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续最终没有同意让司空周安前去青州,一者他的年龄也不小了,二者他的职位太大了,朝廷三公。
下朝之后,刘续在宣室召见了丞相和三公,与他们磋商了去青州的人选。
“陛下,此事既不能让三公前去,也不能派遣一低职位的臣子,否则无法体现朝廷对此事的重视。”丞相一言定论,说出刘续的为难。
纵观朝野上下,除了刘续身边的侍中外,再无合适的人选,本来,遣派九卿大臣是最合适不过了,怎奈无一人愿往。
围绕着侍中人选,刘续与几位辅臣,讨论了数次,皆不满意。
“陛下,臣荐举一人,侍中袁博,其人耿正刚毅,文才通达。”司空周安向刘续举荐了一人。
刘续心有深思,豪门世家之中,豪门以弘农杨家为主,世家以袁氏为首,但杨家行事谨小慎微,低调存世。
袁家发迹于先帝,先是与众世家一样,普普通通,之后靠上了外戚梁家,在朝廷里顺风顺水,像袁汤和袁博皆是先帝之时的侍中。
刘续诛除梁冀,没有大开杀戒,由此袁家躲过一劫,袁博自己也考较裹,凭心而论,文才方面确实如司空所言,才练通达。
刘续觉得不能此事让袁博去,皆因其家世之故,袁汤已经是并州刺史了,而他们的叔父袁贤安已是九卿之臣,若袁博此行功成,将真会出现四世三公的局面,这是刘续所不能允许的。
思虑再三,瞧了几位辅臣一眼,刘续心中已有人选。
“命侍中杨正坤持节赴青州,总领治疫事,青州刺史与北海相为左右副使,协助治疫。”
轻缓的话让几位辅臣略感惊讶与好奇,皇帝没有采纳司空周安的举荐,选了一位杨氏子,这其中是否有其它的含义。
“臣等遵命!”未敢迟缓,几位辅臣立即回话。
“几位卿臣,若无要事,便退下吧。”不去理会几人的疑惑,也不作解释。
“臣等告退!”几人确无要事,向刘续行礼告退。
跪坐在软榻上,想了半天,让人宣来杨玉泉,厮以为他是杨氏子。
走进宣室的杨玉泉,向刘续行礼。
“臣杨玉泉参见陛下,愿陛下万年永期!!”
刘续从沉思中回神,抬头望着叩拜的杨玉泉,打量了半天,之后摆了一下右手。
“杨卿家免礼,看座!”
“臣谢陛下!”
杨玉泉起身之际,发现陛下一直在看着自己,内心疑惑万分,然后看了一下全身。
“陛下,是臣有何不妥吗?”
“卿家并无不妥。”
话语猛转,刘续出言询问:“卿是杨家子?”
跪坐在软垫上的杨玉泉有些疑惑,但天子当面,君前奏对,容不得迟疑半分,遂拱手道回话。
“臣是杨家庶脉。”
“哦,是吗,未知家父何人?”
“家父在孝安帝时忝居太常卿。”
“世宗光武帝中兴大汉,豪门世家多有襄助,汉复之后,刘氏也是多加恩赏,可以说,举朝上下尽皆世家子。”
听了刘续的话,杨玉泉惊冒冷汗,迅速起身,俯身拜倒。
“陛下,莽贼篡位,天怒人怨,世家忠于刘氏,匡君辅国,此人臣之节,世家一片忠心,未敢有任何异想,望陛下明鉴。”
刘续仿佛认为刚才的话只是不经意提起,微微一笑道:“卿家请起,朕只是一些感慨,没有它意。”
“臣有罪,是臣错悟了陛下的意思。”杨玉泉现在只想结束这个话题。
“孝安帝时,杨震太尉秉政廉洁,时有忠言于帝,怎奈为宦官陷害,以死明志,刘氏终归是有负于杨震太尉。”刘续似有叹言,为孝安帝不纳忠言而感到可惜,惜杨震之忠之能。
“祖父所为,是人臣的本份,臣代祖父谢陛下赞言!!”杨玉泉慨然接受了刘续的话。
“说的好,人臣的本份。”
刘续话语一转。
“自太祖执天命,后有世祖兴复,我刘氏执掌天下已有近三百年了,时移世易,世宗的有一句话却犹然在耳,至今都在汉家各地流传。”
看不透刘续的面容,猜不透刘续的用意,但刘续的话让他想到的一句话,只能希望刘续心中一闪。
“世宗曾言,代汉者当涂高,卿晓义通经,高门之后,未知对此有何见解?”
果然,杨玉泉没有猜错,内心心绪繁转,思虑着应对之言。
“陛下,臣谨对:子不语怪力乱神,世宗皇帝此言在臣看来应是警示后世君王,然一句谶语怎可以谓天命,汤伐桀,以有道而伐无道;周代商,以仁义而换虐政,太祖三年灭秦,五年而亡西楚,此人心所向,太祖以仁义德行取天下,是故天命所归,世宗一言而警示后世,希冀后世君王勤政爱民,勿有懈怠。”
对于杨玉泉的回答,刘续还是比较满意的,世宗之言,想来也只是希望刘家君王善待黎庶,勤政为民,但这句话却让人浮想联翩,王莽篡汉,也是依此话而告诉臣民自负天命,世祖兴复汉家,也说自己就是此言的天命,可以说让人不胜唏嘘。
“朕也认同卿之所言,为何有些人对此却臆想不断,而此言却流传至今。”
“天下承平,君王贤明有道,仁义宽俭,黎庶安平,偶有一二之逆,思想不正之人也属正常。”
“呵呵。”刘续轻声一笑,“也是,亿兆黎庶总会有几个人表里不一,嘴里喊着太后、陛下万年永期,心里面不定怎么想呢。”
少府令没有说话,刘续的话让他紧张万分,话里有话,意有所指。
“好了,朕只是略有感怀,少府令陪朕这个稚子也聊了半天,就不留你了。”刘续没有继续为难少府令。
“臣告退!”少府令恭拜,缓缓退出宣室。
走出宣室的少府令杨玉泉心绪不宁,他从刘续的话里听出了对世家的不喜,更对袁家颇有顾忌,少府令杨玉泉不知道刘续为什么对袁家颇有顾忌,打算回家与父亲询问一下。
站在宣室的窗前,看着离去的少府令,刘续不知道在想什么,对于杨袁两大世家,他还是颇为喜欢杨氏,杨氏虽是世家,却自有一片忠义,诗礼传家果然不一样,此等家族历经沧桑,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