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有重孙子了!”宋先生继续说,“母子平安!”
奶奶更高兴了,说:“好!好!好!照顾好母子俩,你也注意休息!”
宋先生兴奋地说着“谢谢”挂上了电话,笑容也重新回到了脸上。
人在悲伤、激动、兴奋的时候,用的语言都是比较模糊的,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挑话中的毛病,先听他讲,给他宣泄情绪的机会。就算你觉得他说的过分了,也不要指出来,让他自责对你们的沟通毫无帮助。
有些人喜欢一边听人讲话一边挑毛病,有时还会死抠字眼,这都会让对方感觉不快,认为你是吹毛求疵。要记住,倾听不是为了去挑毛病,而是为了去沟通。就算你听得出来对方是在吹牛或者夸大其词,也不要马上揭穿他,听他讲,并让他完成他要表述的故事或观点。对方的观点可能不对,但你最好先“听进去”,再进行分析。
不要抢话头。
刚毕业的笑笑就职于一家知名娱乐杂志,得到这份工作让她十分兴奋,她决心发挥自己的一切能力做好娱乐记者。
上班没几天,笑笑就在同事的带领下去采访一位当红的女明星。笑笑连夜准备了很多问题,并拿出采访提纲给老同事看,没想到同事却只说了一句:“采访时不要多话,听她自己讲。”
笑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并没有真的理解“不多话”的原则。
采访开始的时候,同事示意笑笑来问问题。
笑笑做了个不错的开场:“您好,今天咱们来谈谈您的新片吧!”
女明星开始讲自己的新片,说:“这部片子是翻拍自张爱玲的原著《红玫瑰与白玫瑰》,我饰演的是白玫瑰。”
说到这里,女明星停顿了一下,同事就接话说:“你的气质很符合白玫瑰的形象。”
女明星微笑致谢,继续说拍戏的故事。笑笑坐在一边,觉得自己受骗了——同事明明就在插嘴,却不让自己说话。
不服气的笑笑,一边认真听女明星的讲述,一边找机会插话。
终于,女明星开始讲新戏中对结局的改编,笑笑像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一样,赶抢过话头,讲起了自己对结局的看法。
女明星看着她滔滔不绝也不好打断,同事听她越说越远,赶快提醒她:“这是在采访呢!”
笑笑如梦初醒,那女明星只是尴尬地看看她,继续接受采访。
回到杂志社,笑笑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而副主编却把笑笑叫进了办公室,说:“今天你们采访的那个女明星的经纪公司投诉你了,你赶快准备一份检查吧!”
不要“好心”地“替”别人把话说完,这纯属自作多情,80%以上的人不会领你的情。千万不要抢过别人的话头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纯属喧宾夺主,100%的人都会反感你的行为。
倾听时不妨暂时忘记自己要表达的东西,只是听对方说,像海绵一样去吸收对方释放出来的信息,你会发现你的所得将变得更多。
要知道,一个人能获得成功,与他的个人奋斗是分不开的,但能够让别人知道他的成绩并帮助他取得更大成功的诸多重要因素中,一定有“沟通”这一项。
卡耐基在自己的奋斗历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而有效的沟通人际关系的经验,他提出了令世人为之信服的社交沟通艺术的一般规律和准则。他说:“与人相处的学问在人所有的学问中应该是排在前面的,沟通能够带来其他知识所不能带来的力量,它是成就一个人的顺风船。”
沟通是人们处世的一种艺术,对渴望成功的人来说定会大有裨益,因为处世沟通艺术是成功者必备的素质。
沟通是双向的。
沟通必须是双向的,单方面的讲话只能称作演讲或倾诉,只有通过对话来交流思想才称得上真正的沟通。
英国文学家哈兹里特曾说过:“交谈的艺术不仅是让人聆听的艺术,也是聆听别人的艺术。”
交谈能被奉为艺术,那么就一定要是活的、流动的、充满生命力与感染力的。交谈应该是一问一答,而不是一说一听;交谈应该是众说纷纭,而非众口一词。
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着,你坐在他对面,摆出倾听的姿态看着他,听他讲,这就是好的倾听了么?不是,没有交流与反馈的倾听,就像个故意把讲述者推向了舞台演出一场独角戏,而自己也躲在黑暗里默默忍受。如果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讲述者和倾听者都只能白白地“忍”完这场戏。
口才被称作谈吐,那么交谈就要是吐故纳新的过程。只有宣讲而没有反馈的演讲,不算交流,会让气氛变得死气沉沉;只有沉默而没有反应的倾听,也不算交流,会让宣讲也变得毫无意义。
一问一答推动情节发展。
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电影《刘三姐》,相信人人都略知一二,那其中多处对唱的经典场面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有一场戏是三姐采茶归来,遇见一群小伙子,大家一问一答,唱起了山歌。
小伙子们唱着问:“什么水面打跟斗?什么水面起高楼?什么水面撑阳伞?什么水面共白头?”
