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明明是两排座,可是后面全是袋子,根本就没办法做人,只能让萧英坐在副驾,徐可清坐后面的车厢了。
这大冬天的在后车厢坐着,真的有得受了,幸亏这不是北方,要不会更冷。
坐在那几个袋子上,感觉都是一片一片的东西,解开袋子,往里一看。
晕了,全是铜钱。
其实,这铜钱就相当于现在的分分钱,两文钱买个烧饼。
现在两分钱也能买个烧饼,只不过现在要粮票而已。
现在也不用这种铜钱了,所以这些铜钱基本上就成了废铜烂铁了。
徐可清好好看了看,大部分全是那种康雍乾的铜钱,还有就是民国的分隔子。
但是还是有不在少数的重宝,这当然是以咸丰时期为主了。
咸丰年间正值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高潮时期。
此时民怨沸腾,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库亏空。
在钱币铸造上大做文章,将财政危机转嫁到老百姓身上。相继铸造“咸丰通宝”、“咸丰重宝”、“咸丰元宝”等种类繁多的钱币。
咸丰元年首铸“咸丰通宝”制钱。
由于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发生,和鸦片战争的爆发.钱局铸造制钱已很难正常进行,很多省的钱局实际上处于停铸状态,即使开铸,也是偷工减料。
因而造成咸丰通宝制钱精品少,而粗制滥造的多,大都质劣而轻小,或以铁钱、铅钱代替铜钱。
咸丰元年时,规定钱重一钱二分,到咸丰二年,变为一钱,但各铸行所铸造的制钱大多轻于规定重量。
“咸丰通宝”面文大多书写楷书,背文满文局名有:宝源、宝泉、宝河、宝德等等二十四个钱局,徐可清也记不清都是哪个了。
反正是宝台、宝德、宝广、阿克苏等局数量极少。宝台局是台湾的铸币,宝德,就是承德的铸币,宝广就是广州。
此后各地太平军连捷,加上鸦片战争的影响。
清军政府军费开支大增,而各项税收大减,导致财政拮据,国库亏空。
为了筹款镇压太平军,缓解财政危机,清政府被迫于咸丰三年开铸大钱。
下面一段话引自《大钱图录》咸丰三年,军务日滋,清饷不能继,寿阳相国权户部议,请铸当十大钱,兼增铁冶以供度支。旋推及当五十,当百钱。巡防王大臣续请铸当五百,当千两种。”
从这段话上看说明咸丰大钱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开铸的。
“咸丰重宝”始铸当十大钱,继而又开铸当五十、当百和当百以上,并令全国各省迅速铸造推行。
“咸丰重宝”铸行情况十分混乱复杂,当值等次,大小轻重,铸造材质,铸造工艺,文字书体,钱文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监内铸造时,都差异很大,以至有当值大小和钱体大小轻重倒置的,此外还有铁钱和铅钱。
为了能迅速推行大钱,咸丰铸钱局数量上比前朝又有增加,在原有宝源、宝泉和各省钱局外,又设立热河宝德局,江苏宝苏局再设清江浦分局,XJ喀什局,还准许克勤郡王,设立捐铜局专铸大钱,已停铸的钱局纷纷恢复铸行。咸丰大钱的当值有多种。
这里的克勤郡王钱,也很有意思。
所谓“克勤郡王钱”是咸丰宝泉钱局中一类由克勤郡王庆惠(授正黄旗汉军都统)与文瑞(授左副都御史)等官员“捐铜”督办所铸的大钱。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钱背“当”字两侧带有“星月纹”,有些虽然后期去掉了星月纹,但通过钱文的特殊写法也能一眼便识。
咸丰皇帝反对庆惠提议新设钱局是由于铸钱关系到国家命脉,铸币权自然被政府牢牢掌控,任何私人铸钱都是违法行为。当前所推行的钱法,朝廷自有权衡。
庆惠郡王的做法在咸丰皇帝看来是“徒事铺张”没有实际的效果的,并且担心官局私铸,无法稽查。并且批示对于市场中任意折算钱币的违法行为要“法在必行”。咸丰皇帝的做法是为了维护祖制以及国家的尊严。
咸丰皇帝对铸钱绝不放权,命宗人府对庆惠捐铜铸钱一事无需添设官职,庆惠、文瑞等人只是督办。咸丰元宝星月当二百、当三百等钱币就是在此时铸造的,早期也有流通,但很快就因民间流通不便被收回停铸。
代善长子岳托也是清代早期的人物,其英年早逝被清太宗追封“克勤郡王”爵位。至此“克勤郡王”爵位诞生,共传13世17位郡王,到爱新觉罗?庆惠已是第10代,家族第14位郡王。
其实克勤郡王庆惠是当朝咸丰皇帝“旁系家族”已过十代人的重孙辈,即使末代皇帝宣统也是庆惠的叔伯辈。
中国人有“五伏”传统,五伏以内认一个祖宗。出五伏后只是同宗同姓,而没有了血缘关系,甚至还可以结婚生子。
由此可见庆惠郡王与咸丰皇帝只是君臣关系,清政府是典型的“家天下”,整个国家都是皇家的私产。有人说庆惠郡王的举动是“捐铜救国”,徐可清个人认为这不太准确,因为这铸造小平钱是捐铜救过,这都当百、当千了,这还怎么救过,根本就是抢钱啊。
铸钱的根本目的是“赚钱”,清代咸丰时期规定小平钱的重量是一钱二分,当百钱重一两四钱。每铸一枚当百钱币虚值近九成。
克勤郡王钱比同等计值的宝泉局钱币尺寸略小,铜质偏白(含铜量低)。
星月当二百,仅比星月当百钱重出一枚小平钱的重量,虚值程度却要翻倍。这种以“百”为单位,递进铸造额度的情况与王莽的“宝货制”有相似性,其目的与结果显而易见。
