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发展起于漕运,后来是商业,再后来天津工业崛起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900年到1902年,八国联军组成的都统衙门下令拆除了天津城的城墙,把墙基辟成了东西南北四条马路。由于天津老城的商业原本就有雄厚的基础,所以,在四条马路形成后,很快就为商家所占据,不到十几年的工夫,这四条马路就形成了规模,又因这四条马路的地理位置不同,商业设置也就有了明显的差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流传着一段流口辙:
东马路是,丝绸皮革烟酒茶;
西马路是,青布蓝布带棉纱;
南马路是,锄犁锨耙车马具;
北马路是,洋广百货婚丧嫁。
这四句流口辙流传很广,东到山海关,西到兰州,北到蒙古,南到黄河流域。这些地区的人们来到天津后,不用打听就知道去哪条街上买自己应用的东西。再加上,城北及东北角上的大胡同、锅店街、针市街及北大关、河北大街等原有的商业街和这四条马路连成了一个广泛的商业区,使外地和天津人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为了印证流口辙的传诵,在这里把四条马路的重点商业网点作一大略的介绍,以飨读者。
东马路是四条马路中最耀眼的一条,它南面通向日、法、英三国租界,北过金刚桥沿大经路(现中山路)直达北站。这是一条贯通天津经济、政治中心的一条通衢大道,同时还与著名的娘娘宫和孔庙相邻。所以,在这条马路上来往的人群多是经济上、政治上的头面人物或其家属及一些富家子弟。这样就决定了这条马路必然兴旺的命运,不少商家选择在这里设点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这里的商店绝大多数出售的商品都是高档的或是高雅的,零打碎敲的商品这里是没有的。比如,这里有正昌、九绘、惠康、华竹四大绸缎庄,有内联升、沙船、欧亚、同陞和四大鞋帽店,还有士宝斋南纸局、永兴号洋纸行,逸宝斋瓷器店,兴隆无线电商行,益昌军服店,著名的亨得利表行和驰名的正兴德茶庄。这里有官家的银号,也有私人的钱庄,还有大中银行、金城银行;有中华书局,协成等三家石印局,还有功能齐全的邮政局;有陈琳洗染店,精益眼镜店,德聚奎文房四宝店,还有五和商场,宝丰线店。除此之外,还有那在天津享有盛誉的四远香糕总店及回民的恩发德包子铺。另还有由美国教会在东马路建筑的青年会大楼,牧师在敞开大门的礼堂里讲解圣经。在过去的年代里,凡是到过天津的人,都要亲历东马路及东北角一带商业旺地浏览一番,否则是一大憾事。这条街原来就人声沸腾,一到年节或是娘娘庙会及孔庙祭日,逛街的人更是熙熙攘攘,车水马龙。
西马路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的西马路只有几家做布头买卖的小铺,他们是从天津的一些纺织厂里买来残次品,扯成零头出售。因为买这种布头比从整匹布扯下来的布便宜好多,很受市民欢迎,不仅天津人得实惠,从天津周边来的商人看中了这是个商业契机,也纷纷来西马路趸货。因为天津自早以来就和周边各县往来频繁,而且又是农产品销售的集散地,所以这些地区的商人见到西马路的布匹价廉,来的人愈来愈多。由于棉布市场逐渐火爆,一些头脑灵活的布商纷纷购置门面,挂出棉布店的字号,没几年工夫,西马路就成了棉布交易市场。开始只销售白布,后来增加了有色的青布、蓝布,再后来有了漂白布和斜纹布,到30年代,棉布店已增加到四五十家。在西马路一走,一眼望去,几乎都是卖布的。另外,有些铺子还附带销售棉纱,由于棉纱的销售又促进了一个新的行业,就是在西马路后身的小道子大街上手摇织机,织手套及线袜子的作坊应运而生,使人们从布袜子进而改穿上了白线织的袜子。由于西马路的市场兴旺,也带动了西关街、西北角及西南角的饮食及旅店行业,使这一地区繁荣起来。
南马路可说是清一色的农业用具一条街。一间间不大的门面,摆放着功能各异的农业用具,除了人们熟悉的锄头、耙子、犁、锨之外,还有为有牲口的农家准备的笼头、马鞭、马掌、牛鼻子上的铁环、小驴拉磨用的遮眼帘和盛草料的笸箩,打场用的扫帚、木锨、竹扁担、木头扁担、铁桶、水筲。有盛粮食用的粗布袋、麻袋、竹筐、柳条筐、铁丝筐,有水井上用的辘轳,还有自家用的小石磨,屯粮食的苇席,拾粪的叉子等。另外,又由于天津西南部水域广阔,渔民们用的渔网、苇箔、虾米篓、修船用的麻刀、桐油、猪皮膘、大杉篙这里应有尽有,还有为冬季窖冰用的冰窜子,拖冰的长杆钩子、圆形钩子及冬季下水的皮衣皮裤等。
