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旗鼓的首要步骤是停止做那些已经做错的事情。
说来真是既荒诞又辛酸,作为股民进入股市,原本是来炒股票的,结果多半却被股票给炒来炒去,甚至让股票把自己给牢牢地套住了。
然后又该怎么办?割肉还是静候解套。
割肉,很可能会踏空。等解套,则恐怕没个头。
而老巴给你的建议,则还是该割肉。因为这是常人最难做到的一点。
现在我们差不多能明白老巴的理论主线了:凡与常人思维相违背的,便基本都是可以考虑的。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你自认为已经看明白了当前的趋势。
但你会问:如果还是看错了呢?岂不成了左右吃耳光?
那也该算是有收获,最起码又多了一次教训。
教训之后,又有两种发展方向:
一是聪明了一些,判断正确的次数越来越多了。那就算教训得值,可喜可贺。
二是虽然经历了教训,却仍不见你在操作上有什么起色。那就该彻底顿悟了:自己不是这块材料,早些收山吧。
最后还可以送一条上好的安慰给你:统计表明,越是智商高的人,越难以炒好股。
所以,从此再不去跟那些笨人为伍,也罢。
我并不看价格,首先看的是公司的业务并试着找出这家公司值多少钱,因为如果先看到了价格,我的判断会受到影响。因此我先看公司的基本面,试着评估它的价值,然后才看价格。如果价格低于我所评估的价值,我就会买入。
我国股市尽管不够完善,也流行着这样的话:高价股低估,低价股高估。
越高价的股票,往往越值那个价,否则就不会有人敢胆大妄为,将其硬推到那么高的地方。
但由于人们心理上的恐高因素,即便大家知道该股物有所值,也担心其向上乏力,从而无意跟风。
越低价的股票,则往往越不值那个价。只是由于中国特色的“卖壳”、“置换”等因素,才导致总有人对那些烂股票有所期待,随时弄个概念出来便兴风作浪一番。这要到了规范市场上,早成“仙股”没商量了。
而众多的散户投资者出于一种较为荒诞的“安全性理念”,认为低价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就意味着“下跌空间有限”,也就容易轻信关于这类股票的一些宣传,于是便在其上面一再投入,致使其同样能活得挺精神。
自然,若将上述股票,以巴菲特的理念来加以对照,就该明白,一切都需重新思考了。
尤其是,老巴他“最后才看价格”,恰恰体现了在他这套完整思路中,价格的分量最重。主角才最后出场呢。
首先考虑的因素,通常只为确定一个大范围;最后考虑的因素,则是用来一锤定音。
我们喜欢简单的企业——产品变化不大,竞争优势明显的企业!而多元化是针对无知的一种保护。
首先,企业资源总是有限的,多元化经营的投入,往往意味着原有经营的产业要受到削弱。这种削弱不仅是资金方面的,管理层注意力的分散也是一个方面。然而,原有产业却是多元化经营的基础,新产业在初期需要原产业的支持,若原产业受到迅速的削弱,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便将面临危机。
其次,支持多元化经营的一个流行的说法是,这样可以化解经营风险——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然而,市场经济中的广泛相互关联性,决定了多元化经营的各产业仍面临共同的风险。也就是说,“鸡蛋”仍放在一个篮子里,只不过是篮子稍微大了一些罢了。在宏观力量的冲击之下,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资源分散反而加大了风险。
还有,新投资的产业会通过财务流、物流、决策流、人事流给企业带来全面的影响。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业务流程和市场模式,因而对企业的管理机制有不同的要求。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把不同行业对其管理机制的要求以某种形式融合在一起。而多元化经营的多重目标和企业有限资源之间的冲突,则使这种管理机制上的融合更为困难。百事可乐的“快餐+可乐”的多元化经营,就曾面临着两个产业在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冲突,最终只好成立两个公司独立经营。
总之,好企业通常都只专注一个产业。几乎所有的行业第一,都是一提其品牌,就能使你明确想到其产业的公司。而反之,那些品牌覆盖好多个产业的公司,则通常不会特别优秀。
在投资领域,你最需要做到的应该是搞清楚那些最重要的,并且是可以搞懂的东西。
从投资角度而言,世上没有让人看不懂的行业。
因为投资者不必考虑工艺问题,而只需分析经营格局和财务报表,这应该没什么搞不懂的东西,只要你愿意下工夫。
但为什么这还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只是由于,愿意下工夫的投资者太少了,尤其对散户而言,更是如此。
原本说来,作为一个资金不甚宽裕的散户,应该慎重考虑每一笔投资的使用效率。但事实却是,一个人手头的闲置资金量,跟此人愿意为其所动的脑筋,并不见得会有太相关的联系。
尤其不会是:越缺钱的人越会用钱,越有钱的越善于挥霍。说不定还正相反呢,那些缺钱的人,恰恰是因为不善理财,才到了眼下的窘境;而那种靠自己奋斗赚到了大钱的人,却怎么都改不了“守财奴”本色,永远只习惯于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在投资上没下太多功夫的人,大致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不知该怎么下工夫,譬如对行业进行全面分析,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经营者的能力及特色,诊断企业文化与战略目标的兼容程度等等,简直不知该从何做起。
二是就满足于根据道听途说作决断。因为身边有好多成功榜样都是这么做的,譬如邻居家二哥,文化水平还不如自己呢,还不是买到了一支涨停股。至于过段时间之后,即使这位邻居二哥赔钱了,也没关系,单位的同事老王又赚钱了呢,那家伙也是跟自己差不多的能力,继续跟他买吧。如此而已。
复杂多变的适应性系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它顽固地拒绝被预测。
市场营销学与其他学科间有个最大的区别:它没有任何一条成功定律,可以被放之四海而皆准地加以复制。
这既是市场最令人苦恼的地方,也正是它最令人着迷的所在。
有多少国际知名的公司,来到中国市场后,却发现斗不过一些不知名的小对手——“世界第一不等于中国第一”。这实在太吊诡了。
在投资领域中更是如此:任何投资经验,都是难以被照搬的。
这倒不是有哪个超级“主力”会一直在暗中与你作对,而是任何已有经验的东西,会在公众脑海中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进而演变成崭新的群体意识,最终在市场上呈现出匪夷所思的画面。
每次市场变化过后,留给你的印象通常都会是:既与以往不同,又似曾相识。
不同之处在于:市场主力又创出了新概念,玩出了新花样,令许多老手都为之目眩,更不用说那些毛头小子了。
似曾相识则在于:启动行情之前,还是一样的制造恐慌,令常人不敢介入;行情崩溃之前,也还是一样的令人充满希望,纷纷愿意伸手去接那些空中落下的刀子……
对投资者来说,资讯有两种:可以知道的事情和必须知道的事情。你知道的所有事情中,具有重要性的事情只占很小一部分。
一位哲学家乘船过河。他问船夫,你懂历史吗?
船夫回答,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