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少的青春时代有一种精神叫“天不怕地不怕”,有一种莫名的优越叫做“我最叼”,按照现在看来可能会说年少无知、年轻气盛。
可我不想这么去评价那些年少的青春岁月。
因为年轻,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充满幻想、充满憧憬、充满激情。
因为年少,觉得未来有无限可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样因为无知,不会对现实低头,被磨练敲打过无数次,最后的我们是不是都活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样子,讨厌奉承、讨厌客套、讨厌......
你看,这就是长大之后的无奈。
因为我们要生活更要生存,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磨灭了斗志与热情,还剩下什么呢......
我爱我年少的样子,那是最真实的我,不用委曲求全,不用费尽心思努力工作,不用为了点工资拼命加班,更不会殷勤奉承。那才是我们现在努力想要活成的样子啊,我们曾经拥有过的样子。
后来,我长大了,我再也没爱过这个世界。
毕业后的我跟大众人们一样工作,一份自己并不热爱而又不能放弃的工作,一笔只能付房租水电吃点饭的工资。普通的一员群众,不在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跟梦,也逐渐接受了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平平凡凡,无波无澜。
23岁那年我得了抑郁症,伴有自杀倾向。
割腕、吃药、撞车、跳楼......
随着心理医生的治疗我才发现,原来能轻易摧毁一个人意志与坚强的是原生家庭。是那个从小嫌弃我到大的父亲,亦是在我13岁就离世的母亲,又或许是一年不说一句话的哥哥。
我偶然间在微博看到过这么一段话:
“越长大会越发现,你心里上最大障碍就是来自原生家庭。比如你从小没有被父母夸奖过,那你以后不管做的多好,都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渴望认同又永远觉得自己不配被称赞。就算你明白你已经很努力了,而且做得比大多数人都好,你知道自己得到的都是该得的。心里这种患得患失的额情绪依然无法甩掉。”
是了,
那是我。
是那时寒假放假在家嫌弃我浪费电、是暑假在家逼我出去打暑假工、是在母亲不行的时候找我聊天问我以后准备怎么办,可是亲爱的父亲,对于一个13岁初二的我来说,我又能怎么办?你告诉我,我只是回答以后该怎们办怎们办,为什么得到的是你无休止的辱骂,骂我不是个东西不是个人、骂我是个冷血动物是个白眼狼......
爸爸,我只有13岁。
爸爸,那个人也是我的妈妈。
我现在不想用言语表达当时的心情跟状态,那是一种空切的悲鸣、空旷而又绵绵荡漾。我甚至找不到词去形容这种状态,找不到...
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是没有后路的。
感到失败和望不到头的时候,没有那个外界默认的“避风港”。
不会觉得“就这样回家好了”,回到那个有爸爸妈妈的屋子里,把接下来的日子过完,或者整理好自己重新振作再出发。
很多人其实不把家当做退路。
低谷时,家人甚至给予更大的压力。
我看到很多的年轻人站在路中间,就那样站着哭,身后没有灯火,身前白雾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