。惜墨如金。(楼钥题崔老融戏墨诗)古人惜墨如金。老融惜墨如惜命。
铁砚磨穿
(五代史桑维翰传)初举进士不第。人有劝其从他途求仕者。维翰铸铁砚示人曰。砚穿则改而他仕。辛以进士及第。
巧妙纸半张
见(郑徳辉王粲登楼曲)。
白纸上写着黒字
见元(鸳鸯被、东堂老二剧)。
一字直千金
(史记吕不韦传)以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县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憎损一字者。予千金。(王献之帖)扬州一老母。惠臣一餐。无以答其意。臣作一字。令就一价。近观三。远观者二。未经数日。遂获千金。(锺嵘诗品)陆机拟古十四首。惊心动魄。几于一字千金。(张说诗)大风将小雅。一字尽千金。(呉融[(恐-心)/言]光上人草书歌)不系知之与不知。须言一字千金値。
一字师
(唐诗纪事)郑谷改齐己早梅诗昨夜数枝开作一枝开。人以谷为一字师。(诗话总龟)张咏独恨太平无一事。萧楚材请改恨为幸。咏曰。子眞一字师。
[纟+乞]字不识
(懒眞子)臧武仲名[纟+乞]音恨发切。唐时有误读为核者。萧颕士曰。汝[纟+乞]字也不识耶。俗言瞎字不识。又[纟+乞]字之讹。
不识一丁
(唐书张宏靖传)天下幸无事。尔辈挽两石弓。不如识一丁字。(洪容斋俗考)今文多用不识一丁字。谓祖唐书。以出处考之。乃个字。非丁字。盖个与丁相类。传写[(忖-寸)+呉]焉。(田艺[(花-化)/衡]留靑日札)天水姜平子仕苻坚。坚宴羣臣赋诗。平子诗有丁字直而不屈。坚问其故。曰。曲下者不正之物。未足以献也。坚悦。擢上第。夫丁字不屈。乃古下字矣。盖坚[鹿+(鹿+鹿)]人。正所谓丁字不识者尔。(鲍[金+(诊-言)]亚谷丛书)蜀志、南史、皆有所识不过十字之语。恐丁字是十字。亦未可知。十与丁。又相似。其文亦有据也。
即席赋诗
(宋书)武帝延后进二十余人。置酒赋诗。萧介染翰即成。臧盾诗不成。罚酒一斗。盾饮尽言笑自若。帝曰。臧盾之饮。萧介之文。皆即席之美也。(按)后世云即席赋诗。昉此。然于原文意颇龃龉。
诗有别才
(严沧浪诗话)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东坡集)题王维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供官诗
(太仓[禾+弟]米集)东坡尝言。古今未有无对者。琴家谓[(忖-寸)+呉]俗耳为设客曲。顷时有作送太守诗者。仆问之其人曰。此供官诗。不足观。于是设客曲始有对。戏作俳体云。设客元无琴里曲。供官尚有箧中诗。
打油诗
(南部新书)有胡钉铰、张打油二人。皆能为诗。(升庵外集)载张打油雪诗。即俚俗所传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也。故今又谓之打狗诗。
趁韵而已
(朝野佥载)景龙中权龙褒为左武卫将军。好赋诗。而不知声律。皇太子夏日赐宴。献诗云。严霜白皓皓。明月赤团团。或曰。岂是夏景。曰趁韵而已。太子援笔赞之曰。龙褒才子。秦州人士。明月书辉。严霜夏起。如此诗章。趁韵而已。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卢延逊诗)。
富于千篇。贫于一字
见(文心雕龙练字篇)。
绚烂之极。造于平淡
(苏轼与侄书)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采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黄庭坚苏子瞻像赞)云云。
一凭阴隲二文章
(水东日记)载呉思庵遗外孙钱昕习科场句。
大手笔
(晋书王珣传)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南史陆琼传)诸官符及诸大手笔并勅付琼。(徐陵传)文宣时。国家有大手笔。必命陵草之。(唐书苏[廷<页]传)与张说以文章显。称望略等。时号燕许大手笔。
老手
(玉堂杂记)上锡史浩宴。命作诗叙之。复俯同其韵。有文章籍老手句。(苏轼诗)老手王摩诘。穷交孟浩然。
大作家
(卢氏杂说)王屿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笔者。误叩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
宿学
(史记庄周传)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饱学
(文心雕龙)有饱学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
名士
(礼月令)季春勉诸侯、聘名士、礼贤者。注。名士、不仕者。正义曰。名士者、谓其徳行贞絶。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者也。贤者乃名士之次。(隋书经籍志)有海内名士传。正始名士传。江左名士传。
秀才
(管子小匡篇)农之子常为农。朴野而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頼也。(按)秀才字始见于此。杨升庵引赵武灵王呉越无秀才之语。云属二字所起。考其原文。乃云秀士。非秀才也。史记儒林传。公孙弘等议。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则秀才之科目着矣。(日知録)唐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凡贡举有博识高才、强学待问、无失俊选者为秀才。其次明经。其次进士。明初亦尝举秀才。乃辟召之名。非所施于科目之士。今俗谓生员为秀才。非也。
老秀才
(明实録)洪武十四年六月。诏于国子诸生中选之学优等。听明俊伟之士。得三十七人。命之博极羣书。讲明道徳经济之学。以期大用。称之曰老秀才。(按)三字为今世学者所恶闻。不知其重如此。[酉+(培-土)]酒。讳老犹看夹注书。
诸生
(史记曹相国世家)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汉书[羽/隹]方进传]努力为诸生学问。(锺离意别传)严遵与光武帝倶为诸生。(按)诸生犹诸侯。虽一人亦得云诸。今仍然也。
时髦
(后汉书顺帝纪赞)孝顺初立。时髦允集。
腐儒
(荀子非相篇)易曰。括嚢无誉无咎。腐儒之谓也。(史记黥布传)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杜诗)身世双蓬[髟/兵]。乾坤一不儒。
白面书生
(晋纪)高阳王隆曰。温详之徒。皆白面书生。(宋书沈庆之传)欲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谋之。事何由济。
措大
(李济翁资暇録)代称士流为措大。言其峭醋而冠四民之首。一说。衣冠俨然。望之有不可犯之色。如醋之酸而难饮也。故亦谓之酸子。或又云、有士人贫居新郑之郊。以驴负醋。巡邑而卖。复落魄不调。邑人指其醋駄而号之。又云。郑有醋沟。其沟东尤多甲族。以甲乙族。以甲乙叙之。故曰醋大。愚谓四说皆非也。止当作措。以其能举措大事。故云。以上皆济翁所録。(按)全唐诗话。宣宗谓侍臣曰。崔铉眞贵人。裴休眞措大。颇合于举措大事之说。他如[(扣-口)+庶]言、方干与李主簿互嘲。有措大吃酒点盐之语。李义山杂纂。穷措大唤妓女。必不来。又云。鸦似措大。饥寒则吟。五代史。东汉世家。王得中叩马而谏。刘旻怒曰。老措大毋妄阻吾军。九域志。蜀王宗铢授司戸参军。笑曰。若要头便斩去。何能作措大官耶。宋史杜衍传。衍食于家。惟一麺一饭。曰、某本一措大耳。海録碎事。宋太祖言。措大眼孔小。赐与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北梦琐言。江陵号衣冠薮泽。琵琶多如饭甑。措大多如[鱼+即]鱼。凡此倶以措大为轻慢辞。济翁说、未尽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