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于1930年的中原大战,是蒋介石为实现其独裁专制而引发的新军阀争权夺利的战争。双方投入兵力多达百万,延续半年之久,死亡30多万人,惨烈空前,给国家财力、物力、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难以计数。当时实力雄厚、兵强马壮、据守关外的张学良的倾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战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张学良站在自己一方,以求获胜。张学良对此先是保持中立,静观待变。是年3月1日,他发出“劝告蒋介石、阎锡山和平息争通电”,内称:“所冀举国同胞,洞察危局,注视线于国外,立泯内争,本诚意以相维,共图匡济。尤望介(蒋介石)、百(阎锡山,字百川)二公,融袍泽之意见,凛兵战之凶危,一本党国付与之权能,实施领袖群伦之工作。”经过较长时间的观望、考虑和分析,张学良终于在北方反对派政府宣告成立的第二天(即1930年9月10日),在东北召集高层军政人员秘密开会,宣布其意图:“东北地处边陲,日本窥伺已久,如欲抵御外侮,必须保持国内统一。”认为北方军事同盟,只是一个松散的暂时结合,南京国民政府则是英美支持、国际承认的合法政府,即便阎、冯集团战胜南京方面,其内部纷争亦在所难免。蒋介石虽不完全可靠,但毕竟不同于北方的乌合之众。故为整个大局着想,必须早日息争议和,从速实现国家统一。
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和平通电,率军入关。阎、冯集团土崩瓦解。这是张学良继东北易帜之后,又一次助蒋统一,巩固了蒋家政权。因此他于是年10月9日就任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威镇北方八省二市,地位、声望直线上升,成为当时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新星。这一年,他仅30岁。
张学良助蒋有功,蒋待张不薄。蒋曾致函予张:“得友如兄,死无憾矣!”是年11月12日,张学良应邀赴南京列席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一路上受到出乎意料的欢迎,抵京后又受到隆重的礼遇和接待。蒋介石以平等身份而不是以对待下属的方式热情地欢迎他。次年,南京召集国民会议,张学良亦亲往捧场,表示拥护统一,“南京欢迎之盛亦如之。”从此,蒋、张结盟,亲如兄弟。
张学良此次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是他贯彻“息争御侮”主张的继续。为了抗拒日本对东北的压力,无论就个人,就国家来说,他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政府作后盾。此举虽不能完全排除军阀所固有的个人野心,但他与一般旧军阀不同。他珍惜和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任何人企图建立独立的北方政府,不赞成两个政府分庭抗礼或是军阀分裂割据。从结束半年之久的军阀混战局面,减轻人民所受战争之苦来说,张学良率兵入关,助蒋统一,具有进步意义。但更加严重的后果则是:蒋介石可以集中兵力,对中央苏区的红军进行旷日持久的“围剿”;造成东北国防空虚,给侵略成性的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提供了一定方便。这是张学良事前没想到的。
张学良在谈到武装调停中原大战时曾说:“我自1926年即主张停止国内战争,早日促成统一。”“我就说阎百川、冯玉祥他们不智,他们就不想想,那时我东北那么些军队在你身边待着,我要一动,你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