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现在大家都在学工学农,还不是吃苦受累。我们是农村的,根本就不是吃商品粮的。现在招工也是招吃商品粮的那些人。根本就不会招我们,我们就是想到城里吃苦受累都不行。咋可能还能坐办公室,那不得是领导干部!”
金斗激动的站起来,满脸的不信。
“坐下,你个死孩子,坐下说。咋就不可能,你看着吧,不用过多少年,知识分子肯定还会吃香的。”
奶奶把金斗给拉下来坐着,神神秘秘的说。
“为啥?”金斗也把声音放小些,也怕人听见,毕竟现在也还在运动中,让人听去了告发,这不是找事嘛。
“为啥?!你就说上个月大队的大喇叭坏了,谁都修不好。请这个请那个的,谁都不好使!最后让枣庄下放的大学教授一来,几分钟就弄好了。知道吧,这就是知识分子的用处。农民、工人只知道做,根本就是凭经验,无法进行改进。而知识分子则不同,他们知道为什么去做,怎么去做。这就是知识分子和农民、工人之间的不同。告诉你,知识分子虽然算不上是最有能力的,但知识分子的那些发明创造那是可以改变世界的。你看着电灯、电话、电报,还有那原子弹都是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的,没有知识分子我们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所以你也要学习,你不学习怎么知道天高地厚,不学习什么都做不成!”
“奶,不是说工人农民最有力量吗?”金斗更不解了,这可是哥里天天都唱,天天都唱咱们工人有力量。
“嘿嘿,这打仗当然是工人农民最厉害了,你见过哪个知识分子会打仗的。不是有句古话,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知识分子人家靠的是脑子,做的是发明和建设,这打打杀杀的他们可不成。但是国家的建设就不一样了,你说这南京长江大桥、万吨的巨轮,这些国家的大项目、大工程,这些福泽百姓的大事业,离了知识分子都玩不转!”
奶奶不屑的撇了撇嘴,对于打仗工人和农民是没得说,但是说国家建设还是要靠知识分子,毕竟知识才能建设大楼,知识才能把计划变成现实,就现在这种情况知识分子都下放了。这楼也不建设了,路也不修了,就是修个水库都是用的土办法,都是凑乎事,那些土坝、土水库能用几年。这真不是看不起广大的农民、工人兄弟,社会分工不同,没了谁都不成。
“那还不是被打成了臭老九!”金斗是又想成为知识分子,又怕被打成臭老九,但本身自己就是农民对知识分子这么大的作用,还是有些不服气的。
“嘿嘿,那不是打不过嘛!知识分子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还能指望他们搞斗争、搞武斗。不过我跟你说,等着吧!总有一天,知识分子还是会起来的!不信,走着瞧!”
对于现在的情况奶奶也是很无奈,现在被打倒的人太多了,她也就是嫁给了偏远的山区,这个村子都一个姓,情况好很多。
“奶,真的有这一天吗?”金斗有些不确定,毕竟他要学习,要求学,要下很大的决心,农民离了土地心总是悬着的。虽然现在做起了这小买卖,但这根本不是没有办法嘛,能活下去谁还去做这小买卖。
“会的!”奶奶认真的答复,一切都会好的。就是抗日战争的时候,知识分子被保护起来。现在是新社会了,知识分子也会有用武之地的,毕竟国家的建设还是需要他们的。
“奶,你说我只上到三年级,四年级就辍学了。现在学习晚不晚,学了以后有没有用。”金斗追问起来,其实他还是把学习知识,作为一个上升的阶梯。
大家也不要说他太市侩,在农村实在是活不了人,就靠着这蒙山山区的石头地,就是种到死能有什么好收成。大家可能不知道,蒙山山区的地都是山丘陵里开出来的一小片一小片的地,其实就是石头山上找点土种地。你说能有多少的土,没有土哪来的地。
不知道大家看过孟良崮战役,那就是在鲁东省打的,山就是光秃秃的石头山,农民就只能在石头缝里种庄稼,要不是山厅区还不是那种最深的山沟,还有些平地,早就是连做衣服的布料都买不起的地方了。
“只要你肯下功夫,不会晚。至于有没有用,你就看那个教授就知道了,他们再是被打倒了,能力还是在哪摆着呢!再怎么样也比咱们大队那些睁眼瞎强多了,有些事还是要靠他们!你说是不!”奶奶起身拍拍屁股,迈起她裹了几十年的小脚颤颤巍巍的往家里走。
“斗,这些话别传出去,我可不想老了老了还被批斗!去找些书好好认认字,我看邻村那个上海来的知青人不错,你想学就让你爸带上拜师礼,去拜师!不要看人家年轻,那是真有学问!听见了吗?”
金斗看着迈着小脚往家里走,奶奶和爷爷现在是自己单过,也不靠几个叔叔伯伯,平时走路也都不让人扶。
那个上海来的知青,金斗也知道,那人叫刘云,是最早来这的下乡知青,天天拿着本书看。
只要有空闲,就能看见他捧着一本书就随地而坐的看书,大家都叫他刘秀才。
不过人家没戴眼镜,大队的会计都戴眼镜,他没有戴,如果戴上眼镜十足的老夫子。
中等个头,瘦瘦的弱不禁风,大队就让他负责扫盲班,这个家伙真的干的很起劲!
“呸!呸!”可不能这么说,以后备不住就是自己的老师了,这么说老师可是大不敬。
他教扫盲班,如果谁没有去,他就专门到那人家里去劝说。农民嘛,就想着种地、生娃,认字有什么用,刚开始人还都挺齐的,上了两三天,人啊,就越来越少了。他就专门去到人家家里去劝,还特别执着。
一天不去上课,他就天天准时到你家说教,从国家大政方针,到识字算数的重要性!
