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工作,经验和技能是分红
午后的办公室,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会计,因为今天是发薪水的日子。
小杨和王炜是刚来这家公司上班的,他们今天一起来领工资。当工资发到手里的时候,小杨很不甘心,因为他和王炜的工资一样少。
小杨工作很认真,看到活都会主动去做;而王炜一遇到稍有些困难的工作,就推给小杨,对容易的事就抢着干,对工作是能糊弄就糊弄。
就拿上次的事来说吧,生产部门的科长让他俩设计一个责任流程的方案,王炜一直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就在快要交方案的前两天他才想起来,跑去问小杨。小杨给他讲了一下大概的思路,建议他去相关网站上找一下资料。就在这时,王炜接到了女朋友打来的电话,说约了晚上去看电影。王炜想了一下,对小杨说:“要不你帮我写一下吧,我真的没有时间了,就算帮我一个忙。”
小杨熬了两个晚上,终于做出了两个方案,全部通过,而且被评为优秀。在小杨认真工作的时候,王炜不是陪女朋友,就是打牌。
付出不一样,结果却是一样的,小杨难免有些失落。
王炜这样的员工貌似很“精明”,处处为自己着想,无利躲着走,有利抢着干,而小杨这样的员工就比较“傻”了,认认真真、一心一意地为公司工作。这样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 “精明”员工懂得出风头,容易让同事、领导们看到他的表现,而“傻”员工却很低调,默默无闻地工作。
一段时间之后,小杨偶遇大学老师,向老师说起了这件事。老师了解到小杨的困惑后,想了想,然后问小杨:“一个公司聘请了两个员工,两个员工一个‘精明’、一个‘傻’。领导给他们分别布置了三个任务,‘精明’的员工挑了一个简单的做了,把其他两个难的推给了别人;而‘傻’员工完成了自己的工作后,看到没人做的工作,于是主动做完了。发工资的时候,老板也没有考核,两个人都发工资500元,你说,谁精谁傻?”
小杨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是那个干得多的人傻呗。”
老师却说:“换个思路的话,答案正好相反。”说完,老师画了一个图:
“老板布置了三个任务,就相当于给了员工三次积累经验、知识、能力(人力资本)的机会。‘精明’的员工只完成了一个任务,就等于积累了一次,而‘傻’员工却积累了不止三次。就是说,工作中解决的问题越多,问题的难度越大,解决后积累的人力资本越大,职业生涯就会发展得越快。王炜虽然短时间内感到占了便宜,但是,没有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来看,就等于在浪费时间。”
老师看着图解释道:“老板给你报酬的前提是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能力没有提升,就失去了报酬提升的根基。”
小杨恍然大悟:“虽说王炜和我的报酬是一样的,但是他在人力资本上的积累比我可差远了。看来,我应该感谢他,他把积累人力资本的机会都让给我了。”
小杨和王炜虽然拿到了一样的工资,但是他们之间人力资本的积累差别很大,小杨通过在工作中解决问题,收获了很多知识、技能、经验。
多干一份工作,就多积累一次经验,就等于多分红一次。成一个困难工作,就等于争取了一次技能提升的机会,又争取到一次分红的机会。最终,知识、经验、技能大大提升,报酬的提升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王炜呢?少干一份工作,就少积累一次经验,就等于少分红一次。躲过一个困难工作,等于放弃一次技能提升的机会,同时又放弃一次分红的机会。最终,知识、经验、技能没有提升,报酬的提升就没有了根基。
当同事把问题推给你时,当公司出现无人承担的责任时,你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因为,这是你分红的大好时机!请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惜力如金、偷工减料、拈轻怕重的“精明”员工一般都没有什么好的发展前途,而一些兢兢业业、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迎难而上的“傻”员工往往在关键时刻厚积薄发。对于其中的原因,相信我们在前文中都找到了答案。
所以,行动不坚决、高谈不行动者,都是一些真正的傻子。须知,欲做一分事,须受一分苦。对目标执著,实干、苦干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才能成大事。
“公司是老板的,收获是自己的。”事实上,多干一份活,你的能力就增加一分,你的影响力同时也增加一分。个人能力与绩效的提升最能说明问题:老板可能没看到你长期废寝忘食忙碌工作的身影,但不会对你的进步视而不见。如果对上司交办的事务和其他部门合作的工作,能推就推、能挡就挡,总是以“这事我做不了”、“这不是我们部门的事”来应对推脱,这样的人在企业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将会越来越低,他的话语权与活动空间将会越来越小,这才是真正的傻子。
