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一点钟》,我在你左右,很高兴与您在电波上相会,我是老朋友夜枯兰官。
相信许多朋友还清晰记得前两天的故事《古玉》。
故事里讲了一段离奇的经历,一个少年在那个疯狂的年代经历了家庭所带来的极度不可思议的事件,并导致人生轨迹的巨大变化,令人瞠目结舌。
故事讲完后,我以为结束了。
其实,才刚刚开始!
亲爱的听众朋友们,现在已过零点,昨日上午十一点十五分,我收到一封很长的电子邮件,发件人的姓名不方便透露。
这封长达三万字的电子邮件,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的正是龙冥玉。
看完这封邮件后,我们迅速动员起来,用尽一切办法和发件人取得联系,经过几小时的紧张工作,我们最终确认了发件人的身份——一个普通的建筑工程师。
确认身份并不代表确认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有些情节过于离奇,并且时代久远,我们无法证明这些来龙去脉是否真实。
在经过幕后人员热烈的讨论后,《夜半一点钟》决定将这封邮件里的内容整理出来,在今晚的节目中与您分享。
就像我们无法保证节目中播出过的所有故事的真实程度高或者低一样,《夜半一点钟》选择故事的第一个标准是具备代表性。我们尊重原创,至于真或假,也许,只有故事的原创者才知道。
好了,废话不多说,进入凌晨的世界——《夜半一点钟》。
民国初,北平。
外面的世界炮火连天,这北平城里还是看不出乱世的景象,一大清早,齐福茶馆里就坐满了茶客。
茶馆是个什么地方?
现在已经踅摸不到那种大茶馆。但在民国初期,可是随处可见。
这是个北京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地方,堪称民间的政治文化交流中心。
茶馆当然卖茶,也卖简单的饭菜。
北京的遗老遗少以八旗子弟居多,每天主要的工作便是遛鸟。
他们每天遛鸟遛够了之后,就到茶馆歇脚,喝茶,逗笼里的鸟儿给大伙儿唱歌表演,花样多的还能引来叫好声。
在茶馆里,能见到世间百态。
有来商议事情的,说媒的,谈判的,说奇闻道逸事的,当然,也有给物件找买主找卖主的。
富云当铺的孙掌柜带着个府中跑腿的小童,一早就在茶馆角落占了张桌子,让伙计沏一碗小叶茶,皱着眉头,似有心事。
日上三竿,茶客越来越多,声音开始喧嚣起来,孙掌柜不时瞥向门口,像在等人。
门口进来一个神色冷峻的年轻汉子,走带孙掌柜身边,俯身低语道:“人来了,带着东西。”
说罢,闪身走到后院,不见了。
这时茶馆门口又进来一个人,看到孙掌柜,一下就贴上去。
“呵,孙掌柜,这真是赶早不如赶巧,我一猜就知道您在这儿,吴三给您请安了。”
来人一鞠躬,媚笑道。
这人叫吴庆,家中排行老三,八旗子弟,祖上是正红旗汉军都统,家族很是显赫过一阵。清廷一倒,没了靠山,这家子人迅速破败下去。这吴三,祖上骁勇善战的本事没学到,八旗子弟的作风倒有模有样,和他两个哥哥一起,吃喝嫖赌样样不落。后来又馋上鸦片,没几年光景,家中财物变卖一空,全给换成福寿膏,天天烟枪不离手,人称“一支枪”。
“哟,庆爷,您吉祥。”
孙掌柜作了个揖。
吴三也不客气,挨着孙掌柜就坐下,转身招呼伙计给沏碗茶。孙掌柜也不吭声,就看着他。
伙计把茶沏上来后,吴三就热抿了两下,长出一口气,在冬日的空气里吐出一股白雾。
搓了搓手,靠近孙掌柜,低声问道:
“孙掌柜,我这儿有祖上的宝贝,您看看?”
孙掌柜不动声色,随口问道:
“什么宝贝?”