所以当年七月停铸当五百、当千大钱,同时停铸的还有当二百、当三百、当四百大钱。
之后咸丰皇帝降旨“饬庆惠等自八月起,仿照户工两局章程,按成配造。
以十成计算,铸当百大钱二成,其余六成铸当十、当五并制钱。
其实到了八月份,克勤郡王钱才停铸,据统计该局历次共放兵饷六十三万九千三百余万吊。
这个数字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一吊是一千,将近64亿吊,也就是6.4万亿文钱。其实基本上都是铸造的以当十居多,可以想见基本上铸造了6400亿枚铜钱。
再有其他地方铸造的铜钱,那基本上就是铸造了上万亿枚铜钱,再加上康雍乾等朝,还有明朝流传下来的铜钱,那就特别多了。所以说在解放前,这铜钱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不少。
而且,就是以后在清末、民国、新中国收了一部分,那也是有非常多的铜钱散在民间。
“咸丰重宝”当十钱的铸行最普遍,各开铸大钱的钱局都有铸行,铸造量颇丰。
其次是当五十,当百大钱,当五百,当千仅有宝泉局、宝源局、宝巩局、宝陕局、宝河局和克勤郡王等铸过。
除上述几种当值外,还曾铸过当五、当二十、当四十到当四百等大钱。
宝文当十,当五十大多用“重宝”,当百以上用“元宝”。但也有钱局用“通宝”重宝,或兼用几种宝文。
咸丰大钱的钱文书法,各局自成体系,差异明显。
宝泉局自咸丰三年五月起先铸当十大钱,八月又铸当五十大钱,十月增铸当百、当五百、当千大钱。宝泉局咸丰大钱版本较多,书体变化较复杂,币材有红铜、黄铜、铁、铅等。宝源局自咸丰三年八月始铸当十大钱,十月开铸当五十大钱,十一月又铸当百,当千等,大钱币材用水红铜、黄铜、铁、铅等,版本、书体变化多,大小轻重差异较大。
这里面就有大小不一、颜色不一、材质不一的通宝、重宝、元宝。
还真有那种当千的元宝,这东西还真不好说。
据记载,大钱当千至当十,凡五等,重自二两递减至四钱四分。
当千、当五百,净铜铸造,色紫;当百、当五十、当十,铜铅配铸,色黄。百以上文曰“咸丰元宝”,以下曰“重宝”,幕满文局名。四年,以乏铜,兼铸当五铁钱及制钱。已而更铸铅制钱。
这东西一般是在京城附近和江浙附近发行的较多,所以听说当然去京城的人,都要去找个地方将本省的铜子换成这种劣币吧,要不你在京城还真买不到东西,查的可是特别的严。
到了光绪的时候,开始发行铜板。
铜元俗称铜板,是清末以来所铸各种新式铜币的称谓。
应该是清光绪十五年,那一年开始出现“机制币”。铜元仿照香港铜辅币铸造而成,因此外观与历代的方孔铜钱不同。
光绪二十三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六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宝广”二满字,周围有“每百枚换一圆”的字样。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龙纹饰,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等字样。这是最初的铜元。
1904 年,铜元的外观稍有变化:原来的“每百枚换一圆”的字样改为“每枚当制钱十文”;背面的英文字“一仙”也改为“十文”。新铜元精秀、华美。
于是,各省纷纷仿效。但各省所铸的光绪元宝铜币,其画面上均置省名,字样和花纹也有所变化。
这时,“铜元开铸已有十省,设局多至二十处”。
据梁启超考证,各年份铜元铸额为光绪30年1741167千枚、光绪31年4696920千枚、光绪32年1709384千枚、光绪33年2851200千枚、光绪34年1428000千枚。
1905 年,清政府为整齐划一铜元,解决流弊,着手铸造“大清铜币”。分四种: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成色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因为滥铸之风一发而不可收,铜元日趋贬值。
1910年(宣统2年)4月16日,清政府决心从根本上解决铜元中的问题,颁布了币制则例,在确定银本位的同时,规定铜辅币为分币,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种,这次计划尚未实施,就与清王朝一同寿终正寝了。
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割据势力相互混战,继而又纷纷设厂制造铜元,用以筹措军费,竞相滥造,营私分肥,毫无章法,遂使铜元质地恶劣,价格暴跌。
北洋政府时期的钱法更坏,各省不仅没有停造,反而纷纷增设新厂,所造铜元铜质低劣,面值增大,以牟取暴利。
北伐以后,铜元逐渐被镍币所取代,逐步退出流通。
据徐可清看,这好几袋子的铜币,什么币都有,基本上是把清朝的铜币都囊括了。
不过,现在让他头疼的是,这些个东西怎么弄,肯定是要弄回沪海了。
但是这东西也太沉了,根本就不是徐可清自己能弄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