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物语
环境不同,形势迥异,前人的策略即便再高明,也不一定适用。
汉初的杰出军事家韩信曾创造出很多值得后人敬仰并学习的战例,“背水一战”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
当时,由于刘邦在彭城之战被项羽打得溃不成军,各路诸侯纷纷选择投靠项羽或是中立观望。这些投靠项羽的诸侯严重威胁刘邦的侧翼,让刘邦难以安心与项羽作战。刘邦下令由韩信带领五万汉军进军北方,逐个消灭这些投靠项羽的诸侯。
韩信不愧为优秀的军事家,很快就消灭了代国。此后,韩信率军进攻赵国井陉关,试图一举歼灭赵国主力,迫使赵国投降。赵国则派大将陈余带领二十万赵军主力防守井陉关。韩信力求速战速决,而井陉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旦赵军坚守不出,韩信就只能在井陉关外白白浪费时间。
陈余的副将李左车向陈余建议,主力部队留在井陉关坚守不出,骑兵则绕到韩信的背后切断粮道,韩信必将不战自退。但是,陈余却说“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拒绝了李左车的提议,率领全军在井陉关外布阵。
韩信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高兴,连夜下达应对的命令。但是韩信的命令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全军渡过黄河,背对黄河河岸布阵!
《孙子兵法》上形容这种面山背河、无路可逃的地形为“死地”,意思是不全力作战就极有可能被歼灭的地形。现在韩信为了速战速决,竟然让军队陷入死地,如果形势不利,韩信岂不是无路可逃?
陈余和赵军都嘲笑韩信不懂兵法,认为只要赵军一进攻,韩信就会被赵军逼到汹涌的黄河中去。但是他们没有想到,韩信早已做好了准备,“背水一战”完全是吸引他们进攻的圈套。
战斗开始后,陈余才发现形势并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样简单。汉军由于没有退路而拼死作战,使拥有人数优势的赵军完全无法占据上风;而狭窄的地形也让赵军无法发挥自己的人数优势。更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韩信早已布置好了奇袭部队,开战不久就将井陉关夺走。赵军腹背受敌,很快就溃不成军。二十万赵军,全部变成了韩信的俘虏。
此战过后,赵国由于主力被消灭,只能投降,而用兵如神的韩信则让天下人敬佩不已。“背水一战”也成为经典的战例,被后人学习借鉴。
不过,“背水一战”的战术,有人学到了精髓,有人却只学会了模仿。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兵北伐,并迅速夺下了军事重镇天水。他派马谡把守街亭路口,防备魏军的进攻。而魏军大将张郃为了夺回被蜀汉夺走的地区,率领五万军队进攻街亭,试图切断蜀军的退路,迫使蜀军撤退。
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参谋,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但是马谡非常年轻,完全没有独自领兵的经验。刘备就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此时,诸葛亮却忘了刘备的评价,将街亭托付给了马谡。
当时,诸葛亮命令马谡在街亭路口安营扎寨,并交给他一万蜀军负责防御。可是马谡在看到魏军之后,却违背了诸葛亮的命令,下令全军放弃路口营寨上山扎营。马谡的副将王平不能理解马谡的命令,劝他不要违背诸葛亮的指示。
马谡却回答:“现在我军人数少于魏军,必须要靠拼死作战的精神才能抵御魏军进攻。我放弃路口,让全军上山扎营,就像当年韩信‘背水一战’一样。到时候,我军既是居高临下,又没有退路,必然拼死作战,以一当十。”王平没有办法,只好服从。
过了不久,魏军到达了街亭。魏军本来做好了强攻街亭营地的准备,却发现蜀军主动放弃营地,上山扎营。魏军主将张郃心中暗喜,迅速下令将蜀军包围在山上,并切断了蜀军的水源。
马谡见魏军包围了蜀军营地,就下令全军一定要拼尽全力冲破包围,可是早已准备好的魏军却任凭蜀军怎么进攻都不受影响。蜀军被魏军困在山上,水源又被切断,士气越来越低,有不少人甚至跑下山去投降魏军。马谡的计划完全失败了。
直到后来,诸葛亮派兵前来接应,才让马谡冲破包围逃出街亭。但是,由于街亭已经完全被魏军控制,在前线的蜀军不得不选择撤退,北伐也就只能宣告结束。战后,马谡被诸葛亮斩首。
心灵加油站
为了激发将士们全力作战的潜能和决心,韩信毅然斩断退路,将军队置于“死地”。若你以为韩信光靠这一招就大败二十万赵军,就大错特错了。有利的地形、奇袭井陉关的部队,早在他的算计之内。若非如此,用兵如神的他又怎会铤而走险!而盲目照搬前人的马谡,只捡了皮毛,丢了精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画虎不成反类犬。古往今来,没有一种方法是可以通用的。无可否认,前人的智慧,的确值得借鉴。但在实际运用中,还要因地制宜,随机应变。