跳出薪水之外,发展才是成功之本
我们每天辛勤工作,月底获得薪水,天经地义。因此,薪水也是许许多多的职员最为看中的东西。然而在工作中,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薪水,只在乎薪水的多少,他无疑是一个目光短浅,缺乏发展眼光的人,这样的人很难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都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都没有殷实雄厚的家族产业等待你去继承;我们都需要靠着自己在工作中一点一滴的努力和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成长和积累的经验一步步走向成功。对于一个有志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或优秀的员工来说,工作就是一个不断增强本领,延伸自我社会关系的过程。
美国著名作家阿尔伯特·哈伯德说:“工作所给你的,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如果你将工作视为一种积极的学习体验,那么,每一项工作中都包含着许多个人成长的机会。”一个人如果总是为自己到底能拿多少工资而斤斤计较的话,他看不到工资背后的成长机会,也不会重视自己从工作中获得的技能和经验,事实上,决定他未来发展的恰恰是这些技能、经验和成长的机会,而不是现在他可以拿到多少薪水。
一位纽约的百万富翁在回顾自己的成功历程时说,当年,他在一家百货公司的薪水最初只有每周七美元零五十美分,后来直接涨到了每年一万美元,没过多久,他成为了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
刚去公司的时候,他和公司签订了五年的工作合约,约定这五年内薪水保持不变。但他暗下决心:绝不满足于每周七美元五十美分的低微薪水,绝不能就此不思进取。他一定要让老板们知道,他绝不比公司中的任何一个人逊色,他是最优秀的人。
他的工作成绩很快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三年之后,他已经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另一家公司愿意以三千美元的年薪,聘用他为海外采购员。他并没有向老板们提及此事,在五年的期限结束之前,他甚至从未向他们暗示过要终止工作协定。在五年的合同到期之后,他所在的公司给予了他每年一万美元的高薪,后来他还成为了该公司的合伙人。
只为薪水工作是一种很浅薄的认识,不只为薪水工作说明你对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成长和发展机会。事实上,不为薪水工作,你反而能得到更多薪水,更容易获得成功。
大凡成功人士都具备这样一种认识,他们在没有成功前,更加看重自己所做的工作能给自己带来哪些成长和机会,而不是去关注能挣多少钱。因为他们知道,从长远来看,获得挣钱的本领比挣钱本身更重要。
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想进皇家科学院工作,知情人告诉他:在那里,工作是十分劳累的,报酬却很少。法拉第毫不在乎地说:“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报酬。”其实,在工作中得到的薪水只是你从工作中得到报酬中绝小的一部分,因为你从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能积累取得成功的本领。
首先,获得人脉资源。斯坦福研究中心曾发表过一份报告:“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仅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主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可见,人脉对成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人脉的积累主要来自工作如同行、同事、客户、合作伙伴等在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将构成以后的人脉网络。
其次是行业知识与经验。你参加一份工作,就等于进入了一个行业。我们参加工作进入某一行业,实际上就是获得了免费学习和累积行业经验的机会。如今,行业知识和信息是市场经济竞争的有力武器,也是我们创造业绩的有力保障。
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最为重要。薪水不是主要目标,发展才是工作之本,成功才是终极目标。
大河涨水小河满,公司发展你也进步
“企业和员工是一个共生体,企业的成长要依靠员工的成长来实现,员工的成长又要依靠企业这个平台。企业的成功不仅意味着老板的成功,也意味着员工的成功。企业兴,员工兴;企业衰,员工衰。微软是这样,IBM是这样,沃尔玛也是这样,所有企业都是这样。”美国著名企业在顾问如是说。
1999年底,李彦宏从美国硅谷回国创业。
