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不会市场上就没有你的替代者吧?即便那替代者客观上比你差一些,但市场那么复杂,信息高度不对称,有多少人能觉察出来呢?
再次,那即便暂时不如你的,倘能用勤快和善意赢得一部分顾客,并及时总结出自己的不足,随时修正完善,也许过不了多久,就真的比你还强了。
平心而论,同行间的东西,长期下来谁能保有绝顶的质量机密?什么可口可乐神秘配方之类的,都是炒作出来忽悠人的——是个可乐厂就能配出它那口味。
最后,你在总没人光顾的情况下,难免脾气性格都会发生些变化,甚至有坐叹宫花红的哀怨,这就离心理变态不远了。
结果,你便很可能真就脱离了时代。
所以,好酒也要摆到巷子口来卖,以免久而久之,好酒也变坏。
谦和的态度,常会使别人难以拒绝你的要求。这也是一个人无往不利的要诀。
有一次曾国藩问幕僚,你们看李鸿章怎么样?
一位师爷说,人不能欺。
曾又问,那左宗棠呢?
师爷答曰,人不敢欺。
曾国藩再问道,老夫为人如何?
师爷说,人不忍欺。
曾听后大悦,随后便对这位师爷委以重用。
不过,这位师爷很快却拐款潜逃了。
这故事中有些很好玩的妙味。“人不忍欺”的曾国藩为何会被人欺了呢?是因为,即便学识如曾国藩,听着那舒舒服服的奉承话,也不免有些飘飘然了,进而便顾不上去深究这奉承话的背后所暗藏的东西,以致都没了起码的警觉。
何况那师爷所讲的话里,也毕竟有着很客观的事实成分。在曾国藩的宦海生涯中,能一直明哲保身,的确有着“人不忍欺”的因素。但正是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一个亲口讲出这话的人,却同时也实践了对曾国藩的欺骗。
不过,也正是这样被人难得的“欺”了一回,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更增添了曾国藩在为人上的平和色彩。从此,别人大概更对他多一些同情,而不忍“欺”他了。
发挥无形资本(时间、精力、抱负、思考),辅助有形资本(资金、人力、原料、社会关系),为前人所未曾为,做今人所不敢做的事业。
以往我们在介绍某个公司的时候,往往主要关注其有形资本的部分,如投资规模、产能、技术设备情况、市场销售额、专业人员数量,等等。
但光有这些东西,却不见得就能确保赢得今后的有效发展。过分依赖这些,反倒很有走向低效竞争领域,狂打“价格战”的苗头。
自古以来凡做大事业的人,从来都是靠无形的力量驾驭有形的资源,才获得成功的。
而在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中,可以说,凡是可以靠钱换来的东西,都不是最重要的。
要想创新,就要拥有别人所无法具备的独门武功。
而在当今这个任何物品都可以被复制的年代里,唯有不断创新的思想,才可能是谁都偷不走的东西。
同时,当今也是一个个人人都希望展示自身个性的年代,只有无形的思想,才可能呈现出各有千秋的产品面貌,以满足市场上日益变化万端的需求。
越是竞争到高端地带,无形资本所能带来的回报就同样会越高。
不仅要学习工作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
假如你只拥有许多知识的积累,却不能加以有效使用,则你的那些知识,便只能算是些过去年代的资料;你也只能算是个“知道分子”。
在面对市场的很多时候,用户及对手的信息往往都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无论谁去调查,只要方法正确,都能收集到大致相同的资料。
那么,是不是谁都能作出同样的正确判断呢?
其实不然,这就如同大家看到同样的天气,但只有老农才能预知来日的天气一样。
因此,调查结果拿到手里,并非就万事大吉,最难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那就是,该如何认识和判断这些原始信息?
在决定工作方向的关键时刻,最需要的通常还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哪怕再高明的数理模型。
而能否作出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就不是单靠对现有知识的学习便能具备的,而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长期的锻炼和培养。
不仅要学习工作的专业知识,也要培养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个迷茫的青年找到禅师,问道,大师,有一件事使我感到很迷惘。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肯定有所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请问你怎么看?
