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两位牛人,真的是一点都不拘束,而且还给了一些炒制的年糕给了那位垂涎欲滴的大个子。
“这是我们那的特产,老好了,你们也尝尝。”这是对徐可清说的。
味道嘛,有点碱的味道,配上咸菜味道还行吧。
“这东西怎么有股锅底灰的味道,味道还行!”
“这位同志,你看就是行家啊,这就是掺灰的,但可不是锅底灰,这是早稻的灰,我们过滤了的,干净的。这可是我们景德镇正宗的碱水粑,你吃惯了就好了!”“还有这位同志,你说是锅底灰,可是没少烤土豆、地瓜啊!”
“嘿嘿,都懂得。”徐可清拿着一片,一点一点的尝着味道,徐可清现在有个爱好,就是什么新的东西,都要好好品一品味道。
属于那位阙理的那份,已经早早的进肚子了,他那肚子跟饕餮的肚子似的,永远装不满。
他就眼巴巴的看着徐可清手里的那几片,这就让人很伤脑筋。
这饕餮是传说中的龙的第五子,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古书《山海经》中介绍其特点是:羊身,眼睛在腋下,虎齿人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
徐可清就好好大量这个家伙,是不是和传说的怪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很抱歉,这人确实是大头和大嘴,不过人家个子也高,比例还是很完美的,确定完毕,这应该是个人,只是肚皮有点大。
最后,也不知道会不会撑着,因为徐可清知道这种人吃东西,从来不品,说以只要是吃的,他都乐意的。
所以,徐可清将脚底下的包打开,取出白吉馍两个,交到他手上。
他居然从口袋里,那出个塑料布裹着的咸菜疙瘩就吃了起来,当然还没有忘了说声谢谢。
这人的肯定不是个凶恶的人,挺好打交道。
问那二人,吃不吃白吉馍,他们对这个东西无感。
“一看同志你就是北方人,还是您自己吃吧,对于我们还是这碱水粑和胃口!”
这话是对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北方人爱吃面看来是改不了了。
对于白吉馍徐可清也是有着无比的热爱,你说是吧!
山东人嘛,对于面食还是有着特殊的热爱,尤其是叫做“馍馍”的食物,“馍馍”就是蒸制、烤制的面食,都能叫这个名字。
当然,菜用一种说法叫“路菜”,其实说白了都是那种烤制、熏制、腌制的食物。
比如,比较有名的德洲扒鸡、道口烧鸡、株洲酱鸭都是有名的“路菜”。
徐可清他们俩就拿出了这有名的酱鸭,酱鸭他带了五个,够他们吃了。
还别说他一般情况下不愿意吃鸭子的。
山东那,养鸭子都是为了吃鸭蛋,鸭蛋腌着吃味道好,鸭肉当然也喜欢吃,但对于鸡肉来说,还是鸡肉最受欢迎,所以山东还是以吃鸡为主。
这是他第一次吃鸭子,也不知好不好吃,他真的还没有什么准备。
听说啊,听老人说,这鸭子有股子腥味,不好吃。
但是这酱鸭真的一点腥味都没有,满满的都是咸香味。
不过,这也是一开始的味道,在后面就是麻辣。
这株洲酱鸭是以香、辣、甘、麻、咸、酥、绵为要义,但是因为加长保存时间,所以弄的特别的麻,特别的辣,咸淡倒是还行。
但是仍然两位北方人吃的满头大汗,就是一丝的鸭肉就可以下饭了。
不过这麻辣,吃着可以让人上瘾的,越麻、越辣,越要吃的。
徐可清正在奋战的时候,萧英注意到那位大个子,这家伙的眼睛又直了。
这当然不是看美女的,虽然坐着两个美女。
很好理解,这个家伙看的是那喷香喷香的酱鸭。
真的要说,这个家伙的肚子真是个无底洞。
“你能吃辣的吗?很辣的。”萧英已经是被辣的不行了,不确定这阙理大个子能不能吃。
大个子点了点头,就接过了萧英送来的一块鸭肉,是一扇子鸭翅膀肉。
这个大个子居然比萧英吃的还慢,真的是一丝一丝的吃。
吃的特别的仔细,让人忍不住有了更多的联想,主要就是那个真的是一丝一丝的吃,细嚼慢咽的。
那两个人也是不客气,接过了萧英送来的另一扇子鸭翅膀。
他们也拿出了趸糖。
这种糖是景德镇的地方特产,徐可清尝了尝,好像是酥糖。
糖,可是好东西。
