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头原指鲜卑整个部族,后面鲜卑几经分裂,于是就有了很多部族,比较大的就是拓跋,宇文、慕容、段部和乞伏部,当然还有从拓跋部分出的秃发部。这些部族前期也是分分合合,造成鲜卑很难长时间的统一。而索头部则是在一直分裂过程中分的越来越小,但是大家一直用索头称呼他们,他们也没有换名字,于是索头部就一直伴随他们。
他们后经过迁徙,最后定居在北平和渔阳郡交界的一条不知名的河流,因为他们居住在这里,就被命名为了索头水。他们居住下来之后,生活还算安稳,但是鲜卑各部风风火火,彼此攻伐,他们部落又小,部族不多,所以一直很谨慎的介入各部族之间的矛盾。而燕山北部则是宇文部、慕容部和段部各占一方,在这些部族之间生存特别艰难,那一个都比它强。十一年前那是他们第一介入他们三部的争斗,慕容部联合段部、然后威胁索头部一起攻打强大的宇文部,郁鞠无可奈何,不参与会被打,参与了会被宇文打,于是他带着部族参与了,幸好那次打胜了。宇文部有数万人投降,还丢失了数百万头的牲畜。宇文也没有去报复这个小部落,而是报复给了慕容部。但是在这里,他们始终惧怕宇文报复,同时怕慕容他们又来一次。而此时南边的的羯赵东到海,西到关中,南与晋对峙,一时非常强盛,让他们惧怕不已。
后赵的强盛,加上鲜卑的混战,使郁鞠更加担忧本部的前途,索头部能永远平安地生活在索头川里吗?自然不能,旁边的叱奴部同样也是受到威胁,但是他们没有参与,也因为慕容部离他们相对较远的原因。郁鞠和十几个得力的手下商议,接下来部族该走向何方。他们便开始各抒己见,当然有建议就在这里,有建议归降宇文部,也有建议归降段部,还有的说归降拓跋,幸好也有人提成归降羯赵,之后商议了很久,他们才做出了这个决定:归顺后赵,投奔中原!
郁鞠于是想要不要带上叱奴部,之后亲自拜访了他们部族首领叱奴襄,言明当前局势,他们也是不知该怎么办,但是索头部的决定,让他们觉得可以在观望一下,让索头部先去羯赵看看,如果真的即受到庇护,又对部族发展有利,他们自然会毫不犹豫的前往。郁鞠见说服不了他们,于是回去自己召集部众,约三万人。然后举部离开了久居的索头川,穿过燕山,进入羯赵境内。
石虎收到边关奏报,马上召见了郁鞠,郁鞠于是带了十几个首领前往首都邺城。石虎亲自接见郁鞠等索头部首领,于是封郁鞠和那十二个首领为“亲赵王”,还有的封了列侯。石虎之后安排将索头部三万部众分散到冀州、青州等六个州安置,不过说是安置,实际上是分到各个州给圈养起来了,他们要服各种役,还要缴纳赋税,整体上来上部落首领的日子是好过了,但是部落下层的日子更差了,而郁鞠也不一定知道,就算知道他也没办法出来今后他要住在邺城,不能随便离开都城了。
石闵将这一切看在眼里,于是安排了人去收服一些弓马娴熟的人,送到东屠郡,当初石闵让贺兰驹一块去东屠郡,是因为东屠郡产马,有适合养马的牧场,现在他已经训练出一支五千人的骑兵,他们在不停的训练,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良马,他们很多都要三人都共用一匹马,因为是马不一定是军马,而军马一定是最好的,而且还可能会被阉割。所以好马越来越少。但是未来需要大量骑兵,所以要多挑一些好苗子,培养军官,骑兵军官,而他们一直未骑兵的装备进入战场就是要更多训练。他们都参加过对百济的作战,还与高句丽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