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文
“书要出了。写几句话吧。”
2016年11月9日,接到戴哥的这条微信留言前,我正如观影一般关注着美国大选;接到这条留言后,我和戴哥客气了几句,再点开朋友圈,“川普赢得美国大选”的消息已经刷屏。看了一圈儿,我突然想到自始至终,我对这个“全球新闻”的关注途径,竟然只有微信朋友圈!于是,我立即打电话问了一些朋友,有几位的答案稍微有些不同,不过,也只是在微信朋友圈之外,加上了新浪微博和车载广播。
看来,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媒体,的确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我和戴哥就是通过微信朋友圈认识的。
2015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题为《过年,听军人讲娘的故事》。这个标题,对父母已年过古稀且没能回家过年的我来说,极具诱惑。我毫不犹豫地点开,开篇的一段话就看得我眼泪扑簌簌往下掉:“今年春节因为值班,我不能回农村老家过年,当然也就吃不上母亲亲手做的一桌好饭菜了。坐在值班台前,我遥望着家的方向,仿佛又看到母亲和父亲孤独地蜷缩在沙发里瞅着电视,一副似睡非睡、老态龙钟的模样。听老家的亲戚说过,春节里没有我们的日子,我的父母亲都是边叹气边草草地吃完所谓的年夜饭,然后就对着电视机发呆了……”天下所有没能等到儿女回家的父母都是这样过年的吧!接下来,作者开始讲母亲的故事,就像是在大雪夜的火炉边给来自远方的朋友讲一个埋在心里几十年的故事……
这正是我喜欢的语言、我喜欢的故事、我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看完全文,愣了一会儿,我转发了这篇文章,并留言:“万能的微信,求本文作者的联系方式。”随即,点赞不断、留言不断,有朋友“触文生情”评论文章、有朋友像柯南一样通过文中的信息推断作者是谁,也有朋友先点赞,隔了一会儿才通过私信的方式,把作者的微信名片发给我。后来和戴哥熟悉了才知道,这位我们共同的朋友先把我的意思转告了戴哥,征得同意之后,才把戴哥的联系方式给了我。
就这样,我联系上了戴哥。后来,这篇文章刊发在了我任职的杂志当期的“悦读”栏目,戴哥也很快通过邮局收到了样刊。
然而,我和戴哥之间的交往却不仅仅只是一篇文章、一本杂志、几条留言。
就在我联系上戴哥的第二天,我的朋友圈被一篇文章刷屏,标题是《一个军嫂的家国情怀》。我点开并拜读了那位海军军嫂的故事之后,立即关注了推送这篇文章的微信公众号“鲜为人知”。查看历史消息,发现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俺娘的故事——军人的母亲是不是都有一副菩萨心肠》,心里一动,忙点开,发现内文与我编辑的那篇一样,不过,推送时间较早。这才明白,我最初看到的,是转载的,而这一篇才是首发的。前前后后又看了几篇,大多都是戴哥的原创小故事,我终于反应过来:这是戴哥传递正能量的“阵地”!
“小故事大视野,在这里读懂生活”是“鲜为人知”公众号的“功能简介”,也是我和很多朋友汇聚在这里的原因——后来,公众号更名为“戴哥说事”,而这个“功能简介”依然没变,不少朋友在这里发表自己的作品,也在这里欣赏别人的作品,再把大家的作品转发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让更多人加入进来,真是寓教于乐、其乐融融。也正因为戴哥始终坚持这个方向,公众号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成为“2015年度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
这个荣誉,也让我更坚定了自己早些时候向戴哥提出的一个建议:将他在公众号推出的文章结集出书。这个建议是我关注公众号不久就向戴哥提出的,因为我始终记得自己第一次读他的文章时的感觉,更坚信他这些“接地气、真感情、有内涵”的亲历小故事有足够的正能量,能打动更多人。
从朋友圈得知戴哥收到了人民网寄来的获奖证书和精美宣传册后,我再一次向他提起这个建议,并趁热打铁,请他和出版社的朋友见面聊聊……之后,出版工作进展得比较顺利,只是因为我要完成一个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的选题,耽误了一段时间。不过,等我忙完那个选题时,却惊喜地发现戴哥又推出了好多新文章,于是,赶紧和出版社编辑沟通,对原来的书稿做了补充。
现在,这本书就要出版了。于戴哥而言,用心写一篇文章,过程中的喜悦是无以言表的;于我而言,用心联系出版一本书,过程中的喜悦也是无以言表的;于“戴哥说事”的读者和群友而言,眼看着这些文章一篇一篇地推出来,又眼看着这些文章结集成书摆在自己面前,其中的喜悦,同样是无以言表的吧!
通过“戴哥说事”,戴哥把他的正能量传递给了微信群友,以及群友的群友;而通过这本书,戴哥会把正能量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来吧,让我们一起阅读戴哥的小故事,并通过这些小故事拓宽我们自己的视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