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797300000002

第2章 宋元时期风筝的发展创新

在北宋宋徽宗时期,江南钱塘地区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叫李东。李东聪明活泼,非常机智。

有一天李东与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放风筝,他们一不小心,将风筝的风筝线扯断了,风筝被风吹到了一个员外的花园里。那个员外是钱塘有名的富人,他非常有钱,但是很凶,而且自以为有些才华,总是看不起别人。

小伙伴们都很胆小,他们害怕那个员外,都不敢去要他家风筝。唯独李东胆子比较大,他翻墙想去拾回风筝。

正好这个员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见从墙外跳进来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后来员外看李东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而且通过跟李东交谈,也知道了他是来捡回风筝的。

于是,那个员外便拿着风筝逗李东,他说:“小孩,你想要风筝是吧!那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我就还你这风筝。”

李东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出事,都爬上墙头上往里看。

员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为题目对李东说:“童子六七人,独汝狡!”

李东看了看员外的气派,知道他肯定是个大官,便觉得这个员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禄,于是他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员外二千石,唯公……”

李东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来,而且他还笑着说:“唯公……唯公……”他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了起来。

员外以为他对不上,得意地说:“小孩,唯公什么,你是不是对不上了?”

李东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说。”

员外不懂什么意思,便问他:“这是为什么呀?”

李东说:“你如果还我风筝,那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还给我,那就是‘唯公贪’了。”

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很有机智。他这样的大人物,自然也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风筝,落下个贪婪的名声,他笑着把风筝还给了李东。

在宋元时期,风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候,人们大都是在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而且宋元时期的风筝制作技艺很是高超,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讲究。

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句,其中写道: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半纸飞腾元在已,一丝高下岂随人。声驰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这也说明了,宋元时期的风筝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了。

宋代时期放风筝的风气大盛,主要是由于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欢风筝,他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由于皇帝对风筝的热衷,这使得风筝在我国北宋传播地很广。

后来,至南宋时期,风筝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发展了,放风筝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经有了放风筝的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城郊野外,比赛方法据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中,卷三“西湖游幸”中记载:

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

也就是说人们各自开始放风筝,然后让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若风筝线先绞断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后仍然能保持不断线的风筝才是风筝中的王者。

在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功能,寻常百姓在清明节时一定要放风筝的,他们将风筝放的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想借此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攒下来的霉气和晦气,这也是从隋唐时期沿袭下来的风筝风俗。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和立体等几种类型,如果按地域和风格,又可以分为潍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比如带有音响的“鹤琴”和“锣鼓”,也有灯光装置的“灯笼”,还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这些都是我国风筝独具的特色。

我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而关于风筝技艺的书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风筝谱》便是其中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时期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

在宋元时期,虽然这些谱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们毕竟是很可贵的风筝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风筝谱”之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那就是“风筝条”,通俗来说就是制作某种风筝骨架所用的标准竹条。

这些“风筝条”都是在大批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珍贵宝物”。这就弥补了宋元时期“风筝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这也使宋元时期的风筝技艺的流传地更加完整了。

其实,宋元时期的风筝很少是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中流传的,那时候的民间的风筝工艺技艺大多都是靠“口传心授”的,这就是在宋元时期民间风筝制作艺人中使用的“诀”。它也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风筝歌诀”。

由于宋元时期风筝制作艺人都不是大儒,而是普通手艺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往往有音无字或者有字无形,歌诀在流传中丢失、修改和讹误很多。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也就是“扎”、“糊”、“绘”和“放”,也简称为“四艺”,但这四艺却与我国传统的“六艺”意思完全不同。简单地理解这四艺也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和最后放风筝这4个流程。

但实际上这4个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全部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和“接”等;“糊”包括了“选”、“裁”、“糊”和“边”等。

“绘”字包括了“色”、“底”、“描”、“染”和“修”等;最后一道工序的“放”同样也包括了“风”、“线”、“放”、“调”和“收”等。

而这宋元时期风筝艺人的四艺歌诀,他们把这些制作风筝的手艺歌诀综合活用起来,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高标准了。

详细来说,宋元时期的风筝是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4种技艺,而“扎”就是要达到左右对称,也就是左右吃风面积要相当,这其中又包括了选、劈、弯、削、接等环节。

“糊”就是要保证全体平整,保持风筝的干净利落;“绘”就是说要做到风筝远眺清楚,近看也要真实的彩绘效果,又包括了色、底、描、染、修等步骤;最后一步“放”,也就是要依据风力调整风筝提线的角度,又包括了风、线、放、调、收等。

