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乾隆帝一开始就器重和珅,但如果和珅在政绩上没有一点惊人之举,也很难使人心服口服。和珅不辱使命,处理云贵总督李侍尧案,干净利索,精明果断,一鸣惊人,显示其办事干练、独当一面的能力,进而备受皇上宠信,成为他飞黄腾达道路上第二步质的飞跃。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人的成功,一半靠个人的努力,一半靠好的机遇。机遇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机遇人人都有,关键看你能否抓住、把握,争取一击得手。和珅不仅机敏灵活,而且善抓机遇。
和珅是如何从一个穷生员一步步升任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步军都统,晋封公爵的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乾隆对和珅的赏识也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就是这一次机会,让和珅“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从而开创了自己的官场生涯。
有一次,乾隆要外出,仓促间找不到专用的黄龙伞盖,乾隆很生气,就用《论语》里的一句话问道:“是谁之过欤?”在场的人都面面相觑,谁也不知如何回答。这时,和珅机灵地用同样是《论语》上的一句话答道:“岂非典守者之过邪?”
内行人一看就知道,这纯粹是对书本,只要头脑灵活、有一定的经书知识即可应对。然而乾隆是个有学问的人,特别喜欢读书人,尤其是对于读过四书五经的满族人,更是青睐有加。他见一个长得眉目清秀、仪表俊雅、口齿清楚、语言文雅的青年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大喜;同时,当他注意到这个年轻人的长相时,又大吃一惊,自言自语道:“何其相似乃耳”。乾隆问这个年轻人的姓名时,才知道他是满洲官学生员出身,叫和珅。尤其是得知和珅七月七日出生时,乾隆更是惊讶,对和珅从此宠信有加。
据传,乾隆曾有个妃子叫董妃,长得体态轻盈、国色天香。她一直想得到皇帝的宠幸却未如愿,就郁郁寡欢,投井而死,死时正是乾隆十五年七月七日。乾隆知道后,十分惋惜,觉得对不起她。而和珅的长相与那妃子的长相十分相像,同时又是那一年的七月七日出生。乾隆十分迷信,在潜意识的深处就认为和珅是那个妃子投胎转世而来,因此对和珅宠信不衰,以续前缘。民间野史,聊供谈资。
从那次对出《论语》上的话语后,乾隆就让和珅总管仪仗队,升为侍卫,凡宫中事务,诸如仪仗队的排列、护从的派遣、车马及膳食等,皆由和珅总管。
和珅自从升为侍卫之后,经常伴在乾隆身边,对乾隆的性情喜好、生活习惯,他都留心观察。由于他“善体圣心”,把乾隆的个性、特点、爱憎了解得十分清楚,什么时候干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他几乎都能猜出,有时不等乾隆开口,他就把要办的事情早早准备好了。因此,乾隆非常高兴。
和珅善于把握机遇,瞅准火候,适时而动。他就是在打击异己时,机会也把握得恰到好处。
乾隆晚年,福康安是最受宠爱的大臣之一,但有一点令许多人困惑不解,那就是福康安虽然官至大学士,却没有留在朝廷,而是长年奔波在外,替清朝平定各种动乱。是因为他突出的将才。还是因为别的原因?不少人认为福康安很少留在京城,是因为和珅和他关系不好:如果福康安长期呆在京城,难免与和珅在乾隆面前争宠,进而危及和珅的地位,于是和珅设计让乾隆将其派遣外地(甚至其母病逝,也不想让他回京)。不管传说的真实性如何,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福康安与和珅的关系确实不睦,而阿桂在当时基本上是支持福康安的,究其原因,一是他认为福康安立有军功,曾跟随自己行军打仗,两人间有一定感情,而且福康安作战勇敢,这和和珅单凭皇帝宠信就身居相位不可相提并论;二是福康安和乾隆关系亲密,自己如果注意扶持和支持他,他在朝中就能够分解和珅的势力,这对和珅日益膨胀的权力是一大制约。