你骂他吧,他也不吭气,等你说没词了吧,他就在你家门口安静的读书,饿了就拿个红薯啃,韧性十足。
这不,大队不论是老爷们、还是老娘们到扫盲班都会一个不落的去,但学不学那只有天知道了。
唯一的好处就是大队的人算数还行,自己的名字会写了,这就是个明显的进步。
现在呢,就是他做大队的小学教员,天天教小学知识,也算是给他的照顾吧!
他都在这呆了好几年了,现在也二十好几了,还没有结婚,大家都给他张罗对象,他总是笑一笑就给回绝了。大家背地里都叫他“呆子”。
到了家里,金斗把想要去读书的事和他爸妈说了。
他爸有些犹豫,就想要劝一劝,毕竟现在读书没什么用。
“你都十五六的人了,也就会写几个字,能行不。当时,你上学的时候就天天逃学,不正经上。现在又想上学,你是做啥妖,别我给你拜了老师,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最后你爸的脸都给你丢完了。”
徐金斗撅着那,不动地方,就是要学习的样子,金斗爸拿他也没有办法。
最后,他爸直接到他三大爷家找了报纸,往金斗面前一撂,跟金斗、二(银生)、三(金玉)说。
“就这报纸,你们三谁能一字不落的背下来,我就带谁去“呆子”那去拜师。你们三的机会都一样,别到最后说没给你们机会。你们三人正好一人一张,我也不限时间了,谁能背会就去拜师。”其实,学文化也就刘云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奶奶知道,老爹也清楚的很。
金斗眼前一亮,赶紧就把第一张拿到手里,看了起来,这是一份光明日报,一张纸,有四页,字很小,有个几万个字。
二和三,看都没看就拿起个地瓜上工去了。
他们不像金斗要天天打鱼去黑市,有那闲工夫去想着外面的世界。再说这做学问,可不比上工容易,当时这两个小子也是不爱学习那一伙的,他们还是上工挣那工分吧,要不到时候地瓜都没得吃。
金斗爹看了这情况也无奈,其实这样也好,叮嘱金斗,别看二和三都不感兴趣。你背不下来,照样没戏。
不过看了几行,金斗就傻眼了,这是1975年1月第9692号《政府工作报告》,这样的长文,还有好些个字他不会,不过他有办法,大队的徐会计他那里有一本掉了页的新华字典,可以去借来用。
他就找了个空舔着脸借了过来,徐会计还万分的不情愿,叮嘱不要弄坏了。等到了第三天,徐会计又叫他儿子给要了回去。
没办法农村这种有用的工具书就特别的珍贵,不像城里面,说要把书烧掉,就烧掉了,一点也不心疼。
所以他在夜市上看到那个年轻人面前的布上摆了一本书,别提有多高兴,虽然不是新华字典,但是可以问问有没有啊,你说是不!
“同志,你这有新华字典吗?”徐金斗走到跟前,蹲下来急切的问道。
“这本字典新的一元,现在已经磨损很多了算你3毛吧!”那个卖书的小伙子,从后面的包裹里拿出个大部头,其实就是新华字典,很厚的。金斗这才注意到这个卖书的人是个年轻的小伙子,戴一副金边的眼镜,斯斯文文的,听说话的口音像是南方人,估计也是上海知青。
“这么贵!”这一本是将近两斤面的钱了,对于农民来说,什么都用粮食来比量。这是一本工具书,估计使用的也比较频繁,几个角都起毛边了,所以书的主人给他包了个书皮,用的是牛皮纸,不过现在也快烂了。
“同志,这是工具书都很贵的,你去新华书店,也要一块钱呢!”那个年轻人也不恼,他也知道农民嘛,对于粮食以外的东西都要说声贵。
徐金斗也看了下,这是1957年的,比借的那本要厚,收录的比那个也多很多,字迹还清楚。是本不错的工具书,起码对于徐可清来说是够用了。
手里拿着这本字典,又是老的版本,没有那么多的语录用语。
“行,就这本吧!”徐金斗点了下头,把这本工具书买了下来。
“同志,你看我现在就上了小学三年级,你看我想学些知识,哪些书籍我能用到。”徐可清看这人也是个文化人,最起码比徐可清要强很多,所以问了问对于自己这种只有初小基础的人买什么书好。
“只有小学三年级啊,那明白了。我这有一套上海出版社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一共十七册,有代书、物理、化学,你自己看,这个适合你自己学习。还有这本成语词典。你可以买去,这样你都学会了,我想你就有高中的水平了,不过你最好能找个老师教,那样就最好了。”那个小伙子在包裹里把这些书捡了出来,放到徐金斗面前。
“同志,你看这些书多少钱?”金斗翻着这些书,就开始问价钱。
“丛书原价是十九块多,现在也没人买,算你两块可以吧!少了我也不会卖的,你也不要再和我还价,这本成语词典原价1块8毛,现在我给你算5毛4分,你给我两块八毛四分,我看你卖鱼,给我两条鱼,我给你抹去三毛四分,你给我两块五就行了”年轻人把价钱算出来。
“行吧,大鱼我都卖完了,我多给你四条鱼。”金斗也是个实诚人,多给他四条鱼,他也不能让人吃亏不是。
徐金斗脱下自己的褂子,好好的抖了抖,小心的把这十九本书包了起来。等鱼卖完后,放到独轮车上,推了一会又不放心,又斜系在脖子上才算放心。就这样回到了家里,金斗就把买书的事情和爹说了,身上只有八毛六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