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物语
人生中最大的失败是骄傲及狂妄自大。
东汉末年,公孙家族在乱世中成功地占据了辽东地区。他们一方面抵抗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一方面通过投靠统治北方的各势力来维护自己的地位。他们曾经投靠袁绍,在袁绍被曹操消灭之际又杀死了来逃难的袁绍的儿子以讨好曹操。这样,公孙家族彻底巩固了在辽东的地位。
后来,公孙渊从自己的叔叔公孙恭那里抢得了辽东太守的位置,并获得了魏国的承认。此时的公孙家族经过几代的积累已经具有一定的实力,而辽东远离中原地区更使公孙渊自以为高枕无忧。于是,狂妄的公孙渊渐渐开始不满足于寄居在魏国之下,而是想称王称霸,建立自己的国家。
公孙渊上台之初,魏国正忙于与吴蜀两国的战争,根本没有时间去管辽东的情况。虽然魏国察觉了公孙渊的野心,但也只能是不断地给他加官晋爵,用安抚的方式让他能够一心跟随魏国。公孙渊却根本不满足于这些,为了在将来脱离魏国时能有靠山,公孙渊开始暗中与吴国来往。
公孙渊在吴、魏两国中间摇摆不定的态度激怒了魏国。很快,魏国就派大军兵分两路讨伐公孙渊。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公孙渊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魏军最终无功而返。这让公孙渊更加狂妄,自以为有了能够与魏国一战的实力。于是,他公开与吴国进行外交往来。
谋士们见公孙渊脱离魏国独立的野心日益膨胀,就劝谏公孙渊说:辽东位置偏远,国力贫弱,根本不具有与魏国一战的实力,只有维持与魏国的关系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但是狂妄的公孙渊根本不听这些进言,后来,公孙渊更是下令:如果有敢劝谏的一律处死。
这时,吴国忽然派遣规模庞大的使节团来到辽东,封公孙渊为燕王。但是公孙渊却认为吴国这是故意将魏国军队引到辽东,于是设下陷阱歼灭了吴国的使节团,并将吴国使节的头颅送到魏国首都,表明自己对魏国的忠心。魏国也顺水推舟,封他为乐浪公。
但是,魏国上下早已看透了公孙渊的嘴脸,只是由于对蜀作战才无力去剿灭公孙渊;而吴国见使节团被公孙渊歼灭,便彻底断绝了与公孙渊的来往。公孙渊不但没有找到靠山,反而彻底激怒了吴、魏两个大国。
在击败蜀国的北伐之后,魏国终于能够腾出手来处理辽东的事情。一开始,魏国只是派了几名使节,要求公孙渊去洛阳谒见皇帝说明情况,并借此警告他收敛一下。可是公孙渊却恶语相向,而且每次与使节见面都要让士兵包围使节的驻地才会前来。这一次,魏国终于下了彻底消灭公孙渊的决心,派出数万骑兵进攻辽东。
魏军的第二次远征由于将领指挥失误而失败了。公孙渊此时已经自以为天下无敌,于是自封燕王,并修筑工事防御魏军。他自以为凭借辽东的偏远,就能以逸待劳击败魏国。
一年后,魏军派刚刚从魏蜀前线回来的司马懿带四万大军远征辽东。
公孙渊一方面布置防御,一方面写信给吴国求救。可是公孙渊派去防御的部队中了司马懿的调虎离山之计,魏军绕过燕军主力直接包围了公孙渊所在的襄平城;而吴国认为公孙渊反复无常,也拒绝援助。
当时正是雨季,辽东一连半个多月都没有晴天,河水暴涨使魏军被迫站在河水中作战。但是司马懿却下令全军必须继续包围襄平,将两个提议后退的将领斩首示众。公孙渊以为这场大雨是上天帮忙,结果更加狂妄;魏军却利用暴涨的河水让运输部队直接将粮食辎重运到襄平城下。就这样,两军陷入相持地步。
司马懿的属下陈群对司马懿说:“当初您平定孟达叛乱讲求速战速决,八天就杀到了上庸城下,令孟达措手不及。为什么您今天却不着急进攻呢?”
司马懿解释说:“当初孟达兵少粮多,我们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蜀国很快就会去援助孟达;现在我们粮多,敌方粮少,只要包围下去敌军就会因为饥饿而放弃抵抗,何必费力地去进攻呢?”
事情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公孙渊的暴政让城内百姓十分不满,饥饿的士兵纷纷逃出城外投降魏军。走投无路之际,公孙渊曾向司马懿请降。司马懿如此回复道:“军者大事有五:一为战,二为守,三为走,四为降,五为死。你前三件都做不到,现在又不亲自出城投降,那么就只有死而已!”最终,公孙渊在逃跑途中被追上的魏军杀死。
心灵加油站
古语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是狂妄自大、一意孤行的公孙渊,既不知自己的弱,也不知对手的强。空有野心,却看不清形势,更遑论应对之策。他不计后果地得罪吴国,挑衅魏国,最后连投降的诚意都拿不出来,难怪只有死路一条。狂妄自大的人,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过低地估计别人。对于这样的人,事实自会惩戒他的愚昧与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