因此阿桂比较注意维护福康安在朝中的地位。像清军击退廓尔喀入侵以后,朝廷绘制五十功臣像,最初将阿桂排在最前面,阿桂不许,建议将福康安置于第一。这一切在和珅看来当然是在和自己作对,因此想方设法图谋对二人进行打击。和珅老谋深算,老奸巨滑,当然不会盲目行事。伺机而动方可称大智大勇。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机会终于来到了。这年,清朝发生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命令漕船携带桅木,以致漕运迟延的现象。这一案件的揭发,实际上是和珅一手策划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先是李天培受福康安之托,为其代购桅木,然后让漕船托运到北京。清代,漕运是关系到北京旗人贵族吃饭的大事,福康安以大学士身份让地方官为自己办理私事当然是不妥当的,而李天培为了迎合权要,私自下令漕船托运货物更属于违法行为。和珅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当然不会放弃这一打击福康安的绝好机会,于是示意巡漕御史和琳参劾,并唆使乾隆让阿桂作为钦差大臣审理此事。阿桂在审理中一旦发现案件与和珅有关,几乎毫不犹豫地想替福康安遮掩,将此案含糊了结,使和珅的阴谋不能得逞。哪知这次御史参劾的事并非是捏造罪名,而是有真凭实据,而且和珅早已将有关情况全盘报告到乾隆那里,因此阿桂的袒护无疑于自投罗网。乾隆对阿桂的舞弊行为极为愤怒,进行严厉斥责,说:“你阿桂受恩深重,如果有良心的话,就不应该欺蒙朕,将真实情况向朕汇报,而不应该在朕屡次催促以后才含糊其辞地予以报告。”“看来阿桂不知道朕办事一向大公无私,没有任何偏向。何况朝廷就是要加恩或者治罪,决定也应该由朕作出,难道因为福康安是傅恒的儿子,立有军功,就可以对这种事情置之不理吗?如果福康安干了违法的事,阿桂等人帮忙掩盖,而朕居然不闻不问,那么亲信大臣必将串通一气。这样下去,阿桂、和珅等都是拥有一定权力的大臣,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结果将李天培革职发往伊犁充军,福康安革职留任,罚总督俸禄十年,公爵傣禄三年,阿桂等因庇护官员,均交部议处。
这次事件,反映了和珅善于把握机会、借机行事的过人本领。机遇无处不在,只有抓得准、抓得牢才能把事情办成功。今天的事勿待明天完成,把握今天,把握机会,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因为在事业的追求和人际的交往中,有许多稍纵即逝的偶然机会。
把握住这种机会,你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也许,你将求得一个满意的职业;也许,你将获得事业上的一个深刻的启示;也许,你将一举击败你的谈判对手;也许,你将结识一个新的好朋友;也许,你将找到解决家庭矛盾的一把钥匙;也许,你甚至会改变整个人生的道路……
如果你没有把握住机会,你可能会终生遗憾。
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你若能努力,抓住机遇,向上进的路上跑,定能成为一个成功者。
英国有个瞎子,为了能够将他的才能尽力施展出来,不让机会轻易错过,结果成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音乐家、大慈善家、大数学家,受到许多人的敬佩。
没有机会——这是失败者的推诿。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机会的。
富尔顿由发明小小推进机而成为美国的大工程师;法兰特靠着药房里的几个药瓶,成为英国大化学家;夏夷发明缝纫机;贝尔发明电话,也是只凭简单的几件工具而成。
要是你只在等待机会,等待人家的提拔,等待别人的帮助,你一生将永远不会发迹。
当亚历山大获胜以后,有人问他:
“你是不是等待着一种机会,去进攻呢?”
他听了大怒,说:
“机会是要人自己去创造的!”