刘三姐唱着答:“鸭子水面打跟斗,大船水面起高楼,荷叶水面撑阳伞,鸳鸯水面共白头。”
小伙子们唱着问:“什么结果抱娘颈?什么结果一条心?什么结果抱梳子?什么结果披鱼鳞?”
刘三姐唱着答:“木瓜结果抱娘颈,香蕉结果一条心,柚子结果抱梳子,菠萝结果披鱼鳞。”
小伙子们唱着问:“什么有嘴不讲话?什么无嘴闹喳喳?什么有脚不走路?什么无脚走千家?”
刘三姐唱着答:“菩萨有嘴不讲话,铜锣无嘴闹喳喳,财主有脚不走路,铜钱无脚走千家。”
刘三姐的聪慧表现,源于她对问题的倾听与反应。小伙子们把问题像彩球一样一个个抛过来,而刘三姐就能一个个稳当地接住,这样的问答自然让每一个观众都过耳不忘。
优美的一唱一和之中,一幅美丽多情的江南山水画卷就在眼前铺开了。就在一问一答中,你听到了刘三姐的智慧、质朴和对剥削者的讽刺与痛恨,从而更加了解人物性格,更加期待情节的展开。
一问一答,是推动情节最自然的一种手法。问答的好处就在这里,问可以提出话题,答可以延伸话题。你听着这样的问答,就会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就会更投入地关注下面的情节。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说:“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人跟他开诚布公地谈心。”这是人性。
只要你肯听,总能从别人的谈话中汲取到新的营养,或者获得珍贵的友谊与爱情。
深度倾听就像是在给讲话的人把脉,你可以通过倾听了解到他的一切;而当你了解了他,下面的沟通就可以根据他的需要开出“处方”,深度沟通的机会必然唾手可得。
试着去倾听,去进行更深度的倾听,要记住,并不是“竖起耳朵”就能听到更多,用“心”去听才是真正的秘诀。
倾听不是耳朵的工作。
课堂上,老师在讲一首唐诗的赏析,下面的学生昏昏欲睡。
老师把一个学生叫起来,问:“刚才都听到些什么?”
学生说:“听到唐诗的赏析。”
“都说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背诵起来,把老师的话重复得八九不离十。
学生以为自己“逃过一劫”,没想到老师又问:“那你听了这些都想到什么?”
这一次,学生却说不出来了。
这样的学生是在“听”课,但“听”的程度只停留在了生理上“听觉”上,而把“听”与“想”做了割裂。
倾听绝不仅仅是耳朵在工作,更需要你投入真心、运用逻辑去处理听来的话。
漫不经心的听众只能是“给人一个耳朵”,把大脑完全闲置了起来,或者只提供单纯的记忆功能。这样一来别人提供宝贵的信息变成了没用的“耳旁风”,而自我思考时会闪现的灵光也同样会随之荡然无存。
如果你是学生,那么应该把听来的课文、习题进行分析、提出疑问,解决后再存入脑海;如果你是记者,那么应该把听来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主题提炼,再做出文章;如果你是家长,那么应该把孩子的话仔细想想,再考虑是对他进行教育或是夸奖。
让对方听到自己的话。
常有人问:到底什么样的问答才是理想的?怎样和人交流才能得到对方的欣赏?是语速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好在我们能摸到人与人问答时候的一些规律。
首先,任何人都会觉得自己说话的方式没有问题,也一定最欣赏自己的语速、声调和语态。
第二,你的语速快慢,取决于对方的语速。他快,说明他思路快、性格急,那么你也快一点,跟上他的节奏;他慢,说明他在进行慎重的思考、性格稳重,那么你也慢一点,让他感觉到你的尊重。
第三,不要模仿他的口音,却可以模仿他的句式。他喜欢倒装,你也可以试着倒装几次;他喜欢排比举例,那么你也不妨列出几个分句。
总之,在不知该如何应对的时候,观察对方,试着模仿他,这也许就是最笨却也最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