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马可和彼得
愿书籍永远伴随你们左右
除了狗之外,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格劳乔·马克思
言谈间搞错一些地名的叫法总会让人觉得羞愧难当,出现这种状况,一来要归罪于词语本身,出于民族主义的考虑,一个地方可能同时拥有好几个不同语言写成的、读法完全不同的名字,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先不考虑单纯的词汇差异,而是注重它所释放出的政治信号。比如说,一个希腊人就算被严刑拷打也不会从嘴里吐出“伊斯坦布尔”这几个字,但对一个土耳其人来说,“君士坦丁堡”和“伊斯坦布尔”这两种称呼已经并行了好几百年,直到凯末尔·阿塔图尔克[1]一声令下,“君士坦丁堡”才被“伊斯坦布尔”正式取代。当然说错地名还要归罪于谈话者本身地理知识的缺陷:好多人觉得“威伊雅(Veglia)”和“克尔克(Krk)”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名,但实际上这两种叫法指的是同一个地方——克瓦内尔湾(Quarnero)里的一座岛屿。前者是它的意大利语名字,后者则是克罗地亚语[2]。再者,曾经我们习惯将外国地名翻译成本国语言,然而现在好多人都不这样做了。一些追求时髦的人,说起“北京”时不用它的意大利语译名(Pechino),而是偏要用汉语拼音(Beijing)把它念出来。[3]
当然,所有的地名都有其合理性,但除却一些我们只能采取某一种叫法的特殊场合,其他时候我们总得从中挑一个名字出来。鉴于本书将背景设定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市威尼斯,书中所提及的地点均采用其意大利语名,当某个地点第一次出现在文章中时,我会把它的现用名放在括号里。举个例子,一个被收入威尼斯麾下长达半个世纪的城市——卡波迪斯特里亚(Capodistria),如今被划归斯洛文尼亚,人们用斯洛文尼亚语称呼它“科佩尔”(Koper),在书中出现时它就会被写作卡波迪斯特里亚(科佩尔)。有些地方既有威尼斯方言名,也有意大利语名,比如被威尼斯共和国统治了500多年的坎迪亚(Candia),在标准意大利语中,它的名字更接近古希腊语,称作克里特(Creta)。至于像君士坦丁堡这种又可以被称为拜占庭,还可以被称为伊斯坦布尔的地方,在书中我们取用“君士坦丁堡”这个名称,这样做纯粹是为了更贴近那个时代威尼斯人的习惯,对其他两个称呼绝无怠慢轻视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