宋元时期的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较高。而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飞的远。宋元风筝在式样上,除了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

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它才能放飞;第二风筝还得要有提线的牵引,所谓的“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这边是没有了牵引力。

山东潍坊是我国的风筝之都,在宋元时期,潍坊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风筝产地了。后来,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当时在全国是最大的了。

南通也是宋元时期风筝的主要产地,南通曾经放飞了一只六角板鹞,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南通位于黄海之滨的淮南地区,古人将它与潍坊相提并论,合称为“潍南江北海西头”,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这里盛产板鹞风筝,为宋元时期全国绝无仅有的。

这种板鹞风筝硕大无比、平整如板,它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风筝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

当这些板鹞风筝在放飞时,它们会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南通的造型风筝,通常以“如皋”所出产的风筝为代表,它融汇了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得精巧工细,灵活美观了。

在宋元时期,南通人放鹞子风筝绝对算是件很大的事。在放风筝之前,村里人要将风筝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

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做“头把手”,这个人带着10多个人拉绳,还要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

如果风筝如一飞冲天,那么人群众就欢声雷动,因为南通人认为风筝一飞冲天预示着下一年的大丰收,还能象征着万事如意!

南通人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如果鹞子风筝断了线,摔落下来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认为是大吉利,甚至是“不顺遂”的事。其中,最有趣的事。南通人认为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

南通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就要去烧利市,接连几天去拜服烧香,磕头庇佑,然后他们再把鹞子风筝撕碎丢入河滩,丢弃这个“晦气”。

其实,在宋元时期,还有一种四川风筝。它主要流传于宋元时期成都和绵竹等地,它是半印半画的,先在纸上印好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墨线轮廓,然后糊在骨架上,再用红、黄、蓝、绿等水画粗粗刷几笔,这样显得更加潇洒流畅了。

四川风筝以大为贵。有一种“羊尾巴”风筝,形制小而且没有装饰图案。通常三五个风筝串在一起,人们在放飞它们时,总是摇摇摆摆的,如同羊群在摆尾吧;还有一种梯形风筝,也是别处没有的,而成都柏树林地区曾经是过去有名的风筝市场。

在宋元时期,很多诗词文献上都有对风筝的记载,比如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诗写道: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还有,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寇准,就曾经写过了一首吟咏风筝的《纸鸢》诗句,诗写道: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该诗虽然题目叫做《纸鸢》,但全诗中却不见“纸鸢”两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寇准意在借物写景,借景抒怀。

“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也就是在初秋,晴朗的天空下,风力不大,所以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表达了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腾云而飞的现象,抒发寇准的感叹。

不仅谢宗可和寇准,宋元时期很多诗人都吟咏过风筝,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就有一首《观村童戏溪上》,诗写道: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陆游写出了南宋时期儿童游戏的十分丰富,其中就有两种游戏比较有名,一个是骑竹马,还有一个便是放风筝。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马在地面上奔跑,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陆游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陆游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他却说风筝挟持着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陆游把风筝视为一种生灵,真是把风筝给写活了。

宋代还有一个诗人叫王令,他也写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诗写道:

谁坐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该诗中的“端”是两宋时期布帛的单位,一丈八尺为一端。诗中的“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也就是说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王令是把风筝当做一种飞鸟一样看待了。

在他诗中,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估计也没有这种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王令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王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将风筝飞升的气势尽显无疑,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

也就是风筝可以飞得很高,放飞线的角度很大,稳定性很强,这也正是南宋时期评价风筝好坏的一个标准,也是宋代风筝爱好者们不断追求的境界。

同类推荐
  • 冰鉴(中国传统文化选编)

    冰鉴(中国传统文化选编)

    《冰鉴》本书主要内容分为”识人之道”和“相人之法”两个篇章。
  •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幼学琼林)

    中国传统文化选编(幼学琼林)

    长期以来,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滋养浸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它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孕育了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也不断推动着人们对自己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今天,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能对民族文化的精粹部分有所了解,将有利于他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也是使他们能受益终身的最基本的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
  •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国学名句一本通(超值金版)

    所谓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尤以先秦诸子学说为重。他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等。(这句话说明国学所包括的不是一个,而有很多,后面还有一个等)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偶尔在聚会间,说一说这些话,即能增长知识,又能高谈阔论,这有多好,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
  • 爱心向阳