5年之后,百度在美国纳斯达克正式上市,上市时股票发行价为27美元,开盘价为66美元。之后一路狂飙,到交易首日收盘时,百度股价定格为122.5美元,市值达到39.58亿美元,股价涨幅达到了353.85%。创造了美国股市213年以来外国企业首日涨幅的最高纪录,并成为美国历史上上市当日收益最多的十大股票之一。
经过6年的努力和艰苦奋斗之后,李彦宏终于成功了。百度上市,造就了8个亿万富翁,51个千万富翁,240个百万富翁。
当初应聘百度的员工不会想到6年后的财富,他们只是默默地同企业一起度过了艰难创业、互联网低潮阶段。在困境中,他们没有选择离开而是的尽职尽责地工作。他们都以自己的能力和表现获得了企业的期权,与企业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共同体。结果,他们与企业一起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公司的规模越来越小,利润越来越少,那么公司内部员工的发展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员工自身的利益也会越来越少。公司发展壮大了,员工的发展空间自然会跟着变大,公司的利润增长了,员工的利益自然也会随着增长。因此,老板和员工是利益相关体,老板把企业的成长当做一种责任,员工把自己的成长当做是一种追求,与老板一起参与企业的奋斗过程,与企业一同成长,实现共赢。
强生CEO兼总裁詹姆士·伯克说:“没有企业的赢,就没有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没有企业的赢,也就没有员工的发展。员工成长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发展是员工成长的根基,只有共同成长才能实现双赢。”
乔治是美国得州仪器公司的明星员工,无论多艰巨的任务他都不退缩,无论做多少事情他都不喊累,做任何一项工作都精益求精。同事们都由衷地佩服乔治充沛的精力,同时也为此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工作一天下来大家都觉得累极了,乔治不仅不感到累,还常常加班,而且主动申请干那些没有人愿意干的棘手工作。当公司出现危机时,他不像其他同事那样急着另谋生路,而是像公司总裁一样主动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
乔治现在是公司的执行副总裁之一,而他刚进入公司的时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销售助理。
有人问乔治为什么工作起来不知疲倦,乔治回答道:“这很简单,因为我的事业和公司的事业是绑在一起的,因此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司就是我的合伙人,我们必须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如果我努力了、进步了,那么公司的事业就会得到发展;同样,公司的持续发展又为我个人的进步创造了最优越的条件。所以我认为,我为公司付出多少精力都是值得的,也都是应该的。”
公司与员工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共谋发展,同时也利益共享。因此,员工必须了解公司的发展目标,并且能够为公司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而努力;同时,公司也应该把员工的各种权益和他们应该得到的各种利益维护好。这样,公司才能够兴旺发达,员工的利益也才能够得到保障,员工和公司之间就能做到双赢,公司不断成长,员工也跟着不断进步。
岗位就是公司,你和老板都是股东
高贤峰在2007年提出了 “岗位股份制公司”的理论。首先,我们假设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股份制公司,这个股份制公司有两个股东,一个是老板,一个是员工。老板向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货币资本,表现为资金、厂房、设备、土地等,要求回报的是利润;而员工向岗位股份制公司投入的是人力资本,表现为知识、经验、技能等,要求回报的是知识、经验、技能。
岗位股份制公司示意图
“岗位股份制公司”理论可以引申出以下几点内容,对我们理解“岗位就是一个股份制公司,员工和老板都是投资人”有很大的帮助。
1.岗位股份制公司:员工以人力资本入股岗位股份制公司,是股东之一。工资是劳动的报酬,知识、经验、技能的积累是股东的分红。
2.老板和员工分别向股份制公司投入了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但是投入的额度不一样,一般是老板占大股,员工占小股。因此,在这个岗位股份制公司里,老板是董事长,员工则是总经理。
3.打工者心理定位:紧盯工资报酬就是打工者定位。把自己定位为打工者,必然产生“我为别人做事,别人给我工资”的心理。“尽量少做事,想法多挣钱”就成为自然的打工者逻辑,“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就成为打工者的工作表现。
