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饱喝足了,那就开始羊城的游览吧!
尤其是上次没有去过的地方,这次肯定要好好的看一看。
如莲香楼,在全市都很出名,跟这里一样都是接待外宾的好地方。
还可以看到这些人在这里闲逛,走走就到清平市场、恩宁路、宝华路,都有特色的历史风貌。
趋香饼家的面包西饼都是人们欢迎的好东西,这里肯定要买上这里的面点当零食了。
北京路的“南粤”,就是南粤糖烟酒食品商店,里面有很多的高级糖果“咸”、“湿”、“野”卖,其实就是陈皮梅、杏脯肉、牛肉干、山楂条、高级猪油膏、泡泡糖,这些是小孩子喜欢的,其实徐可清看着也想买,有点抹不开面子,毕竟他都二十了。
萧英看出来了,不动声色的各样都买了些,分给了徐可清一些,这样徐可清才尝到了这些平时根本吃不到,其实是小时候吃不到的零食。
去看了“文一”文化用品公司,据说这里的文具款式是广州最全的,有着“文具终结者”的美誉。
北京路的广州照相器材专业商店,里面都是国内、国际的照相器材,萧英就鼓动徐可清买一架相机。
这个事徐可清想了想还是拒绝了,萧英手里已经有了一部,现在还咔咔的拍个不停。他们两个在这有些陌生的城市,手里还是少带些东西方便,等到了沪海再买也不迟。
所以买了萧英这款海鸥相机配套的那种胶卷,还是多备些好,以萧英消耗的速度,从沪海带了的胶卷再有一点就用完了。
下九路的纶章纺织品商店肯定要逛一逛,怎么也得买点与广东人相匹配的衣服。
主要就是香港那的款式,徐可清到时一件也没有买,这西服走到哪都差不多,萧英倒是卖了一套黄色蝙蝠衫配牛仔裤,这个在北方,她绝对是不敢穿的。
这里,有些靓女已经穿上了,还是这里比较开放。
然后,去了惠福东路看看这里的买卖怎么样,上次来这里已经有些个体户卖衣服了。现在都成了规模,都是从香港那淘来的服装,看的萧英又买了一套《追捕》女主角真由美黑色的风衣,给徐可清买了那种灰色的风衣和墨镜。
两个人穿上真的就有点像追捕里的人物,回头率那是杠杠的。
之后去了“新以泰”,这里还是非常有名的,据说这里在1946年就开始兼营体育用品,以前可不是卖体育用品的。
这历史悠久、远近驰名的老字号,单是店名就够神秘莫测,任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也猜不透“新以泰”是什么意思。
话说番禺人氏钟锦泉先生,于清朝咸丰末年在惠爱东路(今中山四路)开了家文具用品店。
起初经营文房四宝,后来也经营冥镪等迷信品。
1946年,该店传到第三代钟华手中。这位年青人有理想、有智谋,接手后首先便想改店名,叫什么才引人注目、生意兴隆呢?
一时之间确定不下来。
一日,他见到表叔胡金昌谈起此事。胡金昌是广州教育界中鼎鼎大名的数学教师“四大天王”之一,他在美国留学时获得过“金锁匙奖”,后来还在中山大学任数学系系主任。
他见到钟华的店中出售冥镪大不以为然,建议钟华改售其他用品,并替店改名“新以泰”,说新以泰就最够时髦、最吸引人啦!
钟华听到一头雾水(不明白),旁边一位友人却大声叫好,说当时有一颇负盛名的希腊哲学家,由于指出世间有一种可以传播光的媒质“以太”,于是全世界立即掀起“以太”热,人人言必称“以太”。
以此作店名,能在国内首先沾上“以太”的光,当然时髦到极了。
“以太”再加个“新”字,是要强调这“以太”是新东西。而“太”换作“泰”,音相同而取“泰山之稳”意思也!
