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的王逸哪里知道39亿年外那个星系的情况,他现在看到的只是39年前这个星系发出来的光。他如果还想再见到这刻星系的光,那他还得在等39亿年。
不过王逸的思绪或许此刻能在39亿年外,因为他现在已经在梦游太空了。
早起加上一路飞船的颠簸,王逸今天很早就睡下了,太阳没下山。他已经瘫在床上呼呼大睡。就他住所的外面,智能机器人正在组装和搬运仪器。
智能机器人组装的东西叫做运输车,这运输车是专门为王逸的科研考察做的。因为要携带这其他的仪器设备,所以‘蔚蓝’考虑王逸一个人背着很多仪器登山是不大现实,所以为他设计了一辆可以供他氧气循环和安全保护的车辆,而车辆的后面则是携带这许多仪器的运输舱。王逸很形象的比喻这款运输车,一辆房车拉着一个实验室的纯电力火车。
在火星上没发使用化石燃料作为车子的燃料,所以在火星上所有的电动机都是使用电力作为能源。
但如果是需要远航并远离基地逗留超过15天以上的科学考察队伍,都需要独立装带太阳能充电板为自己的考察仪器和载具提供充电。这是没办法避免的,即便微型核反应堆技术很先进,到目前说到底还是资源不足,所有能避免和简单解决了就算效率不高,也要硬撑着节约资源。
15吨的运输车带着40平的太阳能充电板,就算充满需要6个小时,但如果行驶时距离不会超过100公里,运行仪器和其他设备使用也不会超过3个小时,效率低得可怕。
如果火星上的太阳光照时间是17个小时,那么每天王逸充电时间用去了12个小时,剩下不到5个小时用来修整和放置研究仪器内的数据。
如果这样算,半年的时间根本不够王逸完成此次考察任务。
本次考察任务并不是单纯的直线登顶,而是先绕着奥林帕斯山悬空的山体一圈,然后像盘山公路那样螺旋绕着山体爬升,在爬升的阶段还要注意查看形成的每一层熔岩层。然后放置地层剖面仪,了解熔岩层的结构,然后记录数据发回北极的科研基地,以供地质专家们了解整个奥林帕斯山的地质稳定和隐藏的一些地质灾害风险。
王逸的工作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有些困难,毕竟这些钻孔,放置仪器,每天还要步行一段放置测标杆。这对于现在经常依赖智能机器人的人类来说却是有些辛苦和不适应,但是对于王逸来说却是极其开心的事情。之前说过,王逸的地理学是他的爱好,宗其所爱,没有多少人会不喜欢内心自己需要的吧。
一夜之后,王逸精神饱满的起床了。不需要闹钟提醒,就是那种睡到一定时间然后自然醒,时间刚刚好的那种。
穿戴好宇航服,运输车已经安装好,仪器设备都已经装车。绕着车子检测一下车身情况,然后在车子里面检查车子的性能和气密性等一些列检查内容后,王逸驾驶着车子缓缓驶离这个临时营地,而智能机器人此刻还在这里工作,它们的任务将是建立一个小的科学基地,所以任务还在继续,王逸的任务呢?他此刻正在路上。
火星的地面和地球上干旱的地面有些相识。坐在2米高的驾驶室上,王逸很清楚的看到火星地面有大块的龟裂的岩石和风化的沙子。如果这里不是高原地带,此刻的地表应该不是岩石,而更像沙丘。
车子以时速20KM/S的公里缓慢前进,无趣的王逸在规划好行车路线后,王逸开始打量眼前这个高耸入天际的火山。
车子继续行进,感觉这那巨大的山峰压面而来,甚至有一刹那的错觉是自己已经感觉那种被人压住的窒息感。大自然鬼斧神工,才能制造出如此的庞然大物,如果这火山由人类制造那得花费多少年多少人的经历才能有如此壮观景象?王逸在心里暗想。
随着临近奥林帕斯山山脚,王逸的脸色也逐渐变得沉重,他太过乐观的估测此次的考察登山了。
小时候玩过沙子的都知道,如果用沙子砌起一座山,底部和顶部一定成为一个坡。如果把这个用沙子砌起来的山的山脚挖掉,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底部被掏空,然后没有办法支起上面的沙子,如果沙子有足够的紧实度,被掏空的山体就会塌落,形成一个类似悬崖峭壁的结构。另一种是如果沙子没有紧实度,就会你掏一下山顶的沙子就会陷落,继续形成坡,但是,如果你挖的足够深,并且堆起来的山足够高,掏空一侧,沙子会继续形成一个坡而并不会形成绝壁,但是这个坡会比你堆起来的山自己形成的坡度要陡峭。而此刻的奥林帕斯山就是这样子的情况,即便东面在地图上是形成一个缓坡结构,对比其他地方的绝壁自然是好过不少,不过这个高大8000米的斜面结构的坡度应该是太大了。
更要命不是因为这个斜面的坡度,而是在缓坡间还存在大大小小山体崩落的大石块和小石块。这个才是最要命的。
如果说坡度太陡峭,只要是距离足够,可以用斜面省力原理,类似于盘山公路的‘之字’路来度过这段陡坡。但是如果在路面有障碍阻挡,好不容易利用大功率起来的惯性速度会逐渐被这些大小石块的障碍减掉速度,然后尴尬的停在山坡上,进退两难。
其实也并不说说没有可以破解之法,在王逸的高倍望远镜里看到虽然这个陡坡的坡度很大,但结合现在火星的重力,车子行驶的空气阻力,想要完全爬上整个陡坡也不是很难,至少还是有机会的。不过花费的时间要更多一些而已。
而且这个陡坡的地质数据还是很有作用的,如果考察分析得当,人们就可以知道奥林帕斯山边缘架的塌落会不会影响到这个火山侧面上层的整体结构,得出的数据也会为后期的山顶科研基地的建设起到作用。所以说这个坡一定得爬。
车子继续往山脚前进,王逸此刻的心思心神全部都用在了了解山体结构的望远镜了。随着车子的前进,王逸在随身携带的数据平板山写写画画,这是算出现在车子的动力和山体坡度,如果数据还在范围之内,就还有机会爬上这个陡坡,不然只能绕道前往奥林帕斯山的西侧另一处坡了。
突然动力骤减,乱石已经是遍地。王逸知道,他已经到了这坡的最低端了。同时测角仪和计算数据得数出来,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这说明,王逸可以爬这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