4.“主人翁心理”定位:把岗位当成自己的公司,“见工作就干,不管分内还是分外”,“有困难就上,不管报酬高还是低”。多干一份工作,多克服一个困难工作,久而久之,自身就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职场员工始终摆脱不了这样的想法:“我工作只是为了老板,做得再好也是老板受益。反正为人家干活,所以能混就混,即便公司亏损了也跟我没关系。”
打工者心理和主人翁心理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通过下面的表格可以看出:
场景 “主人翁”型员工的做法 “打工者”型员工的做法
遇到一件自己职责内的工作,但是报酬比较低 报酬虽然低,但是考虑到能为自己的人力资源增值,所以去做 嫌报酬低,不去做,能躲就躲
职责内的工作,但是难度较大 难度大,意味着收获大、分红多。去做,并且要做好 难度大,付出太多,所以不去做
职责内的工作,领导不在现场监督 工作不是做给领导看的,而是给自己做的,业绩留给企业,知识、经验、技能却是留给自己的,所以领导在不在一个样 领导不知道,所以不用做
职责外的工作,例如下班后,突然发现相关人员没有做好保安工作 主动留下,把保安工作落实好,认为公司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 公司又不是我开的,损失了也跟我没关系
下班了,看见公司还有一些事没做完,例如客户来拜访,老板正在忙
主动请示老板是否需要帮忙,协助老板招呼客户,心里的想法是:这是展示自我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向老板学习的机会 下班时间已到,工作的事情与我无关
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 工作是自己的事业,是自己走向成功、不断成长的一个宝贵平台 工作就是工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为赚钱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
不同的心理决定不同的发展方向,持有打工者心理的人必然产生“我为老板干活,老板给我工资”、“尽量少做事,想办法多挣钱”、“遇到难事躲着走,能少干就少干”的想法,这样一来,他们对岗位责任制公司投入得少,收获的自然也少。人力资本没有提升,报酬的提升就没有根基。因此,打工者的定位不可能使人有长期的职业发展。
而主人翁定位的员工会持有“工作是给自己干”、“见工作就干,不管分内分外”、“见困难就上,不管报酬高还是报酬低”的想法,他们对岗位投入得多,收获的自然会很多。
以主人翁的心态要求自己,将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努力完成每一项工作,更多地考虑企业的成长、考虑企业的明天。如果你能这样考虑问题,那你很快就能登上一个新的台阶,无论是报酬还是职位。
陈玲是沃尔玛(中国)的总商品经理。1995年,沃尔玛(中国)开始筹备的时候,刚刚从上海交大毕业的陈玲就加入了。由于对采购工作没有任何经验,陈玲工作进行得极其艰难,但是,她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随时都要想着为公司争取到最大的利益。 正是有了这种主人翁意识,她在工作中逐渐积累经验,逐渐掌握了谈判的要诀和技巧,同时注意把握双赢原则,兼顾供货商的利益,终于打开了采购工作的局面。就这样,她从一个普通的采购员升任为助理采购经理,再到采购经理,到现在已经成为总商品经理。
有什么样的心态就决定你会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些人每当老板不在时,就只顾着干完自己手头的事,然后只是坐在一旁休息,毫不浪费一丝一毫的力气,这样的人不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有的人即使老板不在,也以主人翁的心态对待工作,他们会想办法团结周围的人,与大家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他们关心企业的成长,考虑企业的明天,把企业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去做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去做的,像老板一样去思考,像老板一样去工作。如此一来,不管他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会比那些以打工者心态工作的人更容易走向成功。
同甘苦共患难,公司与我们休戚相关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司的成长同样会遇到许多坎坷。就像海上从来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样,在竞争形势极其严峻的现代社会中也不会存在绝对保险的行业,任何一家公司都有可能遭遇困境。在公司遭遇困境时,你是选择坚守,还是另择良木而栖呢?