现在是计划经济,什么好东西都是国家统一供应。只在过年时商店才有卖,但不是想买多少买多少还要凭票计划供应,不过这趸糖货真价实,拆开红色的包装纸,里面的趸糖是用黑芝麻粉做成的,有很多层,薄得像一层纸一样,吃起来很香很甜。
徐可清就不明白这明明是酥糖,怎么就叫趸糖了呢。
听那个年轻的小伙子说,这趸糖其实就是酥糖,后来被人们赋予了吉祥的文化内涵,因忌讳“酥”是“输”的谐音,于是改名为趸糖,取“趸”字是祈“财气”,使财富积聚的意思。
解放前趸糖是一些富人家才能吃得上的东西,穷人一般都吃不起。
现在其实也是好东西,不容易见到的。
糖总是可以让人愉悦的,尤其是这入口即化的酥糖。
他就介绍景德镇的吃食,这趸糖就是芝麻、精面粉、麦芽饴糖、白糖等原料,将芝麻除去杂质,用水洗净炒熟,碾成粉,除去麻壳,再将生面粉炒到一定温度,白砂糖磨成细粉、糖粉、麻雪,就是去壳芝麻粉,拌合在一起,捣舂细腻过筛,然后用锅将麦芽饴糖炒热甩白,炖化为老糖。
将半成品摊上台板,防上老糖,摊薄,经过翻、折、捏长、滚压、刀切成形、包装,即为成品。
这个其实也没什么可说的,就是说这碱水粑怎么一股子的锅底灰的味道。
这个就让这两位来自景德镇的人给笑话了,这锅底灰其实是做碱水粑的重要原料,其实就是当冰碱来用。但是这冰碱不是还要用钱买吗,这锅底灰有不花钱,确切的说不是锅底灰,是早稻的灰,这种灰发白,不是黑色的。
它以大米磨浆,掺以碱水,这个是用早稻杆烧灰滤水代碱,其味比国营商店出售的用冰碱泡水的更有风味,大家都喜欢自己做。然后用特制粑筛猛火蒸熟,厚约10公分也就是三寸左右。
食用时切成薄片,以本地烟薰腊肉、大蒜等炒食,既能饱腹,又是下酒佳肴。
这就是本地的日常食品,现在也是难得的美食。
这碱水粑的由来也很有意思。
景德镇产瓷源于浮梁东乡窑里,现在的瑶里镇瑶里村,自唐代中叶这里就有陶瓷作坊,到北宋时已是窑火鼎盛,窑场几十处,制瓷作坊遍布。
当地乡民富则为商,即陶瓷经营作坊老板;巧则为工,即制瓷手艺精湛者成为作坊老板雇佣的专职工匠。
作坊老板为激发工匠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这主要是为了挣更多的钱。
他们不但在劳动报酬上合理,而且一日三餐饭食较优,每天还外加一个点心餐,以此来争夺笼络手艺精湛的工匠。
为丰富点心品种,早在北宋前就有个别窑场和作坊创制了一个新的点心品种,即“碱水粑”。浮梁民间称此为“糕”,因兑入了稻秆烧灰过滤后的水,故称“灰水糕”。
其实,老人们都叫这是灰水糕的。
后来有人做成一个个小圆饼上笼屉蒸熟,则称“灰水果”。
浮梁人对整体蒸熟的稻米食品统称为“糕”;对做成一个个小的蒸熟的制品统称为“果”,小嘛,就跟果子大小的样子。
此品切成薄片烹炒后食之味香(浓厚的碱香)、韧滑、爽口,别有风味。
后经户传户,村传村,据说在南宋时,县域绝大多数农户都能熟练掌握此品的制作技艺。
碱水粑除了用作家中待客之点心外,他还特别方便携带,成为上山或去距家较远的农田劳作的干粮。
据传,南宋岳飞曾率岳家军驻九江、湖口抗金;浮梁百姓曾家家户户做“灰水果”,派人送到岳飞军中劳军。
岳家军并以此品充作行军干粮。
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军转战浮梁时,浮梁百姓也曾以此品慰劳太平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浮梁许多农户曾以此品慰劳转战浮梁的红军和在山区坚持革命斗争的红军游击队。
这个也是一种“路食”,他们从家里带出来,跑业务时候吃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他们都不舍得吃,这不马上要回去了,他们就把最后的碱水粑找个地方给炒了带上车吃。
原来,他们是景德镇瓷器厂的业务员。
不过让徐可清惊讶的是景德镇有好几个陶瓷厂,徐可清一直以为景德镇产的都是景德镇厂的瓷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