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是个光着身子、凭一口气量潜进海底暗礁里捕捉海参鲍鱼的“海碰子”。“海碰子”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时兴起的行当。说起来“海碰子”的形象还挺那么威武的:剃着短短的刺锅子头(北京称寸头),戴着亮晶晶的水镜,手持锋利的渔枪,脚穿橡皮鸭蹼,凭着一口气量,赤身裸体地潜进冰冷的海底,在犬牙交错的暗礁丛里捕捉海参、海胆、鲍鱼等各种海珍品。海浪在你周围狂轰乱炸,激流拼命地把你拖向死亡的深渊,冰冷的水下犹如钢针刺骨,尖锐的礁石和贝壳就是刀枪箭簇……更可怕的是,当你在冰冷的海水中捕捉海参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就得迅速游回岸边烤火,这时你的身子已冻得浑身痉挛地打哆嗦,好不容易点燃岸边提前准备的柴草后,你几乎就像发了疯一样地扑向火苗,不顾死活地去拥抱温暖;在火苗上反复旋转着身子,完全像烤羊肉串。火舌象无数枚炽热的钢针,穿透你的皮肤,扎进肉里,骨缝里,驱除使你激烈战栗的寒气。此时灼烫的疼痛不仅使你感不到一丁点痛苦,反而使你觉得说不出的舒适和快活。当冻得铁青色的身体渐渐烤出一块块红斑时,用海碰子的行话说是烤出“花”来,也就说明烤到数了。怎么办呢,再次抓起渔枪和渔刀,再次跳进冰冷的大海里捕捉海参;并再次冻僵,再次痉挛,再次爬上岸像烤羊肉串那样地烤出“花”来,然后再次下海……一个潮汐,我们必须这样往返三次,就是“下三水”,才能满足收获的需要。我敢说,任何一个“海碰子”都是山狼海贼,任何一个“海碰子”都是英雄好汉。
越是凶险的暗礁,海参的个头越大;越是冰冷急湍的海流,海参的质量越高。在那个必须永远诅咒的年月里,恰恰是海参给我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在这个世界上,你不吃苦头,不做出牺牲,是决不会有收获的。你甚至必须百分之百地付出,才能得到百分之三、四十的回报。因此,我不但不相信天上掉馅饼,连地上能否长出麦子,也决不盲目乐观。所以,我从不抱怨我得不到的东西,而得到的东西,我也理直气壮地拥有。
我努力将“新式幽默”融进叙述
蒋:在你数百万字作品里,你最满意的是哪一部作品?为什么?
邓:如果你还能继续创作,你还在充满激情地构思,那么,你提的这个问题相当难以回答。正如著名球星贝利所说,最好的一个进球是“下一个”。但从绝大多数作家们的经历来看,恰恰最初引起文坛轰动的创作,是伴随他一生的荣誉。无论他多么激动,多么充满信心,“下一个”的作品都平淡无奇。当然,对一个作家来说,他还是有着他最喜欢的作品,也许这部作品没有获奖,没有引起什么轰动,却是他私下的所爱。倘若必须回答你这个问号的话,那我最喜欢我自己的作品是长篇小说《白海参》。第一,这是我第一部写海的长篇,所以调动了我最新鲜的海的资源,动用了几乎是童贞般的情感,我甚至想,当我的生命要终止时,一定要看着这本书离开这个世界。第二,凡是喜爱这本书的读者,写给我的来信都令我心下涌起一股忧伤并快乐的震撼。当我的新作《山狼海贼》出版后,一个读者在网上说,看过《白海参》就足矣,不要再看什么《山狼海贼》了!这说明《白海参》给读者的印象是多么强烈。《白海参》是二十多年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没有获过奖,没有引起注意,因为那时我的中篇《迷人的海》给我带来太多的荣誉,不但引起轰动,而且还获过全国大奖,为此还使我一步登天,从每天弯大腰流大汗的工人,一夜之间成为坐在家里不用上班的“作家”。
蒋:你的小说语言极富特色,你研究过新一代作家的叙事方式。你觉得70后、80后小说家与你在表达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邓:坦率地说,新一代作家们真了不得,他们所向无敌的裸体般的直率,粗野粗放却又智慧的幽默,包括胡说八道式的滑稽,都令我喜欢得发狂,我甚至断定,他们的叙述风格肯定要颠覆上一代作家。这使一些老作家们大为不满,甚至愤然。他们认定新一代作家,特别是网络作家语言全是垃圾。其实我说的是叙述风格,那种撕破脸皮式的狂妄大胆,那种一丝不挂式的所向无敌,那种绝没有任何道德遮掩的直白。令我目瞪口呆,不可思议;又令我捶胸顿足,拍案叫绝。当然,这种叙述风格不是没有内涵,它打碎我们曾固守的神往和神圣,悲欢和悲壮,正经和正统,似乎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楷模和坐标,实质上都是虚伪的。华丽的外衣被毫不文雅地撕开,见血见肉见骷髅,你不能不为此无可奈何地悲哀,同时又深感一种无与伦比的通透。
有人愤怒地批斥这种放肆的叙述是无聊。可是我们走过来的年月,难道不无聊吗?可我们有多少文字敢于面对那种无聊?也许新一代作家们正是用强化无聊的手段来战胜无聊呢。有人理性地指出,网络小说毫无思想境界。可是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再也没有比我们能写出那么多美好思想境界的歌颂文章,其结果我们无论在文化和道德上都接近世界最落后的位置;再也没有比我们能写出那么多严厉的批判文章,其结果我们现在的贪污腐败泛滥成灾。
我曾自以为我的语言相当幽默。但坦白交待,现在我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新一代的“幽默”,并努力将“新式幽默”融进我的叙述风格中。不过,我渐渐发现,新一代作家们的叙述风格全是一个路数,甚至形成了网络小说的统一味道。而上一代作家们却是风格各异,有时仅凭叙述风格你就能猜出作者是张三或李四。
蒋:近年你写散文较多,看过你作品的人,在幽默里轻松,在幽默里落泪,真情实感,人人都被打动。比如《明天我要结婚》,这样的传奇性,真实成为了传奇的生命!