我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见机而进”。但从另一方面讲,我们也要注意防止不法之徒的“见机而进”。
由此可见,人们在处世中一定要注意不能让不法之徒钻空子。正确把握机会,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这是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们之共同特点。
2.公报私仇,官运亨通
贬低别人,提高自己,是渴望升迁之人惯用的手段。利用手中职权,公报私仇,既泄了私愤,又在上司面前显示了自己的能力,可谓一石两鸟。和珅机智多谋,尤善琢磨,他的这种两面光的手段的确让人拍案叫绝。下面,让我们从其扳倒李侍尧的过程中对和珅的这种做法略晓一二。
李侍尧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末将领李如松、李如柏的支孙。高祖李永芳,因屡立战功授一等伯,世袭。曾祖释迦保,祖父祈天保,皆承袭一等伯。父亲元亮,官至户部尚书,入祀贤良祠。
李侍尧于乾隆元年(1736年)授六品荫生,八年(1743年),补印务章京。九年(1744年),授副参领。十三年(1748年),迁参领。十四年(1749年),擢正蓝旗汉军副都统。二十年(1755年),擢工部右侍郎,兼镶白旗汉军副都统。六月,调户部右侍郎。十一月,署广州将军,开始经营广州基业。二十一年(1756年)七月,署两广总督。二十四年(1759年)正月,实授两广总督,下令加征粤海关补平银。二十六年(1761年),授户部尚书。二十八年(1763年),授湖广总督,加太子太保。二十九年(1763年),调两广总督。后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三十八年(1774年),晋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朝中阁老。四十二年(1777年),调云贵总督。
当李侍尧调任云贵总督时,和珅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已升至户部侍郎,管理财政。他为了博取更多的宠爱,急需地方官员的财力支持,他对李侍尧寄予了厚望。可李侍尧恰在这时停止了进贡。
和珅认为,李侍尧是冲他而来,故意与他过意不去,于是怀恨在心,想给他点颜色看看,灭灭他的威风。
和珅正盘算着如何整治李侍尧。恰好李侍尧将被调往两广,担任两广总督。在他即将离开云贵总督任时,被他得罪过的属员就开始想扳一扳李侍尧。
这给和珅提供了机会。原云南粮储道员、贵州按察使海宁曾被李侍尧解任后调为沈阳奉天府尹,他在赴任的路上一直闷闷不乐。他人京师谢恩时,前来辞别和珅。
和珅私下询问李侍尧的动静。海宁一听,便知和珅用意,说道:“李侍尧贪得无厌,以收贿行贿为进取之策,曾经借生日收受黄金二百两。”
和珅闻后大喜。
和珅与原贵州按察使海宁商议,达成一致意见,由海宁发动地方官员,尤其地方御史,弹劾李侍尧。和珅负责做乾隆皇帝的工作。
不几天,数封奏章告到乾隆那里,乾隆还有些将信将疑,或者说他因为非常宠爱李侍尧而不愿相信这一事实。
因为李侍尧也非同一般,皇上对他还是有一定信任的,所以还需费一番苦心。但和珅认准的事,就决心干到底,所以,他又玩起了在皇上面前说三道四的把戏。
就在乾隆犹疑逡巡时,和珅要求面见乾隆,说有要事上奏。
第二天,一道谕旨传到军机处:
“着和珅为钦差大臣,偕户部侍郎喀宁阿驰驿前往贵州省查办事件,沿途驿站尤应稽查严密,以防透漏消息。如果有私自骑驿马由北往南者,即系透漏消息之人。该巡抚即行截拿,审讯来历,一面据实面奏。将此由600里加急传谕加之。”
这是乾隆在南巡途中发布的一道上谕,并未说明具体内容,却引得贵州官员们忐忑不安。
乾隆皇帝之所以秘密查访李侍尧,一方面是为了保全大臣的体面,不愿意深究;另一方面还是将信将疑。
