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讲述练习后,妈妈让兵兵练习“编故事”。
“编故事”首先从“看图编故事”练起。妈妈让兵兵在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组织语言讲述出图片以外的故事。这个活动主要训练孩子语言表达中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妈妈先拿出一张图片,这张图片可以是画册中的一页,也可以是从网上下载或者父母自己画的。在选择图片时,父母一定要考虑内容是否有助于幼儿某方面的教育(情感、能力、知识、健康等),且主题健康,符合时代要求,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同时,图片的表现形式要具有艺术性,能激发幼儿看图的兴趣,有一定感染力。图片中的角色形象鲜明,特征明显突出,背景不宜复杂,结构布局匀称,情节一目了然,色彩鲜艳协调,篇幅稍大。画面上的人物或动物不要太多,一般不超过3个。太多的关注点会让孩子感到困难,产生畏惧心理。
妈妈让兵兵观察这张图片。妈妈告诉兵兵,要按照从“主要情节——次要情节;从上——下;从左——右;从近——远”的顺序来观察;重点观察一些细节,启发兵兵从这些细节展开联想。比如从图片上人物穿的衣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从上面画的小房子,看出故事发生地点是在家里;从天上的星星或者太阳,看出故事发生时间是晚上还是白天。她让孩子通过“整体—部分—整体”的方式把握好故事内容。
接着,妈妈进行“启发提问”。提问是讲述的主要开展形式;提问可以理清孩子的讲述思路。在提问时,大人要突破思维定势,启发孩子大胆展开想象。父母可以进行以下提问方式:
一、提出描述性问题:图片上有什么?有谁?是什么样的?在做什么?什么表情?
二、提出判断性问题: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什么一样?什么不一样?怎么样?
三、分析性问题:在说什么?会想些什么?
四、提出推理性问题:为什么?怎么知道的?结果怎样?
父母要告诉孩子,一个完整的故事应该有三部分:开头、中间和结尾。如果是单幅图片,给出的往往只是故事的中间部分。这就需要孩子发挥想象,自己补上开头和结尾。开头一般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人公,前面提到要让孩子观察细节,而这些就都可以从细节上看出来。中间部分,要发挥想象,补充完整主人公的对话、心理活动。结尾,要让孩子根据中间的对话,给主人公安排最适合的结尾。
在做足这一系列准备工作后,妈妈给兵兵足够的时间思考怎么构思情节,怎么运用语言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等。只有孩子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按自己的思路流畅地讲述故事。
“编故事”还可以从“故事接龙”练起。父母可以先编一个故事,讲到高潮的部分时,戛然而止。此时,鼓励孩子自己来设想结局。第一次进行这样的“接尾巴”游戏时,孩子或许会抗拒,强烈要求你讲下去。你不妨给孩子做个示范,随意编出N种状况来,让孩子选择喜欢的一种。当孩子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时,父母要给予孩子鼓励,让孩子再编出一种结果。
当孩子有了较强的编故事能力时,父母只讲一个故事开头就可以了。比如,“一天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小白兔挎着篮子出了门……”让孩子自己编中间和结尾的部分。如果孩子觉得困难,父母可引导他先在脑中先形成一个粗略的轮廓,然后用语言把这个轮廓的前后顺序讲述出来,可用“先……再……接着……最后……”等语言连接整个故事情节。
父母还可以为孩子代笔,把孩子编的故事写下来。随着他编的故事越来越多,父母要帮着他打印成册。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给孩子念一念,让他享受一下劳动的成果。这既能为孩子今后学习书面语言、写作文打下扎实的基础,也能再次发挥孩子自由想像的空间。
随着孩子年龄地增大,他所经历和认识的事物越多,编故事的题材也就越广,想象力就更丰富。因此,在让孩子编故事前,父母应该多角度拓展他的知识面。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带孩子尝试各种各样的活动,调动孩子的综合感知,获得大量的信息,如编故事的材料、丰富的词汇等。这样,才更有利于孩子编好故事。
孩子的平衡能力不足,会导致姿势偏差或运动能力发展迟缓,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身体平衡能力训练除了能增强体质外,还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开发孩子的智力。所以,父母们平时要注重对孩子进行身体平衡能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