胡金昌听罢大笑。他对钟华说:“新以泰”是英文“sunlit”的读音,意思为阳光普照。而体育事业可说是充满阳光活力的事业,若商店经营体育用品,则与店名含义可谓天衣之合。
据胡金昌分析,当时正值抗战胜利之后,百业待兴,体育用品经营一片空白,正是占领阵地好时机,加上世人对“东亚病夫”耻辱耿耿于怀,体育事业必定振兴。他还亲笔写下“新以泰”的招牌,令钟华大受鼓舞。
钟华立志把“新以泰”办成一家全市最大、品种最齐全的体育用品商店,推动广州市体育运动的发展。设计和生产以大中小学校为主要对象的体育用品,如铅球、铁饼、球衣球裤等,注册商标为红箭牌。
可按用户要求生产特殊规格产品,制作各种胶球时可粘印上学校、班级名称、编号。五六十年代,广州市各大、中、小学校的单、双杠,篮球架多为该店的产品。
1952年起,“新以泰”全部改为经营体育用品。
195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钟华听说香港有一种牌子叫麦坚利的美国篮球,性能较当时普遍使用的胶胆皮面缝线球和上海永字牌、广州健身牌胶球好,便决意仿制。
他只身跑去香港,找到这种篮球,但一问价很贵,他舍不得买,一连几天跑到商店去琢磨那种新篮球,直到确信已掌握要领为止。
一回到广州,他便与工人一起研制,仅用了几个月时间,就仿制缝功我国第一只无金属充气装置不用缝线的胶胆皮面篮球。投入生产后,价格仅为进口的五分之一。
经过试用,质量符合比赛标准,因而备受体育界欢迎并一直沿用至今。
50年代初,苏联体操代表团与我国技巧运动员同在中山纪念堂表演,钟华前往观看,把该代表团带来的全套体操运动器械拍成照片,陈列在新以泰店内,吸引了不少体育工作者前来参观,要求订造。
钟华随即组织仿制,供各体育团体和学校使用,促进了广州市体操运动的广泛开展。
钟家文具店成立以来,几十年来由于经营上精打细算,服务优良,所以生意兴隆,在文教用品行业中手执牛耳。
所谓精打细算,简直可以说到了老糠榨出油绝无浪费地步。比如纸张销售及生产使用,就极有讲究。过去购进纸张是按重量计算的。
一批货进来,店员先按厚薄分拣开来,厚的作门市销售,薄的用作印刷,切下来的纸头纸尾制作冥镪,最后剩下的纸边也不舍得作纸屑倒掉,而是积聚成堆卖给建筑地盘供工人作纸筋灰用料。
钟华经营“新以泰”后,先巩固原来的簿册业务,服务优良,售价合理,增强了竞争力。
当年,“新以泰”将附近的中小学,甚至医院和众多船务行的印刷业务,几乎全部包揽起来。
随后,他添置了发电机、电锯、机床等设备,增加了篮球架、乒乓球台等生产项目,经营起体育用品。“阳光普照”,果然令他闯出更大的辉煌。
他物色了几位技术高超的朋友,协助他设计与生产新产品,如铅球、铁饼、标枪、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
他还把商店后面工场连着隔邻学校的墙壁打通,开设体育活动场地,为学校免费提供篮球架、乒乓球台、单杠等体育设备,并配套了跳高、跳远沙池,免费向学生开放。
后来成为体育界骨干的林惠中、古家驹、陈瑞元、赵善性等,均曾是钟华的“体育中心”的常客。
20世纪50年代初,钟华与朋友仿制了红箭牌全胶皮、无金属充气装置的篮球,更令“新以泰”名扬遐迩。
朱光市长主持广州市第一届体工会议时,特邀钟华参加。
这也是一个商业的传奇,从中也能悟出些人生的道理。
说完了这“新以泰”,咱们再说说这“亨得利钟表店”。
这沪海的南京路上可还有这一家这个名字的钟表店,为什么这沪海和羊城远隔千里都有着一样的店面,这里就有的说头了。
20世纪30年代中期,高要人莫海祥出到省城广州,在永汉南路(现北京南路)开了家亨得利钟表店。
叫“亨得利”的钟表店在全国多得数不胜数。
1915年NB市的妙春钟表铺迁到沪海后易名亨得利钟表行。
从此以后全国好多大城市都出现以“亨得利”命名的钟表店,但都没有“血缘”关系。这里还是要说,这沪海的亨得利还是最早的那个,作为在沪海就学的徐可清还是有些自豪的。
究其原因,可能就因为“亨得利”这名字够大吉大利,亨得利嘛不就是平安顺利地获利吗?
老板得利、顾客也得利。
莫海祥与合伙人梁耀庭不是开善堂,开钟表行当然就想赚钱啦,所以“亨得利”名称非常合心水(心意),何况全国再多“亨得利”也只会带旺本店名声。
广州“亨得利”原店靠近天字码头,做的多是来往回乡百姓的生意,因此卖的多是一些普通手表、木挂钟、闹钟,利润不大。
日军侵占广州后,商店一度关门停业。局势稍平稳后,莫海祥将商店迁到汉民北路(现北京路)213号,但生意依然清淡。“亨得利”却不见得利,可奈何?
广告占先机
抗战胜利后,经济初见起色。机会难逢,亨得利深知“执输行头惨过败家”,立即先声夺人,大做广告。
电台广告自不必说,最为夸张的是在商店外墙竖起四层楼高的独家代理的瑞士“米度”、“武华度”手表大广告牌,甚为抢眼夺目。
不单如此,商店还不惜本钱,用许多霓虹灯装饰整幢楼和门面,一到晚上便灯火通明如同白昼,亨得利大招牌、广告牌凸显无遗。
最令市民啧啧称奇、印象深刻的,则莫过于商店橱窗里那只在透明金鱼缸里浸着水行走着的手表。在群众心目中,能“防水防震防磁”便是好表的标准,“亨得利”这金鱼缸浸手表一招令商店声誉大振,人人都认定“亨得利”钟表质量有保证、信得过。
当年“亨得利”的形象宣传可谓出尽风头一时无二,一天就卖出12打手表!
亨得利成为广州钟表行继李占记后的又一名店。莫海祥也被选为广州钟表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威尽一时。
反正进里面看看也不要钱,不过现在这家店还是国营的,想来这莫海祥老先生可能还在店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