邓:我个人认为,小说家的散文要比散文家的散文好看。也许散文家太注重散文的格式和文采,太追求朗诵的韵味,往往就不接地气和人气儿。而小说家像说故事一样讲述自己倒霉的或欢乐的经历,人物感大于景物感,反而就无意形成一种生动和感动。
蒋:你对目前的散文走向里出现的新现象比如非虚构写作、新散文等等,如何看待?
邓:严格地说我不懂散文,只是在两部小说创作之间的闲暇,将自己觉得有些趣味的真实经历写出来。编辑说是散文,我就觉得自己是在写散文。为此而认定散文是写真事儿,小说是虚构。虚构是将真实提炼到逼真,也就是写出生活的本质,所以很熬心血,写散文却感到一种为所欲为的轻松。如果散文界要闹出新花样来,我倒挺恐惧,怕以后不敢再写散文了。
冷眼看世界,热心写文章
蒋:你在中央电视台等机构做过文学、心理讲座,你是心理分析师式的作家。用作家敏锐的感受力和深厚的阅历来分析时代的症候,这样的作家现在太少了。
邓:再次感谢你对我的夸奖和鼓励。实际上我很惭愧,因为我们说假话的年月太长久了,现在要来点真的,大家可能还是放不开,特别是到了中央电视台,更得斟字酌句。而我有点大大咧咧,该怎么讲就怎么讲,决不吞吞吐吐,竟然给人一种“敏锐”的感觉。说起来挺合算,只要真话真讲就能获得赞誉。
蒋:你曾经有言:希望被人理解是弱者的表现。充满力量和自信的人是不会乞求别人理解的。你也是抱着这样的信念在写作、生活的吗?
邓:一个软弱无能的人才喋喋不休地强调理解,所以,我看到为数众多的人都在喊“理解万岁”,往往感到有些滑稽还有点可怜。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要求别人理解是最无用的,如果我要是乞求理解,今天我不但一事无成,而且还能被人当作傻瓜来嘲笑。
蒋:你目前有什么新作?正在写作中的有哪些作品?请透露一下。
邓:我目前应大连市一家三甲医院的邀请,在门诊、病房和手术室里体验生活,已经一年半了。光手术就看过八十多台,刀光剑影,血流肉颤,人体所有的部位我都看了个透。并为此写出二十来万字的“邓刚‘逛’医院”,暂时以“纪实”形式在大连晚报上连载,以后整理一下,准备写一部长篇小说,暂名为《高手林立》。
蒋:你对成都的城市印象如何?四川的文学人才辈出,但为什么文学成就(小说、散文等)总是难以让人满意呢?
邓:成都这个城市很不错,既有江南意蕴又有北国风情的感觉,复杂的美丽才令人长久地品味。从远古的时代就可以看出,如此景色是出文学才子的宝地。为此,你在四川文学成就上可是谦虚了。四川的小说散文作家耀眼着哪,不说古代和现代,就说当前,我随口就可以说出阿来、裘山山、麦家等,他们文字的精彩,令我时时胸热脑明,心领神会。不过,话又说回来,我总觉得上帝有一种“分配的把戏”,从古至今,似乎各省市各地区,甚至按人群数量为单位,都有数量相等的几个精英代表一个区域。所谓强弱其实是彼明此暗或此明彼暗,或是宣传方式及手段造成的。文坛的天空不断有耀眼的明星腾跃,但绝不会长久地挂在天上。总之,谁也不能妄自尊大,谁也不必妄自菲薄。冷眼看世界,热心写文章,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