那时天津有不少以“马号”为名的大车店,这些大车店客房多,院子大,一般都可以停放五六辆大马车。农村老财们经常坐大马车来天津,住在“马号”里,转天,赶着大马车往来在南马路上,购买各种应用的器材。无论是老财们或是单身的农民,来到南马路都能买到称心的农具及农业用品。又因为这里销售的东西有很多是开铁匠铺的自己打造的,不仅有农业用的铁器,还有民用的刀子、铲子、斧头、榔头、火钩子、秤砣等,那些编铁丝筐的也承收一些客户为其专门编制养兔子的笼子。后来,五金业逐步形成了规模,为后来的南马路五金一条街奠定了基础。
北马路是四条马路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条马路。其特色的是这条马路行业多,可以说是五行八作样样俱全。游人来此浏览观赏真是满目琳琅,目不暇接,会看得眼花缭乱,流连忘返,尤其是对那些新颖奇异、小巧玲珑的商品,更是爱不释手,解囊遂愿。这里,既有衣食住行的商家店铺,又有婚丧嫁娶的服务行业,还有为顾客来料加工的手工作坊和可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正因如此,才吸引了天津和外地的游客来此购物。比如,这里有不少和东马路相同的行业,金融方面有河北省银行、大陆银行;丝绸方面有松茂、三连、文仲兴等绸缎庄;其他的有润源号的皮件商店、成记纸行、瑞湖纸行,还有蔚文书局、直隶书局、万成当铺、渤海照相馆、紫罗兰照相馆、万年青药材店、太仁堂药房、天祥鞋店、怡威表行、玉兴泰颜料店、公浴颜料店、大业造胰公司,再有就是八福活泉澡堂、润修堂刻字店、同祥勇玻璃店。在饮食方面有天义楼山西饭馆、同升楼山东饭馆、刘记回民包子铺。娱乐方面有宝和轩茶馆、北海茶社、天晴茶社、天津影院。再有就是北马路特色一条街的重点网点,其中有以抵制日货在全国闻名的中华国货售品所、北海楼商场、天津第一商场、大生祥百货店、一间楼京货店、大昌隆化妆品店及经营马车的车行及寿衣店、杠房、花轿店、锤金店、玉器作坊、月饼模子店等。
北马路的商业说它具有民族特色,是因为这里有许多民族传统商品。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三大传统节日,每当节日来临,都要热烈地欢度这些节日。一进农历腊月,一些商店就把节日商品摆上了货架,如表现喜庆的年画、各种图案的炕围纸、象征吉祥如意的窗花、新年及元宵节儿童提拉的蜡烛灯及大宅门的大红灯笼等;到了端午节,那红红绿绿的五毒串(就是用各种花布编做的有长虫、蝎子、蜈蚣、蛤蟆、壁虎五种毒虫,用线连成一串)及老虎搭拉挂在孩子们的脖子上,象征避邪驱毒;到了中秋节,那兔儿爷可说是千姿百态,不仅有泥塑的、瓷塑的,还有花样子,叫人们绣在孩子们的裤腿上,还有的家庭把兔儿爷供在佛龛上。尤其那妇女们绣花的花样子,可是常年热销的商品,大多数是民间美好的传说,如牛郎织女、张雨煮海、天女散花、柳毅传书、水漫金山等。这里还是婚丧嫁娶从物品到服务一应俱全的集中地,有花轿铺,有寿衣店,有杠房,有马车行,送聘礼的在这里可以买到金的、银的、镀金的手镯、项链、耳环、簪子及兜肚上的金钩,还可以买到送亲童子提拉的尿桶、便桶及灯。
北马路除了保持传统的商品,还开辟了洋广百货的销售市场。自中国的国门被列强打开之后,外国货大量涌入中国,除了军火、机械、布匹、面粉,人们使用的生活用品也运到中国销售。这些日用百货在实用、价廉的优势下,中国的一些传统商品受到了冲击,一个个相继退出市场。例如:进口的洋袜子花色齐全,有高腰的,有矮腰的,料薄、耐磨、透气性强,穿在脚上比原来的布袜子舒服多了。不仅是布袜子,连那白线织的线袜子也无法与其抗争。又如:汗衫、背心进入市场后,中国传统的布坎肩和女人们穿的布兜肚也只能退避三舍。过去妇女们染指甲是把花朵捣烂涂在指甲上,得好长时间才能把指甲染红,而且还不能保持长久,指甲油的出现,立刻引起了妇女们极大兴趣。其他像用刨花油调制的梳头油,用木头做的梳子,盛钱的荷包等,也被进口的梳头油、牛角和化学的梳子、皮掖子所代替,特别是那雪花膏、小镜子、花手绢更是妇女们喜爱的用品。当时北马路的北海楼、第一商场、大生祥百货店、大昌隆化妆品店,就是销售洋货的商店。
洋货店也叫洋广百货店,其来源是广州。因为广州是洋货进入中国最早的城市,广州人心灵手巧,自这些洋货进入广州后,一些小工厂、小作坊就竞相仿制,而且在仿制中还迎合中国人的心理,如小镜子后面镶入了中国仕女像,雪花膏上的洋文改用中国字说明,小商品的商标都冠以中国人喜欢的吉祥话,如双鱼牌鞋油、和合牌背心、老头牌汗衫等。因而广州出品的仿洋货更受人们欢迎,日子长了,人们把这洋广混杂的百货就叫成了洋广百货。
笔者在这里拉拉扯扯谈了这么一大车话,无非是印证当初天津四条马路流口辙的形成与传诵,这流口辙流传很久,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天津的商业走上集体化之后,四条马路的商业逐步消逝。本人撰写此文,只不过是把过去的那段历史做一个记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