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姊!”春萱走上前去。
春华从倚着的石上站了起来,她葱白的手指拿着一张淡绿丝帕,越发显得一双皓腕肤如凝脂。
“阿耶和阿娘不在家,着我来接你三人,且在孙家小住。”她道,眉梢间有一丝盈盈的喜色。
“阿耶和娘做什么去了?”春萱忙问。
“去大姊家了。”春华一笑,只简短的说,就催促春萱上车。
“春朝和春阳呢?”
“他两个先出来,已经和孙褚一道儿走了。”春华说,说着提起裙子,往停在树荫下的车子走去。
春萱看一看那马车,车上的赶车人认识,是上次送春华回家看祖母时的那个汉子,他长大身材,躬着背,正在车辕上等着。
看到春华来,连忙站起来,下车将脚蹬放下来,在一边站着等春华二人上车。
书匣和包袱被这长工接去放在了车上,春华扶着春萱,先看她上到车里,然后自己才坐进了车里。
车帘放了下来,马车轻轻一晃,很快过了窄桥往南驶去。
义学的书院是在杜家庄北面,孙家的大宅却在杜家庄最南面,因此走的话是需要一些时间的,坐车可就快多了,姊妹二人在车上还不及说几句话,展眼就到了大宅之前。
孙家大宅所在地是一处开阔的平地,周围绿树葱茏,左右各有几户邻居,再往前,就是阡陌纵横,一条宽阔曲折的大道,经过前面的王庄、田家庄,一直通到宁县的县城,在县城里,有孙承业起家之初创办经营的五家布铺,如今都交由各个掌柜管理,孙承业主营的产业,如今却几乎都在州里了。
孙承业虽然不在家,可是孙家大宅内依然不乏人客往来。
因为孙承业除了生意上的生业,还在杜家庄周围置买了不少田庄土地,都由佃农常年经理,而孙家老祖杜荀氏尚在乡居,因此依然有不少人上门趋奉。
如今春华过门,老宅内显得热闹了许多,孙承业之所以让孙褚重回杜家庄,也许就是考虑到家中只有春华并杜荀氏,需要有个人总理门户的意思。
春萱与春华到家的时候,孙宅的大门洞开,门首正有两三个家下人在拴马,春朝三人也是刚刚到家不久。
家中老仆来接过春萱的包袱拿进去了,春华便牵起春萱的手往里走。
孙家的大宅从外面看很是雄大,里面却十分简朴,足见之前杜家两代人持家俭省,生活朴素。
两扇朱漆大门,进去是一个粉油影壁,转过影壁是小小的倒座四五间房,一律清凉瓦舍,穿过垂花拱门,才进入前院,里面颇为宽敞,青砖铺地,正面五间正房,两旁各有三四间配房,往常孙家人起坐却都不在这里,从穿堂进去,再进到里面一重院子,才是孙承业夫妇日常起居之处,如今孙承业不在,孙褚之母又早逝,杜荀氏就住了东边的正房,日常有些什么人来客至,也多是引到这里来见她。
当下春华领着春萱走到这院正房堂上的时候,七十三岁的杜家老祖杜荀氏,正坐在南窗下铺了红绒的炕上,与春朝两个在说话。
杜荀氏年岁虽高,头发却没全白,自从招赘了孙承业为婿,她积年的养尊处优,面容白净,只有些些几根皱纹,穿一件深酱色襦裙,罩着石青色罩褂,身材不胖不瘦,看着尚且硬朗。
瞧见春华领着春萱进来,她便拍拍身侧的位置,招呼春萱过来坐,态度看着甚是和蔼。
春萱依例先过来行过礼,杜荀氏拉着她的手,她也就只好在她身侧坐了。
杜荀氏也不过问些家中耶娘都好么,学里都读了些什么书之类的闲话,春萱一一都答应了。
春华陪侍了一会儿,便问:“祖母,三郎回家来了,午间吃什么好?”
杜荀氏略一沉吟:“还是照旧!他就好那一口儿!不过表外甥、外甥女儿来家,让王妈妈好好添些菜来,上次你家翁带回的好火腿,午间来不及,晚上慢火细细的炖上一大碗,多放些干贝。”杜荀氏一五一十的吩咐道。
“我知道了。”春华站起来,又吩咐了春朝两个几句,“勿要淘气”之类的,就往后面去了。
春华走后,杜荀氏又和春萱说了会儿话,便指着西边的月洞门笑道:“你三哥在西院里呢,你姊弟找他玩儿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