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科学合理的日常行为规范,可以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按时吃饭,按时睡觉,准时到幼儿园,发言举手,排队有秩序,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这些良好行为的养成,对幼儿以后文明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记者问他一生中最受益的学习是什么。他说:“是我在幼儿园所学到的知识,这些最简单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获得,使我受益终生。”
幼儿行为规范的养成,要经过一个由“必然”到“自然”的漫长演化过程,从“他律”到“自律”的艰苦修炼过程,逐步使规范的条文演化为幼儿的日常行为,变理性的东西为实践的东西。
一般情况下,幼儿的约束能力和自觉性比较差,一开始让其主动按常规去做,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家长或教师经常教导和督促幼儿,逐渐使其变成行为习惯。在这一过程中,严格要求与耐心引导要结合起来,对幼儿违反常规的行为,既不能姑息迁就,也不能任意训斥。要反复向幼儿讲道理,并强化要求。行为是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在表现,判断幼儿良好思想品德是否形成,必须看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合乎规范要求。
在讲故事、读诗歌、做游戏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幼儿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差,行为习惯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对幼儿良好日常行为规范的培养,要做到先入为主,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让幼儿知道,与小朋友相处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懂得谦让,友好相处,这些都是美德,让幼儿经常向这些标准看齐。
实现这一转变,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观念,在这一观念指导下,养成幼儿规范的行为。
游戏是进行幼儿行为规范教育的最有效的形式。在游戏中,儿童最容易进入角色,接受教育。通过游戏,幼儿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我们在给幼儿讲《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有意让儿童做“发苹果”的游戏,让孩子们在角色中实际训练,学会礼貌、谦让、先人后己的良好品质。一般来说,良好的行为习惯应该包括:学会生活(自理能力、适应能力、交往能力),遵守规则(幼儿园生活的规则、社会公德),求知探索学习,劳动等方方面面。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游戏活动的内容形式,父母可以根据儿童和游戏的特点有针对性对儿童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和引导。游戏中的儿童没有压力和约束,亲子关系较为亲密,可以满足儿童情绪情感的需求。
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各种日常行为规范,一是要注意幼儿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兴趣因势利导。幼儿虽然小,但是也有他们的选择。一般来说,男孩子喜欢打打闹闹的、舞枪弄棒的游戏,女孩子喜欢“过家家”、跳舞唱歌类游戏。而且男孩子普遍愿意选择做“中心人物”、“领导人物”或“大官”,这个时候,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引导,告诉他在游戏中担任什么角色,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则。如果你是个“中心人物”,你违规了,那么其余的人会怎么看你,他们会怎么行事。
二是利用现有条件,精心设计游戏活动。每个幼儿所处的家庭、幼儿园和社会条件都有所不同,而且各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的背景也不尽相同,因此游戏的活动形式要多样化,不能强求千篇一律。根据各自的特点设计适合游戏活动形式,加强幼儿游戏中各种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
三是注意调动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只有幼儿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才会比较有效地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相应的行为规范知识,而且乐此不疲。以各种启发式和开放式的活动方式让幼儿参与到游戏中,活跃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多动手多动脑。比如让幼儿玩“续讲故事”的游戏,“一个小朋友,吃完香蕉,把香蕉皮随手扔到了窗外,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让幼儿自己把故事补充完整讲下去,这样既发挥了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可以看出儿童行为规范的发展状况,并进行因势利导。
游戏不但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而且可引导幼儿学习行为规范,这是幼儿成长的需要,也是对幼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手段。
案例与案例分析
玩拼图
今天蓝蓝特别高兴,因为爸爸把她喜爱的“三只小猪”拼图买回来了。
蓝蓝一接过拼图就小心地把它放在桌子上玩了起来,一会儿蓝蓝就嘟起小嘴,生气地说:“这个拼图不好玩!”然后把拼图搞成一堆。
爸爸看见了放下报纸问:“嗯,怎么了?”
“这个拼图就是好看,但是不好玩,我不想玩了。”
“昨天你不还说拼图最好玩了,我今天才给你买回来的。”
“……但是现在就是不好玩了。”
“我看不是吧!是不是拼不出来了?”