小魏在一家公司供职,有一段时间,公司遇到很大困难,很多员工都走了,小魏却留了下来。公司重新走上正轨以后,老板把小魏叫进了办公室。老板问小魏:“你知道我为什么能支撑下来吗?”小魏说:“因为你是打不垮的,否则我也不会留下来的。”老板说:“不,当人们纷纷离我而去的时候,我就想关门了。我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我当时已经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了。你让我找回了信心,我想只要有一个人留下,就证明我还有希望。当时如果你走了,我肯定崩溃了!”为了感激小魏的支持,老板给了他一些公司的股份。
如果把公司比喻成一条船,老板是把握方向的航手,那么其他人都是需要付出汗水的船员、水手。只要你是公司的员工,你就是公司这条船的主人。在公司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更应该与公司同舟共济。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一家制毯厂的经营状况恶化,工人们推举两位员工代表与老板谈判要求增加工资。
老板很平静地和两位代表谈话,他真实地袒露了目前的处境,请求与工人们共渡难关。两位代表的态度截然不同。第一位代表的态度很强硬,他强调说:“如果工厂不增加工资,那我们就辞职。离开了这里,我们也不会饿死的。”第二位代表大致地浏览了一下账目,发现公司的确没有多少赢利,于是他对老板说:“老板,你也有自己的难处,现在正是公司的困难时期,我们应该站在一起,共渡难关,不应该再向你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
后来,老板把实际情况都坦率地告诉了工人们,这时,第二位代表说:“因为经济危机公司经营状况不好,我们有情绪,老板也不好过。现在公司有困难,我们就离开,这样做对不住良心啊!”大多数通情达理的工人们都留下来了,只有少数人离开,其中就包括牢骚满腹的第一位代表。经济危机过去后,工厂转亏为盈,工人们的工资都得到了提高。老板觉得第二个代表忠诚又明理,于是提拔他做了生产车间主任。
公司就是你的船,只要你一上船,你就和船上的每个人一样,共同肩负着公司存亡的重任。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使我们每个人都得到了实现成长的机会,因此我们有义务在公司危难时伸出援手,更何况帮助公司就是帮助自己,公司发展了,我们自然会得到发展。当公司面临种种艰难的考验时,身为其中的一员,我们也都在接受各种不同的考验。如果我们能够经受住最艰难的考验,能够在危急时刻与公司并肩奋斗,那么我们能成为在公司中成长最快的员工,无论是在思想素质上,还是在业务能力上,我们都能尽快获得成长。
众所周知,一条船航行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船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单独逃生。如果你到美国海军陆战队,你可能会经常听到“同舟共济”这个词。每一个海军陆战队队员都知道,你必须与长官同舟共济,与战友同舟共济,否则牺牲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高。战场意味着生与死,每个人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团队的覆灭,因此在部队里,很容易理解同舟共济的意义。在商场上,就没有那么深刻,因为出现一些失误也不会送命,不过是损失一些金钱罢了。当然,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承受一直损失金钱的局面。企业如同一条大船,它需要所有的船员(员工)全力以赴把船划向成功的彼岸,同时,这条船也承载它的船员(员工),避免他们掉入大海。大船一旦沉了,会有很多人失去工作,很多家庭的收入受到影响。
在企业这条船上,老板就是船长。这个职位所给予他的,不仅仅是权力和地位,还有责任,他要考虑船的航向,要避免船触到暗礁或冰山,要保障一船人的安全。因此,我们就应当与老板同舟共济,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大可能地分担老板的压力,和老板一道最终实现人企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