吴三神秘一笑,在怀里抠唆了半天,掏出来一个黄布包着的东西,放在茶桌上,有巴掌四分之一大。
四顾周围确定没人盯着,吴三侧过身子,挡住旁边人的视线,轻轻揭开黄布。
一个泛黄的小物件,有点像玉,整个呈明显的龙形,掂着有点沉,手搓热后捂在手心里,一开始温热平实,越往后越觉得寒气逼人。
“您看到没有,这可不是雕出来的龙形,自然生成的这个。”
吴三摸着物件的边角,咂巴咂巴嘴,眯着眼睛自是十分陶醉。
“庆爷,恕我眼拙,这物件我是看不出来名堂”
“这个不得了,宫里传出来的,大有来头,叫‘龙冥玉’。”
“龙冥玉?这可新鲜,我可没听说过这个。”
“这东西平头百姓能听说过吗?哟,我嘴贱”
吴三打了自己一嘴巴,接着道:
“您孙掌柜那是北平城的大财主,这四九城里数您的当铺最大,比当官儿的还威风,吴三不懂事儿,您可千万别往心里去。”
孙掌柜“哼”一声,没说话。
“孙掌柜,这龙冥玉,世间只此一块,要说起它,里面还有段故事,今儿个我就把这事儿从头到尾给您摆摆,成还是不成,都您说了算。”
孙掌柜没接茬,吴三开始摆起来这段龙冥玉的故事。
历代君王的驭臣之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能见于各类史册的不到万分一二,其中以“千古一帝”康熙尤为代表。
康熙自幼登基,在位六十年,平三番、定疆界,雄才大略,功德圆满。这和他对臣子无出其右的驾驭之术有很大关系。观其一生,无论是索额图和明珠,还是后来的李光地,都未能逃其股掌,实在令人惊叹。这背后的真相能被后人窥探到的仅剩无几,绝大部分都随清廷的覆灭而被历史淹没,无从考证。
比如扩充盗陵监。
传说闯王李自成在将明思宗朱由检的尸体运往昌平时,发现尸体上的脑袋不知被谁砍掉了,于是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临时铸了颗金头,安在朱由检的脖子上,那颗金头有十几斤重。
有一天,附近思陵村一位老人清早起来,发现思陵上有很大的盗洞。闻讯来的守陵户顺着盗洞进入地宫一看,发现朱由检脖子上的那颗金头不见了,也就是说盗墓贼原来是冲着金头来的!
后来,思陵村的陵户们把村名改名为“盗陵监”,意思是加强对盗陵行为的监视。
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爱新觉罗氏自关外而来,马上得天下,对汉人始终抱有畏惧的心理。他们认为汉人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神秘而不可知,要知汉人的底细,就要揭开他们的老底。
汉人的老底在哪里?
就在坟墓里。
几千年丧葬习俗的流传,无数帝王贵族将珍宝、典籍带入地宫,能够陪葬的无一不是世间稀有之物。
单是秦始皇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有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水,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着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为烛,度不灭之者久。”
以至于后来的项羽入关后,以三十万之众“盗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
三十万人,运了整整三十天。
这里面有多少宝藏?
有多少未曾示人的秘密?
所以,从清太宗皇太极时起,就收编民间各路盗墓贼,设立盗陵监,时常蹿入漠北蒙古和关内掘墓盗坟,名为监视,实则真正的贼喊抓贼。
康熙在位期间,进一步秘密收罗民间盗墓高手,将其招至麾下,扩充盗陵监,帮助他从地下挖掘汉人的秘密。
龙冥玉,即是盗陵监从陵墓中带出来的。
康熙二十二年,郑成功之孙郑克爽携文武部署归顺清廷,至此中国版图出现“大一统”的局面,海内歌舞升平,出现一派帝国盛世之象。
然盛世并不代表没人捣乱。
当时的福建连江县海外有一小岛,名不见经传,当地人称之閖螺岛。
閖螺岛大小不过连江县的百分之一,从黄岐镇出发需渡海船一昼夜方能抵达。
传言此岛地势险峻,怪异绝伦,竟全由海中百年巨螺的壳集聚形成,位置时有漂移,不熟海路者往往寻之不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