禅师却反问青年,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青年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他从没想过这个问题。
禅师说,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就大不一样了。在炊妇眼中,它只是能做两三碗米饭的粮食;在农民看来,它就值1元钱;在卖粽子的眼中,包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酿成酒后,可以卖到40元钱。而说到底,米却还是那斤米。
禅师停了停,接着说,你就是你自己,无论别人把你抬得多高,你还是你;无论别人把你贬得多低,你也还是你。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只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听后,豁然开朗。
对自我的定位是这样,对外部事物的判断,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便你掌握了再多的专业知识,如果你不知如何应用它们才有充分的社会价值,那么你也就只是相当于一个资料的收集者而已。
满身大汗地工作固然值得赞美,不流汗仍能有惊人的效率,却更可贵。
大致说来,一个工作极度努力的人,即便不算成功,至少也容易讨好。因为他们会以一种高度专注、心无旁骛的神情,制止住一切轻浮的非议。
他们如果再能取得非凡的成绩,就更值得赞扬,毕竟他在其他方面放弃了许多,所以在夸着他的时候,大家心里也平衡。
而相反,一个看上去终日游手好闲、至少是不怎么用功的家伙,即便取得一些成绩,也不会换来别人的过多褒奖。
因为他给大家出了个难题——让我们怎么来表达对这家伙的心情呢?羡慕他的天生奇才吗?那我们还活不活了?
于是在人们的口碑中,拥挤着的便都是一个个“工作狂”的感人形象。
这甚至反过来又形成了人们的一些思维习惯——忙着一定比闲着好。那些口中总在抱怨着“忙啊忙啊”的人,流露的其实是一种深为社会所需要的心灵喜悦。
但仔细想来,在当今这种创新节奏越来越快的年代里,对一种工作的评价,还就是该以成败论英雄,甚至以投入产出比来论英雄。
因为有很多时候,你努力并非仅耗费自身精力,也需要公司对你加以的额外投入。这样,又怎能让人仅仅因为你“尽力了”就表示满意呢?
所以,“工作狂”当为此而三思。
感动他人的方法是为他人设想,成功者尤需培养这种情操。
当一个人在你面前哭得惊天动地时,你不见得会有类似的共鸣。因为那只是他的悲伤,压根没打动你,说不定你还会觉得他很可笑呢。
而当有人完全从你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指出你当前的困境和最好的解决方案,简直比你都清楚你的过去未来是怎么回事,你还会无动于衷吗?
你恐怕只会感到,你的心都被人给俘虏过去了,简直已无可逃遁。
因此,唯有站在为别人考虑的立场上做出的举动,才能让人真正无法拒绝。
初级的推销者只善于说,把自己累到口干舌燥,其实不过是背资料而已,别人的无动于衷也就可想而知。
高级的推销者则是善于听,让对方把心声全讲出来。然后你再帮他制定出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永远不要先从你的产品出发,而要从对方的需求出发,那么离对方接受你就会更近一步。
而每当别人这样接受了你一次,你也就离最终的成功更近了一步。
坚持是非原则,严厉地责备别人与谦逊地接受责骂,是人应尽的义务,这也需要技巧。
东方人的文化思想中,较为突出的是儒学思想和佛家文化。表面看上去,它们似乎都在劝导人修身养性、独善其身、与人为善、心平气和。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子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非只提倡无原则的与人为善,无论面对何种社会现象,总是一团和气——那也太看扁东方人了。
在大是大非面前,应该坚守的原则,决不能放弃;应当责备的恶行,决不可姑息。这是应有的处世底线。
而一旦发现自己的言行中出了问题,那就应该忘记自己的身份,接受来自任何人的批评。
原因很简单:当别人有错误时,你是不是就希望他这样啊?所以,你若能这样做,便是最符合社会法则的。
总之,该将自己的位置需要站高就站高,需要放低就放低。
其实这说起来,也恰恰与东方人的某些天性相违背——我们往往是既不愿做出头椽子,也不愿在人面前丢面子的。既然违背了天性,看来就差不多符合社会要求了。
与别人共存共荣,是维持长久发展的唯一办法。
设想一条马路两旁全是酒店,每日食客熙攘,彼此间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倘若有一天,马路一侧失火,将这边的酒店全部烧光了,那么请问,另一侧那些酒店的生意会不会立马好上一倍?
恐怕正相反,不下滑一半就不错了。
原因很简单:那把火虽然没烧到这边来,但也会将“人气”赶走大半。毕竟世上不只是这条街上有酒店,如今这边都残破成这样了,谁还会来自找晦气?
结果,昔日的竞争对手,反倒会盼着马路对面赶紧再重新开张。
可见,竞争并非坏事,在促进了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将市场这块共同的蛋糕做大,则对手间便可取得双赢了。
一定记住,你可以期望自己越做越好,超过别人,但不能指望别人倒霉,从而显出你的稀有。就像不能指望首富破了产,你就会有致富的机会一样。
老百姓对此还有个更形象的说法:别人死老婆,不代表你能娶媳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