和珅是该案的策划者,他的本意也不想闹大,只是想提醒一下地方大臣:我和珅聚赢宏眷,你们要好好替我卖力,否则让你们吃不了兜着走。
和珅与乾隆的想法不谋而合。
和珅一行来到贵州,会同贵州巡抚舒常,查办李侍尧。
和珅不想扩大事态,一切调查均在暗中进行。
他首先审讯李侍尧的家人连国雄、张永爱,查清了李侍尧的犯罪事实。
铁证如山,事实俱在,李侍尧供认不讳。
李侍尧招认道:
“奴才收受题升迤南道庄肇奎银十千两,素尔方阿银三千两,汪圻银五千两,临安府知府德起银二千两,东川府知府张珑银四千两,汪圻金如意三柄;又差家人张永爱进京修屋,素尔方阿送银五千两,德起送银五千两。”
另外,经和珅查实,李侍尧还勒索珍珠,隐匿金银若干。
和珅办理此案的速度非常迅速,他怕夜长梦多,因李侍尧耳目遍天下,论势力和地位都在和珅之上。
在封建社会,皇帝拥有对大臣的生杀予夺大权,只要抓住了皇帝这座大靠山,万事就好办。因此,要想给李侍尧致命一击,还必须争得皇帝的同意,拉乾隆这杆大旗。
和珅在取得证据和供词后,迅速拟写了一份奏折,以每日600里的速度送往京师。
和珅在奏折的末尾写道:
“云南省自侍尧婪索属员,赃私狼籍,吏治废坏,各府州县多有亏空,须详细调查,清除积弊。”
乾隆皇帝接到和珅的奏折,大为骇异,对李侍尧贪鄙劣迹感到震惊,下谕说:
“李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辜负皇恩,婪索贪赃,盈千累万,甚至向属员下级变卖珠子,赃私狼藉,勒索无穷,如此不堪,实朕梦想不到,也是前朝未有之事。不仅关系到朕用人的颜面,即使各地督抚闻说此事,无不惭愧痛恨!李侍尧著革职拿问,交和珅等严审,并著拟罪具奏。”
圣谕皇皇,李侍尧已无回击之力,他回天乏术了。
和珅拿着圣谕,一阵激动,这说明皇上已肯定了他的成绩。现在就全看和珅如何料理了,李待尧的命捏在了和珅手里。
和珅的奏折在五月份送到乾隆手中:“奴才依据李侍尧所犯罪行,照例定拟斩候。”
乾隆将和珅的意见交给大学士九卿进行讨论。大学士九卿经过激烈讨论,具拟斩决。
乾隆看了朝内朝外大臣的意见后,做出最后判决:
“李侍尧以大学士兼任总督,受恩最深,乃敢营私坏法,骄纵妄行,实出朕意料之外。李侍尧身任总督二十余年,功绩卓著,非他人可比,如办理缅甸事务,颇合机宜;缉拿盗案等事,亦尚认真出力。李侍尧先世李永芳于本朝鼎之初,诚心投诚,竭尽臣力,载在旗档,尤非他人所可比拟。是以李侍尧一身的功过是非,原为众所周知,诸臣中既然有仍请求从宽处置的意见,朕也不肯为已甚之事。李侍尧著即定为斩监候,秋后处决。余著照大学士九卿原拟执行。”
乾隆的判决书一下,李侍尧着实松了口气,他知道:这秋后判决,实际是饶了他一条性命,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在整个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和珅始终不露自己泄私愤的蛛丝马迹。在李侍尧面前,他是公事公办;在皇帝面前,他是尽心尽责,全力为国。李侍尧当然不知查办他的事是和珅所为,只知和珅在处理过程中,尤其在拟罪时,有恩于他,从此他孝敬和珅就如同孝敬父母一般。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李侍尧复出后,历任封疆大吏,户部尚书,太子太保,宠眷不减。
李侍尧案件虽然很快了结了,但余音所及,影响甚巨。
和珅是这次案件的策划者、审办者,也是受益最多者。
经过这次案件,乾隆认为和珅办事精明强干、善解圣意。
公报私仇,名利双收。一方面反客为主,害了别人反叫人感激涕零,给人以宽仁为怀,“对得起朋友”的印象;另一方面又宣扬才干,自己造事自己解决,给上司一种精明强干,办事利落,能担大任的形象。和珅也因此官运亨通,备受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