    爱心向阳

    宜宾物华天宝、人文荟萃,从古至今吸引着无数的仁人志士前来寻梦。走过这方山水的文人——杜甫、韦皋、苏轼三父子、范成大、陆游、黄庭坚等等。还有近代来这片热土求索奋斗、工作生活的南溪女婿朱德、传奇伉俪梁思成与林徽因、戏剧大师谢晋与曹禺等等。他们为宜宾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文化,在这里演绎留下许多动人故事;他们闪耀在中华的灿烂星空,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热门推荐
  • 五行修神

    五行修神

    一个先天血脉浓度为零,不可能走上修真之路的废物,却有着极为超常的智力!天生拥有水之印记却又没有水之血脉,却是神秘五行族之水之传人!身为世袭武修家族的二少爷,却又拥有来自其他星球的古老强悍血脉!在即将登上修真之巅的时候,却又发现原来五行的终极目标另有其意!
  • 王俊凯,我们一直在

    王俊凯,我们一直在

    王俊凯一直是她男神,为她男神。她坚持。最后,会怎么样呢?她坚持的梦想能实现吗?
  • 微光也遇欢喜

    微光也遇欢喜

    “我等你长大,也定会护你周全.”乔锦程在陈微落出生时的那一刻就许下了诺言.但乔锦程没想到,让他时时刻刻都放在心上的小家伙,竟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冲动,远离了自己的世界.她是他的命,也是他的光,陈微落离开了,也带走了乔锦程生命里唯一的一束微光.他坚信他的小家伙,他的光会原谅他.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蜀山剑侠传(卷九)

    蜀山剑侠传(卷九)

    《蜀山剑侠传》讲述了峨眉弟子“三英二云”、“七矮”等人的拜师学艺和斩妖除魔的经历,他们在外出修行的过程中,经历无数的机缘巧合,获得了种种威力巨大的奇珍异宝,在和邪派的斗争中本领日渐高强,最终,在第三次峨眉斗剑中,正邪人物进行了最后的一次较量。本书共9卷,此为卷九。
  • 消逝于此

    消逝于此

    点我!点我!点我!点我!点我!点我!点我!●▽●
  • 海星与狮子

    海星与狮子

    关于一档“校园娱乐脱口秀”节目《狮星王》。以超红娱乐脱口秀《天天向上》为蓝本,一档“校园娱乐脱口秀”《狮星王》的节目贯穿了全文。节目中的校园外景主持人、17岁的男主角牧野,通过女主角十月结识了一群性格各异的群居人,这群如同生活在“爱情公寓”中的年轻人一同经历了校园里的怪事、笑事、悲事、傻事,展开一段笑泪校园的彪悍人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无论台前幕后,只有真情动人。尊敬的书友,本书选载最精华部分供您阅读。阅读全本内容,请到书店购买正版实体书
  • 穿越之安夏传

    穿越之安夏传

    你相信穿越吗,我不相信的,但是我经历了,有些不舍,因为那个人吗,可是……那真的只是一场梦吗,要是那样的话,我希望我永远不要醒来。高三中二少女肖笑笑,长的好,人缘好,博得在校男孩们的喜爱,唯独这学习和喝中药一样,啊不,比这还难。心善,爱笑,乐观。这是母亲告诉她的。但母亲,还是成为她心中的空洞,唯独每天借着月光,侧躺在床上,抚摸着母亲留给她的项链,她才能心静安睡吧。是那年夏天走的,每年都那么安静,安静的夏天,平静的夜晚,思念的人……就叫它"安夏"吧。希望每年都可以这么安静。穿越了,像梦一样…初恋了,像梦一样…也许记忆有些破损吧,那能努力想起了吗?"王菫年…是那个谁吧。"反正想起来的那一瞬间,也只剩思念了。那就不想了吧。她穿越后,一切便娓娓道来,被卷入了刺杀案,但人也不是她杀的,被殿下脖子上的项链吸引了,是前世我戴的那条"安夏",没错了,我接近他的一切一切都是为了项链,他是猫妖啊,毛茸茸的确实可爱,但,我怎么可能会喜欢上。是梦吗?那…我能不要醒过来吗?他能记得我吗?重生后的记忆还在吗?你在听吗?就算是,我拿到项链后的最后愿望了吧。
  • 万界装逼成神系统

    万界装逼成神系统

    穿越万界,收集各大世界主角做小弟。看主角怎样在万界做大佬,成就世界至尊。
  • 根茎谍伏

    根茎谍伏

    在太阳系之外的一颗恒星——木直M95上有植株人生存着,他们以地球上的植物为通讯媒介关注着地球上的变化。自地球诞生到如今的现代社会,他们的计划都有序进行着,可随着天才植物学家敖丁曼的出现,植株人隐秘进行着的计划渐渐地被人类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