“……”蓝蓝听了,脸都红了,说:“不是嘛。”
“再试一试!”爸爸拍拍蓝蓝的脑袋,“我们的蓝蓝很聪明,一定可以拼出来的,是不是?”
“……当然可以。”听了爸爸的鼓励,蓝蓝有些得意了,就又开始拼起拼图来。这次她比上一次更认真了。
20分钟后,拼图又被蓝蓝推到一边。
“不好玩,不好玩,就是不好玩,我以后再不玩这个拼图了。”蓝蓝的小脸涨得红彤彤的,小嘴撅得高高的。
“嗯?”爸爸问:“还没拼出来?”
“根本就拼不出来!是阿姨搞错了几块,是拼不出来的。”蓝蓝有些强词夺理地说。
“不会吧?爸爸买的时候,阿姨还拼了一次给爸爸看。”爸爸指着盒子上的例图说:“三只小猪,三间房子,一只大灰狼……”
蓝蓝的脸更红了,“你看错了,反正现在就是拼不出来了。你买的时候又不带我去,你带我去我就会看清楚了。”
“我看不是,肯定可以的,蓝蓝肯定会拼出来的。”爸爸再次鼓励道。
“……不好玩,我不想玩拼图了。我想去画画。”说完蓝蓝就跑去拿画纸和油画棒。看来这次鼓励失败了,蓝蓝对拼图没有了兴趣。
“那好吧……”爸爸也没有办法,又不能逼。
“爸爸,快看,这是我画的!”一会儿蓝蓝高兴地把一张纸在爸爸眼前挥来挥去。
爸爸看见蓝蓝画了一张幼儿园老师带小朋友玩游戏的图画。
“蓝蓝,你画的图里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啊?”爸爸问蓝蓝。
“我画的是老师带我们做游戏,而且是我们在幼儿园经常玩的丢手帕游戏,爸爸你知道吗?丢手帕可好玩呢,如果谁被抓住了就要被惩罚唱歌或跳舞,表演节目。”蓝蓝说得很兴奋。
“那么,老师有没有给小朋友们讲,玩丢手帕游戏有规则吗?”爸爸忽然心生一计地问到。
“当然有了,一个小朋友在丢手帕时,其他的小朋友都要围成一圈,蹲下,而且绝对不准回头偷看,看见别的小朋友身后被放了手帕,我们也绝对不能讲的。”蓝蓝兴奋地说着。
“这就对了,蓝蓝知道,玩任何游戏都有规则的,如果遵循规则,那么游戏才可以继续进行下去,而且也才好玩,否则游戏就不是游戏了,也没有小朋友愿意玩了。蓝蓝想一想,玩拼图有没有规则呢?你为什么没有拼出来,是不是没有掌握规则?还是真的像蓝蓝说的因为那些理由。”
“你看……”爸爸把拼图拼了拼。奇怪了,蓝蓝拼不出来的拼图给爸爸拼好了。
蓝蓝看了说不出话来了。
“你看,只要你再拼一拼就可以了。如果你刚才再坚持一下,多试一下,就能找到规则,就能拼好了!”
“啊,原来是这样啊!”
蓝蓝不说话了:“爸爸,你给我搞乱,看我能不能再拼出来,好吗?”
“好啊!”爸爸高兴地说,“会不会再拼不出来呢?”
“才不会呢,肯定能拼好的!”
