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曲别针换别墅”的新闻:美国青年麦克突发奇想,拿着一个普通的曲别针开始了一场“奇妙的交换旅行”。一个曲别针换成一支钢笔,钢笔换成门把手,门把手换成烤炉……直到换到一套别墅的居住权。这个新闻一经报道,很多人都会说:多精彩的故事,多奇妙的旅程!而且它的结尾居然是用一张唱片合约从一位歌手手里换来了别墅的使用权,这真的太完美了!
节奏要随着情节走。
“曲别针换别墅”的故事被人津津乐道,那就来讲一个和这个故事很相似的故事:
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青年想去打工,于是他想买一辆摩托车做代步工具,但他却买不起新车,就花35美元买了一辆旧的哈雷摩托车。
这辆车怎么看怎么破,青年想了想,决定自己来整修这辆老爷车。
为了找配件,青年先是找修理厂,未果,又去打电话找厂家求助,厂家只回复“得查查”。
青年还是渴望修好这辆车,但工厂的回复却让人扫兴:“这种摩托车的配件早就不生产了,除非能在工厂的早期库房内找到。”
青年等啊等,以为再也不会有回应了。
突然有一天,电话响了,一个急切的声音透过听筒传了过来:“你是不是有一辆很旧的哈雷摩托?你去看看车架上是否有‘King’的标志?”
青年回想了一下,说:“是的,我擦车的时候,见过一个‘King’的标志。不过这跟我买配件有什么关系?”
青年觉得电话里的人在拿自己寻开心,就很不高兴地把电话挂了。
没过几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居然找上门来,对青年说自己就是给他打电话的人。他对青年说:“小伙子,我想看看那辆车,如果你愿意我想出35万美元收购它。”
“35万?”青年简直难以置信。
“是的,年轻人。”老人说,“这辆车是我的工厂为猫王定做的,那个‘King’的标志是我亲手打上去的。”
故事的结局很简单。青年得到了一大笔钱,足以去买很多辆新摩托车,哈雷公司花了35万美元买回了猫王的摩托,也得到了一次有力的宣传机会。两全其美,大团圆结局。
两个故事都讲完了,它们的相同点你看到了吗?对,它们都是同一种套路的故事,都在使用这样的公式:
人物A——遇见事物B——发生事件C——发生与事件C关联的事件D。
——遇见有诸多关联的人物E——以此类推,不断发展。
——最终达到与A和E相关的最终结局。
这两个故事都是由情节来掌控节奏,在非主要情节上一句话交代清楚即可,而在重要的转折和故事高潮时再多做讲解。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把握连贯性与逻辑脉络,并顺便控制了故事的篇幅。
“又臭又长”的篇幅是讲故事的大忌,如果没有充实的情节,最好不要把故事讲成连续剧。好故事应该像是电影,有头有尾,有始有终,一次性全部讲完,给人以完整的情节。同一个情节,就算再重要,也没有必要反复讲,你可以在讲到重点的时候提示“注意这一点”,但不要在这里反复啰嗦。
花开多少朵,都要“各表一枝”。
评书里面有句话叫“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其实也是在讲故事时能保证逻辑清晰的一种手法。当情节进展到某一处时,把不重要的事件或不适合提前讲完的线索先行搁置,“先表”一枝,再表另一枝。这就好像是先画一条线,再画一条线,只有分开画,才能让人看到清晰的两条线那样。
“各表一枝”的最实用技法是:先把总标题说出来,再说出小标题,然后把小标题下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讲出来。
《笑林广记》是我国笑话书的集大成者,其中搜罗了相当多的笑话。其中有一个笑话,虽然略显粗俗,却颇为有趣。
一个人很会讲故事,他的几个朋友便一直让他讲,这个人推脱不过,就说:“一个太监……”就不再往下讲了。
众人等了片刻,见他还是不继续讲,就很好奇地问:“那下面呢?”
这人说:“下面没了。”
这是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它的结尾就是“没了”,没了并不是没有下文,而是与太监的“缺憾”来了个双关,所以才能让人觉得有趣。
真正有头没尾的故事,《红楼梦》里的凤姐儿讲过。
元宵夜宴,击鼓传梅,大家故意让凤姐儿讲故事,凤姐儿开口便说: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
这一段相声贯口一般的俏皮话说出来,大家都是万分期待下文,可凤姐儿却抛出一截不像尾巴的尾巴,说:“底下就团团的坐了一屋子人,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结果这样一个结尾,搞得贾府上上下下的人“都怔怔的还等下话,只觉冰冷无味”。
没有结尾的故事,就算是巧舌如簧的凤姐儿讲出来也得让人失望。讲故事可以模糊开头,但不能模糊结尾。开放式结局绝不是好的结尾方式。戛然而止的结尾会令人觉得你的故事还没有讲完,甚至“只觉冰冷无味”。
升华你的故事。
《战国策?燕策》中记录了一个关于讲故事的故事。
燕昭王在消除燕国内乱后当上了国君。因为内乱期间齐国乘机侵占了燕国的部分领土,因此燕昭王决心招纳天下有才能的人,夺回领土,振兴燕国。
燕昭王发出了广纳贤士的号召,但却没有多少人前来投奔他。于是,燕昭王就去向自己的客卿郭隗请教。
燕昭王问:“我怎样才能召集到贤良的人来振兴燕国呢?”
郭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君,想要一匹千里马,派出了不少人去各处探求,并宣称要以一千金的价格来买。可是三年过去了,千里马还是没有买到。
“这位国君的手下有个很普通的人,自告奋勇请求去买千里马,国君同意了。
“这个人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四处打听,终于找到某处人家有一匹良马。可是,等他赶到时,那匹马已经死了。但这个人并没有转身就走,而是花了500金把马的骨头买了回来,并郑重地献给了国君。
“国君看了用500金买来的马骨头,自然很不高兴。
“买马骨的人于是解释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您是真心实意地想出高价钱买马,并不是用那高价来欺骗别人以取乐的。’
“果然,此事一出,人人都在盛赞国君买千里马的决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有人送来了三匹千里马。”
郭隗讲完“千金买骨”的故事,又对燕昭王说:“您要是真心想得到人才,也要像求买千里马的国君那样,让天下的人都知道您是真心求贤。您可以先从我开始,当人们看到像我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时,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就一定会来投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