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是成功的根本保证,这一点古今中外学者都一致认同。“德薄者,终学不成也。”道德作为一种知识,需要在长期的追求中,才能成为人内在的品德素质。人才的品德包括一般品德和业务品德。一般品德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爱国、爱民、爱公、民主、团结、守纪、礼貌、谦虚、助人、尊重、守信、诚实、勇敢、勤劳、正直、律己等。
业务品德指人才在进行创造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如严谨认真、坚持真理、团结协作、热爱事业、艰苦探索等。这两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对人的成功产生影响。
(5)个性学习
个性,是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特征,比如坚定性、灵活性、敏捷性、严谨性、独立性、主动性、专注性、灵活性等。高尔基在《遗传的天才》一书中提出:热情、勤奋等品质是构成天才的重要因素。特尔曼则认为:成就的百分之七十五取决于进取心、自信心和坚持力等人格特征。我国学者也认为:成功离不开良好的个性品质,如目标坚定而远大、兴趣广泛而专一、情绪积极而稳定、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道德感和美感、有坚持力和自制力、有自信心和进取心、有独立性和创造性、富有幽默感等。个性心理品质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更多的是在后天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因此,个性学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18循序渐进,重视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知识的摄取、知识的领会、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等四个阶段。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求人的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的积极极状态,又要求人的各种心理品质的高度发展。
(1)摄取知识阶段
人通过各种感官观察有关事物,听取言语说明,阅读文字符号,进行实际操作等,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摄取知识也就是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感性知识虽然是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但对人掌握知识是很重要的。如果缺乏感性认识,那就只能从字面上学得一些片面的知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来丰富人的感性知识,以提高学习效率。
摄取知识阶段的核心心理因素是感知。感知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认识过程,只有当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时,才会产生感知。感知是对具体事物的表面现象、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的认识,只有充分感知外物,获得丰富的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
(2)领会知识阶段
这是深入学习的阶段,也就是通过思维把感性知识提高为理性知识,并对理性知识本身予以条分缕析,达到融会贯通。理解、领会知识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缺乏对知识的正确领会,就根本不可能掌握知识;如果对知识的领会水平较低或不够全面,或有错误,则这种知识既难巩固,也难以运用。
领会知识阶段的核心心理因素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属理性认识阶段。人无论学习什么知识,都必须积极开展思维,独立思考,才能领会和掌握知识。
(3)巩固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通过记忆把摄取和领会的知识牢固地存储在头脑中,以便在需要时能及时地提取并运用。知识的巩固是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如果学习的知识不巩固,那就无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知识的巩固又能加深对学习材料的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巩固是通过记忆实现的。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过程。如果没有记忆,人就无法积累经验和学习。人只有凭记忆,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先后获得的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的先后心理活动成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
(4)运用知识阶段
这一阶段,就是把前面所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知识的运用应以知识的领会和巩固为前提,没有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和牢固掌握,就不能很好地运用知识。因此,通过知识的运用可以检验知识的实际领会水平与知识的巩固程度。
知识的运用也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和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重要途径。只有对知识的多次运用,才能不断深化领会和巩固原有的知识,并加强记忆。
总之,学习过程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的过程,且由上述四个阶段组成。这些阶段之间既互相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在学习活动中表现为一个由多种心理因素有机结合的完整过程。
19确立终身学习的坚强理念
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传播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这种特征,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水平和速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掌握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是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决定了投资于人,培养和开发人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的现实紧迫性和客观必然性。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类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学习社会——人人都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
清末文学家和文艺理论家王国维根据其自身的体验,创立了有名的“三境界说”,为古今有志于治学、创业的诚笃之士提出了一个绝好的标准。他说: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永叔),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辛幼安),此第三境也。
比照这“三种境界”,梁启超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
1917年初,梁启超在清华讲演时曾说了这样一段话:“人的精力,使能集中,则常超过其平时所不能至之限量。即以某所目击之事言之,蔡松坡先生,体质极弱,然去年在四川行营中,四十昼夜未尝解衣就寝,此可以为证者一;再如蔡先生部下之兵,仅三千零二十八人耳,而能与袁军数十万人战,更能出其精力以鼓舞将士,自起义之日起,至息战之日止,未尝一败,此又非精力集中,岂能及此乎。
古人有言,至诚所至,金石为开,信哉斯言也。”
其实也用不着举别人作例子,梁启超自己就足可以说明问题。
梁启超“精力极强,可连三四昼夜不眠而精神仍不萎靡,焕发如故,晚年之生活,精神颇感痛苦,然而即在此痛苦环境中,仍本孜孜不倦之精神,埋头苦求,研究学问。此种艰苦卓绝、自强不息之精神,诚为空前未有之一人。”
与此过人之精神相辅成,梁启超还具有超人的毅力,其中包括严格的自我克制、生活规律化、合理利用时间等。1928年,梁启超56岁,肾病复发,而且日益加剧,但他也不肯空度时日。在病床上,他“尤著《辛稼轩年谱》以自遣”。接着,他又发了严重的痔疮,不得不住院治疗。他在病榻上读诗词消遣时,无意中获得《信州府志》等书数种,“便狂喜,以为可得著述之助,随不俟痊愈,携书出院,于10月5日回天津。执笔侧身坐,仍扶病继草此稿,如是者凡7日。至10月12日,病躯实不能支,乃搁笔卧床。旋又赴北京医院,遂以不起。”他“刻苦勤勉,无时或怠,其起居饮食全有一定时刻,生活极有规律,无论冬夏,5点即起,平时每日工作10小时。在工作时间,不接待宾客,偶有来访者,谈话时刻不能逾一小时,逾之即婉言辞却。在清华时,斋门挂有‘除研究生外,无要事莫入’的招牌,非倨傲也,光阴宝贵不得不然也。”
梁启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终身学习”的榜样。
可以说,终身学习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21世纪挑战的“钥匙”之一,只有牢牢抓紧这把钥匙,才能有机会进入自己理想的王国,达到自己最终锁定的目标。所以,欲实现人生大目标的“理想家”必须明晰:
任何知识都有老化的过程,科技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知识的更新过程,因此,观念更新、人格再塑应是一个经常性的动态流变的过程。
20谦虚使“理想家”不断进步
谦虚谨慎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