“不会再说‘根本就拼不出来’了吧!”爸爸笑着说。蓝蓝脸红了。
半个小时后,蓝蓝拼好了,她高兴地告诉爸爸:“爸爸,我拼好了。”爸爸笑了,对蓝蓝点点头。
分析与处理策略
儿童喜欢游戏,喜欢选择各种各样的玩具,但儿童玩玩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容易厌倦,特别是当她游戏失败,没有成就感时,就会把玩具丢在一边,不玩了。尽管是自己最喜欢的玩具,而且是刚刚买回来的,大多数孩子却都会有类似蓝蓝这样的情况出现。在本案例里,蓝蓝的爸爸做得很好,当他看到蓝蓝不断地想放弃玩具时,他不断地鼓励蓝蓝继续玩下去,告诉她肯定会成功。而且当言语的鼓励不起作用时,他还能亲身示范,并通过一个小事例来教育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失败了就放弃,即使是玩游戏也是一样。在爸爸不断支持和鼓励下,蓝蓝最后终于成功了。孩子的耐性往往不足,这就需要家长能够给予指导、帮助。帮助孩子增强对玩具的兴趣、增强对游戏规则的遵守,锻炼儿童的意志力和耐力。
从本案例可以看出,蓝蓝总体上还是个很有耐力的孩子,因为每次她都会集中注意力20分钟以上,有些孩子还不能达到连续集中注意力20分钟。根据心理学中注意的理论,儿童注意和保持时间常常只有15~20分钟。但即使是这样,当蓝蓝玩拼图开始尝试而最后以失败告终时,她仍很快就厌倦并想放弃,在爸爸的鼓励下,她又不断地尝试,但还是失败了,她便开始给自己找一些理由辩解,在这里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孩子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非常容易转移,尤其当遇到失败时。而且他们普遍有一种好胜的心理特点,那就是无论玩哪一种游戏,只要成功就会激发她们不断玩下去的兴趣,一旦失败,他们就立即想到放弃。所以,为了培养孩子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以及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就要多多表扬他们、鼓励他们。凡是游戏,都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作用,儿童在不断的探索中,先是遵守规则,继而是发现规则、掌握规则,这就需要父母很好地教育和引导。那么,面对儿童这样的心理特点,家长应如何处理呢?
1.父母要了解儿童玩游戏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失败时即想放弃的心理,有意识地在儿童玩游戏时加强对他们的指导。父母能够细心观察到儿童游戏时发生的各种情况,了解他们的心理,不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鼓励他们,引导他们。必要时可以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以身示范。激发起儿童对游戏的兴趣和信心。
2.看到儿童因游戏失败而放弃并为自己辩白时,要能够和颜悦色地继续鼓励、表扬他们,而不是采取斥责的态度,或者听之任之,或干脆顺着儿童的性子由着他放弃。通过鼓励、表扬等一些方式激发起儿童的好胜心理。鼓励时,还可以用一些其他的事例进一步深入儿童的内心,激起他的共鸣,达到真正教育儿童的目的。有时候游戏确实有难度,儿童一再地失败,容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这个时候父母应对游戏加以提示、帮助,使其成功。
3.儿童有一种只能赢不能输的心理,父母也要加以引导。因为在年幼时养成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那么长大之后可能经不起生活的风浪,不能承受挫折与压力,所以当出现暂时挫败时,可让他们自己分析查找原因。并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人永远会赢、永远事事都成功的,让其能在游戏中锻炼对挫折的耐受性,逐步培养意志力。
4.让儿童明白任何游戏都有规则,只有先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使游戏成功,并且应不断探索发现新的规则,进而掌握规则。这样才能达到开发儿童潜能的作用。在游戏中父母要有意识地引导儿童对规则的遵守,这样可以使儿童转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养成一些如过马路要红灯停、绿灯行、黄灯等一等,饭前便后要洗手等类似的行为规范。这样才有利于儿童将来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遵守和法律知识的学习。
应对策略小结
游戏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形式,它可以让儿童身心愉快,在体能、智能上都充分得到锻炼,在激发儿童的智能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同时,也在发展着儿童的人格,逐步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规则。
因此,父母要重视游戏对儿童的作用,加强对儿童游戏的指导,有意识地让儿童在游戏中逐渐获得各方面的教育。如蓝蓝的爸爸,以一种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锻炼和发展儿童的恒心和毅力,使儿童在多次失败后再获得成功,这就更增添了成功给孩子带来的喜悦和孩子对自己的自信。在游戏中让儿童潜移默化地学习和了解对规范的学习和遵守。有些父母缺乏相关的知识,或者指导是盲目的,或者厌倦儿童的问题,这样就丢失了一块教育孩子的好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